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下 贤
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 水如环佩月如襟
文化人到一个地方,往往怀念前此出现过的著名文化人。杜牧出任湖州刺史,便到沈亚之的旧居去凭吊一番。凭吊的诗想写得好,要把当时的感触用意象表现出来,而且要独特。这首诗末两句说梦中所见的沈亚之,环佩丁咚如流水,青襟洁净如月色,很准确地传达出作者对前辈品格才情和人生态度的仰慕。
秋 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银烛、画屏和天阶联接起来看,便知道那是宫殿。拿轻罗小扇的当然是些宫女。她们有什么事做?一是扑流萤,一是坐看星。你觉得有趣么?至于看的是牵牛织女星,凡中国人都知道代表什么心思了。诗人的本领,不在指手画脚给我们“揭露”什么,只设身处地写出一座精美大囚笼里的妇女的无聊和渴望。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烟雨凄迷行人肠断之处,放眼前方,不论多么遥远,毕竟有着一村杏花,红红白白,如火如荼,可令人感到光明,心情振奋。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很有寄托的诗。晚唐时势虽则江河日下,而像杜牧这样的人,本质上是个志士,其心就依旧要挽狂澜于既倒,哪怕前途只剩下一线光明,隐隐约约,也会执著地奔赴。
早 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一边是弓弦震响无情追杀,一边是惊散哀鸣:边防薄弱,百姓当灾。宫廷呢,“孤影过”也好,“数声来”也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百姓没靠山啦!杜牧给他们的也只能是无奈的安慰:找个有饭吃的地方先安顿吧。“莫厌”两字真有内涵:流落他乡怎能不厌?但厌而无用,徒增烦恼,所以杜牧又劝他们“莫厌”。
台城曲二首
整整复斜斜 隋旂簇晚沙
门外韩擒虎 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 却羡井中蛙
三个镜头组成一首好诗。第二个脍炙人口。韩擒虎,这名字听起来就杀气腾腾。前面只加“门外”两字,没有动词,句子残缺。但你试补个动词看,补什么都不合适。残缺得好,这情景就该用残缺的“诗家语”来表述。这边腾腾杀气,那边呢?楼头,张丽华:柔弱得一捏就碎。还有别的人吗?没了,只有张丽华!
王颁兵势急 鼓下坐蛮奴
潋滟倪塘水 叉牙出骨须
干芦一炬火 回首是平芜
一段无议论的史评!只把事象罗列,便让人悟出事理。杜牧的精明处在于,事象经过严格精选,最具典型意义,而表述方式又巧妙到足以对读者产生不言而喻的导向。本诗以王颁为主角,王颁对历史进程并无影响,杜牧则看准他的所作所为,表明陈王室早失人心,加个任蛮奴临战出降一衬托,史评的内容就不用明言了。
中国古典诗人大多不想对现实就事论事地“反映”。他们有许多现实遭遇,从而产生许多生命体验,他们只想传达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来。他们深信有水平的读者是会同样拿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和作者契合的。读杜牧诗要力求契合杜牧的生命体验,要知道他传达出来的主要是一个不得志之志士的心灵世界。
杜牧和许多古典诗人一样,喜欢意内言外。杜牧的许多心思是需要穿过文字的表层意义去捉摸的。他不直说,很信任读者心有灵犀。而读者能作出正确推断,靠的是对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