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红柳叶林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这个大老粗出身的泗水亭长,当了皇帝后,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在酒酣耳热之时,慷慨泣下,击筑高歌,留下了千古绝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对刘邦爱武求才的大风词感慨颇多,胡曾有诗曰:“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海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刘邦的帝业是纵横沙场,马上天下,自随陈涉揭竿而起之后,一生戎马倥偬,金戈铁蹄。他最瞧不起的是之乎者也的读书儒生,陆贾在他面前时时称述《诗》《书》,被他一顿臭骂:“你老子是骑在马背上取得天下的,哪里还用得着《诗》《书》!”有冠儒的书生前来求见,刘邦取下他的帽子,往里撒尿,常常与人破口大骂。当初沛公领兵到了陈留县时,高阳人丽食其先生求见,使者进去通报,正在用两个小女子洗脚的刘邦问是何许人也,使者回答:“状貌像个读书人,穿儒衣,戴儒帽。”刘邦不耐烦地说:“替我回绝了他,就说我正忙于征伐天下之事,没有空闲去接见读书人。”遭到刘邦的拒绝,丽生瞪着双眼对使者按剑吼道:“进去!再跟沛公说,我是高阳的酒徒,不是儒者!”使者吓得掉了名帖,又慌忙回去禀报说:“这个人是一天下壮士,大声叱责吓得我弄丢了名帖。”一听说是“酒徒”,刘邦立刻光着脚,杖着矛:“快把客人请进来!”对儒生和酒徒的炯然态度,看出刘邦是个英雄主义者,征伐天下,驰骋疆场,刘邦喜爱吃大碗肉,喝大碗酒,大睁双目,大声呵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汉壮士,诸如覆盾于地,拔剑而啖猪肘的攀哙,长坂坡一声喝退百万兵的大眼张飞,倒拔垂杨柳三拳打死郑关西的花和尚鲁智深,这些虎背熊腰,声如狮吼的猛士,在他的眼里才够得上是英雄豪杰。
一生崇武轻儒的刘邦,在临终时对“读书无用”论作了反思。他在去逝前不久,给儿子刘恒写了遗嘱:“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尚遂知尔。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开创汉朝基业的刘邦,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五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打下了大汉江山,容易吗?在弥留之际,谆谆告诫的不是治国安邦的大略,不是传承江山的长久之计,更不是把老子的基业像秦始皇那样,从一世传至万世,代代相传,惟有勤奋读书学习而已。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的遗嘱中是仅有的。
从鄙儒到劝学,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安邦”论,感悟知这样一个观点,刘邦用了一生的时间,行将离去的时候,终于番然醒悟,写下了劝学篇,对自己作了悔过,让儿子千万别学老子那样,轻书骂儒。其实这篇遗嘱,完全可以看作是他的读书学习体会。当他大骂陆生我的天下:“乃公居马上而得之”时,对陆生说的:“居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乎?”之言有了惭愧和感悟:“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术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号其书曰:“新语”。在践祚皇位,君临天下的武攻文治实践中,刘邦深感文章是经国之大业,安邦之远某,不朽之盛事。年轻的太子受他“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天锦衣玉食,香风宝马,不读诗书,胸无点墨,将来大臣的奏折看不懂,御批写不好,连他这个粗人还不如,怎么继承大汉基业?
我一直相信古人说的话,马上可以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读书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稻粮谋,书中自有家与国。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喜欢读书,不勤奋学习,不善于思索,就没有出息,就没有希望,就不能前进。应当说,大老粗出身的刘邦,在行将入木之时,看到了读书是事关社稷江山,治国安邦的长远大计,已算是具有远见卓识了。今天我们提倡的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就是通过读书学习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历史的前进,这足亦证明汉高祖的深谋远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读读刘邦这篇遗嘱,会激起我们的读书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