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各派势力又进行了一场逐鹿中原的厮杀。这其中以项羽为首的和以刘邦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最终成为抢摘胜利果实的主力军。从公元前二○六至前二○二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的最终统治权,双方持续打了四年的仗,史称“楚汉之争”。最后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了汉朝而告终。
刘邦之能得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耳朵”。也就是说刘邦能“听”,听而能“用”。善用人者胜。能“听”,就是听得进;只要你说得有理有据,哪里怕原来对此人非常反感,他也会改变态度,虚心请教,做到听而能用,言听计从。
例如郦食其游说刘邦,刘邦边洗脚边接见他,傲慢无礼。但听郦生说“如果你希望联合诸侯共诛暴秦,就不该傲慢地接见长者。”刘邦马上把脚从脚盆中抽出来,起身穿好衣服,请他上坐,向他道歉,并虚心向他请教。又如萧何推荐韩信,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如果要争夺天下,必用此人;于是刘邦就听从萧何的意见,选择吉日,戒斋设坛,当众拜普通一兵韩信为大将。汉朝建立以后,陆贾劝谏上书时常常引用《诗经》、《尚书》中的话,“绿林大学”出身的刘邦不喜欢听陆贾“掉书袋”,破口大骂:“老子马上得天下,哪里用得著这些破书烂文章?”陆贾给他讲了一番道理:“陛下可以马背上得天下,但能马背上治天下吗?假如秦朝统一江山后,效法先王以仁义布天下,陛下今天能身登大宝吗?”听了这话,刘邦登时面露愧色,恭请陆贾为他讲解得天下与失天下的道理;于是陆贾陆续为刘邦开了政治历史文化讲座,除了刘邦本人,听讲的还有刘邦身边的高级官员,后来把陆贾的讲稿整理成为《新语》一书。
刘邦的耳朵其高明之处不仅听得进直言正言良言善言忠言逆耳之言,还善于“兼听”,不搞“偏听偏信”,给打小报告的人钻空子。譬如陈平,周勃、灌婴等将军曾向刘邦打过小报告:“您别看陈平长得俊秀,其实未必有啥本事。我们听说陈平在家里和他的嫂子有私情,不是个正儿八经的人。而且他最初是跟随魏王的,后来跑到项羽那里,现在又来投奔我们,可见是个反覆无常的小人。现在您给他作护军的官,可我们听说他在收各位将军的贿赂,给钱多的安排好的地方,给钱少的安排差的地方,这样的人如何能用?”刘邦听了又惊又疑,便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忌找来,责问他。魏无忌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向您你推荐的是他的才能啊!假如现在有像尾生那样守信,像孝己那样孝敬的高人,但他们对于行军作战没有半点好处,您会用他们吗?现在正是楚汉相争的紧要关头,我向您推荐奇谋之士,考虑的是他的计策能否有利于战事。至于私通什么的,您又何必为这怀疑他的能力呢?”
后来,刘邦又把陈平找来,亲自对他说:“先生,您先事魏,然后事楚,现在又来归汉营,这不能不让人多心啊。”陈平躬身答道:“不错,我事魏又事楚,都是因为魏王和项羽都不能用我的计策,项羽更只任用他的亲族圈中人。听说您能用人,这才来投奔。我两手空空而来,不接受一些贿赂,日子难过呀。如果我的计谋可以采纳,希望您照用。您认为我没什么可用的,我收取的钱财还在,任您封存上缴。我只请您放一条生路!”刘邦听后连忙道歉,表示自己对他的了解和关心不够,不但没撤换陈平,还赏赐他,拜他为监护全军将士的护军中尉。原先打小报告的人便不敢搬嘴弄舌了。后来的事实证明,陈平真乃“奇谋之士”,他提出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为刘邦的兴汉大业立了大功,后来位至丞相。
刘邦知己知彼,乐听善言良谋,听而能用,用人不疑,韩、陈原是敌营中的人,肯为他尽心尽力;项非刚愎骄纵,有高人范增而不能用,继秦而起的自然是这位布衣天子了。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作者:魏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