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下一页]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访问美国,世界各地媒体都争相报道邓小平与卡特在白宫的会见,强大的电波把这一历史事件推上了顶峰。然而,谁也想不到,在白宫南草坪的欢迎仪式上,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戒备森严的机场
1979年1月28日北京时间晚20时35分。邓小平的专机降落在美国安格雷奇机场加油。当专机停稳后,即有一群记者围上前来。作为中方安全小组负责人,罗新华带着3名安全小组人员奔向舷梯。候机楼前美国驻中国首任大使伍德科克和妻子及一行白宫官员已站在舷梯下迎候。
罗新华指挥安全小组人员站成一排,挡在记者群前面。但他很快发现这样做并无多大意义,数十名身着便衣的美国特工已将专机严密地封锁起来。忽然,罗新华听到身后一片掌声,回头一看,原来是邓小平偕夫人卓琳步出舱门。
伍德科克和白宫官员们将中国客人迎进机场大楼内作短暂休息。
尽管机场内外守卫的军警随处可见,罗新华还是有些放心不下。忽然他被一阵争吵声吸引,原来是随团中国记者杜立彬正在舷梯下同一个戴宽边皮帽的美国人连比带划地申辩。美国人穿一件棕色的皮猎装,个子很高,足有1.90米。罗新华一下飞机就见此人站在舷梯旁,料定必是一名正在值勤的特工,便走过去询问:“老杜什么事?”
杜立彬又急又气地说,他把采访用的录音机忘在飞机上了,他没想到邓副总理会在这个机场停留这样久,也许还要向记者发表谈话,如不及时采录下来岂不误了大事?
美国人嚼着口香糖仍摇摇头,叉开双腿像铁塔般挡在舷梯前:“不行,飞机加油时任何人不得登机。”
罗新华被对方呛得很不舒服,语气显得强硬起来:“我是中方安全小组负责人。”他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告诉对方:“我有权准许他登机。”
美国人冷冷地说:“现在飞机已由美方安全小组接管。我必须执行命令。”
罗新华正欲同他争辩,忽见王枫副部长(他率先遣队前一天到达)带着一个年轻人大步走来。王枫说:“老罗,这位是大使馆的刘秘书。”他把年轻人向罗新华做了介绍,又望了望美国人,“你还不认识吧?这是美方安全特别执行小组组长哈里·泰伯森先生。”
刘秘书也用英语将罗新华介绍给泰伯森。
“噢,欢迎你。”泰伯森朝罗新华伸出手,很随意地握了握。
料想不到的意外
1月29日上午10时。白宫。罗新华没想到最担心的事情第一天就发生了。
上午10时,美国总统卡特和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并肩站到白宫前的讲台上,卡特首先致欢迎词。
就在卡特演讲接近尾声时,记者群中一个戴红色贝雷帽的女郎突然尖声喊叫。人群中引起一阵骚动。几名特工忙冲过去将狂呼的女郎抱住。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但泰伯森却站在人群与讲台中间纹丝没动,仍冷冷地巡视着前方。就在特工们忙着阻止闹事女郎的时候,从记者群中又蹿出一个穿黑皮大衣的高个男子,他越过警戒线,一边朝讲台上的邓小平冲去,一边从衣袖中抽出一把短刀。泰伯森像头扑食的猎豹从斜刺里猛撞过去,高个男子被狠狠撞倒在地,正欲挣扎,脖颈已被一条有力的臂肘死死夹住,丝毫动弹不得。随后冲过来3名特工将他架走。正在演讲的卡特只稍微停顿一下,便继续用他热忱、轻松的语调念着欢迎词。站在一旁的邓小平则默默地望着面前的人群,脸上始终带着安详的微笑。
卡特致完欢迎词,邓小平发表了简短的讲话。
欢迎仪式结束后,中、美两国领导人并肩步入白宫,开始了第一轮会谈。
趁这个空当儿,罗新华来到休息间。刚才,当泰伯森冲上前用身体撞倒高个男子时,站在不远处的罗新华清楚地看见刺客挥舞的短刀刺进了泰伯森的皮夹克。尽管后来泰伯森继续站在讲台前面执勤。
果然,当罗新华走进休息室时,泰伯森正让医生包扎左臂。没等罗新华询问,泰伯森便冲他自豪地扬了扬大拇指:“罗先生,你看我现在成英雄了。”随后又颇不满意地晃了晃头,“可惜,只划破点皮肉,还算不得大英雄。”
罗新华察看了一下伤口,刀刃在左臂上端靠近肩头处划开一道约两寸长的口子,不算很深,流血也不多。虽然放下心来,但罗新华余悸犹存,便问杀手是什么人。
泰伯森随口应道:“男的是三K党,女的自称是革命党,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杀手,只不过想闹点事出出风头。”
罗新华听出他是在搪塞自己。可既然人家不愿讲明,自己当然不便细问。但使他百思不解,也令他深感不安的是,尽管在白宫四周设置了严密的立体警卫网,两名凶手却能轻而易举地混入欢迎仪式现场。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警钟和信号。
泰伯森无可奈何地晃了晃秃顶脑袋:“他们是记者,有白宫签发的合法采访证。”他想了想,又补充道,“不过他们在进入白宫之前都经过严格的检查,这小子怎么能把凶器带进来呢?”
罗新华当即提出今后要对采访的记者严加限制,以防止再发生此类事件。泰伯森表示将转告有关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