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打破《时代》惯例 两度当选年度风云人物
邓小平超凡魅力深深打动总编
——参与报道1985年《时代》周刊年度人物邓小平的记者吉米
53岁的美国记者吉米1981年加入《时代》周刊,1985年参与了对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的报道工作。他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当时的一些幕后故事。
20余人参与历时3周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当时《时代》周刊有多少人参与了邓小平年度人物的报道?
吉米:我当时是《时代》周刊驻北京的一名记者。如果把北京、纽约和其他城市参加的人都算进去,超过25个人,包括至少5名记者,3到4名摄影师,还有在纽约的大约12个作者、编辑和(邓小平)研究专家,大约用了3周时间完成。
法晚:邓小平曾经当选1978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1985年的时候,你们为何想到再次选他呢?
吉米:这是我们总编亨利·格伦沃尔德的主意。他在1985年举办了一次“亚洲新闻之旅”,我们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中国的变化给总编先生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次新闻之旅的最大亮点是我们总编在人民大会堂与邓小平进行的会谈访问。我觉得这次采访给访最终导致邓小平成为《时代》周刊1985年度的风云人物。
邓小平超凡魅力打动总编
法晚:当年风云人物是否还有别的人选?
吉米:我听说入选当年的风云人物时邓小平有很多的强劲的对手,不过我们的总编排除了其他人选,因为他认为邓小平是在做一件大胆和冒险的事情(改革开放)。邓小平因为把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造成一个有社会主义基础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享有盛名。我认为总编是被邓小平的超凡魅力、远见和单刀直入的实用主义深深打动了。
法晚:听说当时有不少人并不认可总编先生的看法。
吉米:对,我当时也对这个决定有几分惊奇,不过我还是整体上认同的,因为我感受到中国正在经历重大的改革,我欢迎这种变化通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凸现出来。
美国著名艺术家完成封面设计
法晚:当时你们是怎么挑选封面照片的?
吉米:我知道至少有两三个备选封面,最终的封面照片是一个著名的美国艺术家完成的。
法晚:你本人是如何完成报道的?
吉米:就在我们确定邓小平为年度风云人物后几周内,我们《时代》周刊北京分社在《时代》周刊1985年9月23日的一期里展示了中国的变化。我和同事霍尼尔克一起承担了大部分工作,为此我们还去了深圳、四川和其他地方。
法晚:今天,你如何看待《时代》周刊曾经对邓小平的报道?
吉米:回顾这些报道,我认为《时代》周刊两次把邓小平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很有远见的,他也是为数不多的两次入选《时代》周刊的领导人之一。
法晚:你对邓小平印象如何?
吉米: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时,我近距离见过他。我记得他不停地抽烟,记得他的浓重的四川口音,他虽然身材不高却很有魅力。
我认为他的最大贡献是把中国建设得比较强大、稳定和富饶,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民在短期内从贫困中解脱出来。当然,我们也承认他的局限性,毕竟他自己也说过,“领导人是人,不是神”。
多做少说击败竞争对手——《时代》周刊前北京分社社长霍尔尼克
霍尔尼克先生作为《时代》周刊前北京分社社长也参与了1985年邓小平年度人物的报道工作,他在美国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专访。
法晚:《时代》周刊是如何评选年度人物的?
霍尔尼克:《时代》周刊遴选风云人物的基本标准是谁在过去12个月内对世界的影响最大,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然而,遴选邓小平却主要是因为他对过去几年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到了1985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已经摆在眼前。可以说,邓小平1978年和1985年两度入选,打破了《时代》周刊遴选风云人物的惯例。
法晚:为何确定当时的风云人物是邓小平呢?
霍尔尼克:当时在选择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时,我们在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之间选择,我也像很多人一样倾向于戈尔巴乔夫。不过我相信邓小平是因多做少说而胜出,戈尔巴乔夫则是因说多做少而落选。
法晚:您怎么评价邓小平?
霍尔尼克:邓小平清楚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清楚美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敢于给予美国真正需要的东西。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中国同外部世界彼此依存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减少发生冲突的危险,而这正是中国的复兴所需要的。
他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而且进而改变了世界。如果没有邓小平,这个世界的经济将不会这么惊人地发展。当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中国稳定而持续地发展。我们很幸运地预测到邓小平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地位,我也希望中国的迅速发展能够继续下去。
经常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人物将被收入历史课本
截止到2002年《时代》周刊创刊80周年,《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与中国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大约有60次左右。
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次数最多的几位中国人依次是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