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在未来一段时期,邓在世界人们的心目中,会使人们联想起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 和改革。邓主要关心的事情按照先后重要的顺序排列是党的领导、党的纪律和经济建设。 甚至在1976年后邓所以改变过去由毛泽东和在“文化大革命”中建立起的那种糟糕的 冒进体制,实际上也是从维护共产党的利益出发。他把这种改革作为医治中国病态和恢复中 共民主传统的灵丹妙药。 对邓小平的评估可能是很困难的。主要是因为他所扮演主角的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离现 在相距太近了。此外,中国的宣传媒体对邓的报导仍然还是那种中共集体领导的强有力的政 治化身。这是沿用八十年代的那种报导方式。在改革时代,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是:邓一方 面在努力消除政治生活中的个人崇拜和强调集体领导;但是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 由于邓的个人权威才产生了上述这些变化。所以1983年邓的文选(该文选包括邓1975— 1982年的重要讲话)的出版被拿来作为1983年整风运动的指导性的学习材料,在这本书 中,充分体现出邓是中共的监护人。在另外的一些书中和整个八十年代的新闻报导中,邓还 被描述为热爱家庭生活的人和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这些不同的形象为本章对邓的初步 评估提供了有益的框架。
热爱家庭生活的人 显然,邓小平非常喜欢把他描绘成为一个热爱家庭生活的人。中国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的报纸、杂志和书籍,刊载了大量的邓和他的孩子和孙子(女)在一起的照片,批评家也评 论说,这样的描绘主要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大权在握的政治家们,热衷于抱着小孩或和家 人们在一起照像,据认为这样做会使他们的公众形象变得和蔼可亲,使人们看上去他们和普 通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缩短了与群众的距离。这甚至对邓小平来说也不例外。但如果是这 样的话,邓肯定会为了树立一种形象而竭尽全力的。 邓象许多中国人一样,对他的家有一种深厚的感情,这样认为完全合乎情理。不像许多 革命家那样——例如毛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邓成功地把他那种深厚的家庭观念保持下来 了。在1949年,离家29年之后,当他重返重庆时,他去看望了他姐姐、继母和其他的一些 家庭成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除了简短的休息之外,他一直都在设法照料他继母,在 1967年中和之后,流放江西的日子里,他尽了最大努力把全家人再一次团聚到一起,即使 在逆境中也不例外。在八十年代,邓不管什么时候到各省去视察,不管离北京有多远,他的 身边总是要带上一个孙子(女)。有关邓个性方面的可信赖的资料很少,在他女儿写的传记 中,邓被描述为一个说话简洁、心底善良的人,是一个喜欢饮食的人和足球爱好者,邓榕在 这本传记中和其他书中,把邓小平描绘成一个不愿表露自己的人:“性格内向”和“沉默寡 言……他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之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 ②毛也说了邓的一些优点:“邓是一个难得的人材。邓有思想,他不盲目地提问题。他有解 决问题的办法。他处理难题时很负责。”然而,毛还说邓有点固执,好与人顶撞。毛得出的 结论是:“邓的思想是圆的但他的行动是方的。”③这些品质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毫 无价值的个人品质,正是这些品质,包含了邓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的艰难经历。 似乎是邓的外表不会使人感到害怕。这与其说是他的身高在起作用——邓只有五英尺多 高——还不如说是他的脸起的作用。邓从三四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照的像片显示出一个可爱 而又坦率的表情。邓确实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从在大西南打仗的那些日子开始,邓就成了积 极的高水准的桥牌手——胡耀邦和万里是他交手的老牌友。但是,很明显他从不为金钱打 牌,因为他宁愿在输了的时候钻桌子。另外在邓的性格中还有刚正不阿的一面。这一点在六 十年代初还有在1973年到1978年之间的党内政治斗争中,他所表现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见 证。用毛的话来说,邓是“棉里藏针”。④总之,不像与他一起工作过的许多人一样,他与 同事们之间的关系至少在工作上是很融洽的。例外的情况是“文化大革命”中那些令人特别 反感的激进分子。陈伯达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抱怨说“和邓小平在一起讨论问题比把梯子靠 在天上还难。”⑤反过来,邓小平似乎也从不掩盖他对江青或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