;同时陈兵燕国边境,作出准备攻击他的姿态,然后委派外交使臣前往燕国,将汉军的优势向燕王说明,并说服燕王归顺,燕王必定不敢不听命。只要燕国顺服了,齐国就好办。齐王一听到风声,必定从风而服。就是他们有智勇能人,也无法为齐王制定有效的战略。如果事情真的这样发展的话,天下大事都可以规划、完成了。这就是军事上的先虚后实的道理啊!”
韩信由衷佩服,他说:“好极了。谢谢你的教诲。”于是按照李左丰的计策,派出使臣前往燕国。燕王臧荼果然归顺,燕亡。韩信大喜,命人向刘邦报告军情,并请求封立张耳为赵王,镇守、治理赵国故地。刘邦同意,张耳即成为名副其实的赵王。
项羽得知消息,几次派出小分队渡过黄河,前来争夺赵国,但是韩信、张耳每次都粉碎了楚军的进逼。可以说,楚军将领,乃至项羽本人,都不是韩信的对手。
背水之战——准确地说应该叫“井陉口之战”或者“绵蔓水之战”,据陈馀之口,汉军数目其实并没有三万人。韩信胜出的原因有三。第一,其实是最重要的,韩信自己在向众将领解说胜利原因时并没有道破:赵军轻敌。赵军如果谨慎作战,背水之战是不可能成功的。放眼世界,靠水而战的罗马人就像任人宰割的羊只一样,迦太基的骑兵肆意冲杀,汉尼拔的伟大功绩就是这样建立的。韩信反其道而行之,自为背水之军,按照他自己的陈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史记•淮阴侯列传》)来看,赵军没有乘夜色袭击公开列阵绵蔓水边的汉军,陈馀的确轻敌太甚!但是,这些情报是怎样获取的呢?我们不得不对韩信的军事才能深深地佩服:他的情报工作开展得比同一时代的任何一个军事统帅都要顺利而卓有成效。第二,还不是韩信所说的,他依然没有指出这场战争胜出的第二个重要的原因:二千轻骑兵的侍机伏击。动摇赵军军心的固然有汉军的顽强奋斗,但是最后促成他们大乱奔逃的是大本营的沦陷。这个部署是汉军得以全面胜出的决定性的因素。仅仅依样画葫芦的“背水之战”是注定要失败的啊!四百多年之后,蜀汉大将马谡也抛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军事理论,然而,曹魏统帅司马懿却不是等闲之辈,街亭之失不在于韩信背水之战理论的失败,而在于马谡没有看到韩信的这两条锦囊妙计!第三,终于是韩信的“置乌合之众于死地而各自奋战”的理论了,这说明韩信对自己的军情甚为熟悉,一支没有得到严格训练的刚刚募集的部队,在韩信之手却成为制胜兵团,可见韩信将兵,不仅多多益善,而且每将必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背水之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孙子兵法》中有关“死地则战”的论述更是韩信这场“背水之战”的高度概括。
背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著名战例,但却没有得到后世人充分的注意,力量对比超过官渡之战的曹操、袁绍;危险指数可以和邓艾的“阴平战术”较量。它的成功改变了楚汉战争的基本格局——西方,刘邦势力;东方,项羽势力;北方,韩信兵团——三足鼎立的形势赫然在目!南方的英布势力及中原地带的彭越势力虽然不足以成为气候,但是也不断扰乱项羽的后方,令西楚霸王多边作战,疲于奔命。
那么,韩信在刘、项之间将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历史的巨轮到底开向何方呢?我们还是从他的出身来历说起吧。
二、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
“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轲的名言千百年来激励着多少英雄志士不断为追求理想,实现目标而前赴后继,矢志不渝。韩信(?-B.C.196年),一个来自淮阴地区(今安徽淮阴县南)的流浪汉,正是这样一步步迈向秦末汉初的政治舞台的。
自幼丧父(据高宏亮《韩信》),家境贫穷的韩信,没有好的名声,得不到乡里人的推荐作个小官吏,也不懂得通过做买卖来谋生糊口,经常依靠别人过日,许多人都很讨厌他。但是韩信志气非凡,对未来有着自己的梦想。他母亲死后,贫困潦倒的韩信无法为母亲举行丧礼,便到处奔走寻觅安葬地点。终于,他找到一个高敞广阔足以安置上万户人家的地方把母亲安葬了。他希望能借此光大韩氏家族。一百多年后,太史公寻访该地,发现韩信母亲的墓地的确如此——高敞而广阔,便在《淮阴侯列传》中写道:“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空乏其身。
母亲死后,韩信更加衣食无着,只好投靠下乡南昌(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作“新昌”,《史记》及《汉书》作“南昌”,今从马班)亭长家寄食。一连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很讨厌他。为了驱赶这个不自力更生的流浪汉,她一大早就煮好饭菜,并且在床上就吃饱肚子。等到韩信在开饭的时间前来时,亭长妻也不专程为他准备饭菜,而且面目冷冰冰的。韩信明白了她的意思,愤怒地离开,再也不踏足亭长家了。
但是,他怎样度日呢?为了解决饥饿问题,韩信到城门外的河边钓鱼,钓到的鱼儿就是他的食物。姜太公钓鱼是为了等候明主的赏识,韩信钓鱼只是为了糊口解肠饥。
有一个在河边漂洗丝绵和衣服的老太太可怜他,每天给他带来一些食物,韩信就靠着那一点食物,度过了他的艰难岁月。一连几十天,老太太都这样接济他。韩信很是感动,他说:“我必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谁知老人十分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靠着别人的施舍度日,多么的丢脸!我只不过是可怜你,才这么做。谁稀罕你的什么报答!”韩信一时语塞,但他的心中则牢牢地记住了老人的音容笑貌,名讳住址(有没有依稀的印象?当年的伍子胥与韩信何其相似)——饿其体肤。
当时,韩信还忍受着市井无赖的欺凌。有个屠夫的儿子,经常欺负韩信,他说:“瞧你这副德行,身材虽然高大,经常带着剑,却到处流浪求食,我看你多半是个怕死鬼!”韩信听了,不当一回事,从来都不和他争斗。这天,屠夫之子拦住了他,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如果有胆量,不怕死,就把你的剑刺向我的胸口;但如果你怕死,没有这个勇气,就从我的裤裆下爬过去好了!”说完,叉开双腿,瞪着韩信,嘴角挂着挑衅的鄙视。韩信仔细看了看他,没有发作。他咬了咬牙,俯下身子,在他的裤裆下爬了过去。在场的人哄堂大笑,到处传扬韩信这个“胯下受辱”的故事,整个淮阴县无人不知韩信是个“怕死之徒”了——苦其心志。
韩信离开嘲笑揶揄他的人群,他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他的内心有一团火,这团火猛烈地燃烧着,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