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辽宁省兴城市海滨中学 李新畅 师:桥是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到的,请大家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类型的桥? 生:独木桥、水泥桥、钢梁桥、石拱桥、铁索桥等等…… 生:兴城南河大桥、烟台河大桥、北京立交桥、过街天桥…… 师:大家见过的桥确实不少,那么你们能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桥的特征。 生:架在河面上,用水泥钢筋作材料的建筑物,如兴城南河大桥。 生:不对,有的桥也用木材作材料,如独木桥。 生:还有,有的桥不是架在河面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如立交桥。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看来要把握事物的特征,还必须找到同类事物的共同点。下面大家想想,哪些才是形形色色的桥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可以查词典,看看词典是怎样说的。 生:(查词典)架在河面上连接两岸的建筑物。 师: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大家想想这样概括桥的特点是否准确? 生:不够准确。前面已经说过,立交桥就不是架在河面上的。 师:看来时代在发展,词的含义也在发展,大家修改修改。 生:架在水面或空中,用来连接两端的建筑物。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讲到的抓事物特征的方法。事实上桥用什么材料做,千差万别,不是共有的特点;桥的作用──架在水面上或者空中连通两地供通行才是共同具有的。抓特征就是要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点。 师:下面我们把桥的范围缩小,局限于石拱桥。按照上述抓特征的方法找找石拱桥的特征,看看石拱桥有什么共同点。 生:桥洞呈拱形。 生:桥身全由石料构成。 师:说得较好,不过同学们所看到的还只是桥的外部特点,事实上我们在分析事物特征时,有很多表面看不到的特点,还需仔细观察研究。中国有个桥梁专家叫茅以升,他对桥梁最有研究了,他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石拱桥》,下面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写的,请大家打开书,整体感知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利用工具书,学习字词,初步明白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给大家10分钟时间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说说《中国石拱桥》有哪些共同点。 生:形式优美。 师:正确。 生: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师:正确,更全面了! 生: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师:更全面了! 生:除了以上特点以外,还有建造难度大。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刚才大家的感受非常好,现在请一位同学重复一下。 生: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建造难度大。 (师板书。) 师:通过第一遍读课文,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 1、形式优美; 2、结构坚固; 3、历史悠久。 可以看出我们对课文的感知能力很强,老师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就没有大家的感受那么全面。那么怎样说明才能把这些特点说清楚呢?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例子。下面我们不看课文,谁知道课文选用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些特点的呢? 生: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师:正确,用这两个例子能说清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吗?小组可以讨论一下,顺便组织一下语言,看哪组说得好。 生: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历史悠久,前者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后者修建于1189~1192年间。这两座桥都形式优美,赵州桥前人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盛赞;卢沟桥有“卢沟晓月”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这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完好无损。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点,在它们那里都非常突出,所以选择这两座桥作例子,就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师:二组同学归纳得非常好,语言表达非常完美,并且在回答的时候没有看书,老师为你们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骄傲,大家为他们鼓掌。 师:四组和五组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听写生字。(横跨、雄姿、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 师:这两组同学写的全对,各得100分。谁能说说惟妙惟肖的意思? 生:非常形象逼真的样子。“绝伦”中的“伦”是什么意思? (生无人回答。) 师:我们读课文不要放过每个不理解的词,这才是求学的精神,查查字典吧。 生:辈、类的意思。 师:那么绝伦呢? 生:就是没有它的同类,没有比得上它的意思。 师:很好。下面仔细读课文,在书中作批注、并小组交流,比较一下赵州桥和卢沟桥,看看你们组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生读课文、讨论。) 一组学生:我们组更欣赏赵州桥,因为它建造的年代更久远,比卢沟桥早五百多年,还依然坚固。 二组学生:我们组不同意一组的看法,因为卢沟桥也没有损坏,不到哪一座桥损坏的时候,是比较不出哪个更坚固的。 师:这两组说的都蛮有道理的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座桥都很坚固。 三组学生:我们组更欣赏赵州桥,因为它的跨度大,距今年代更久,建造难度会更大,而依然那么雄伟,连作者都说它的设计巧妙绝伦,谁也比不上它。 二组学生:作者说它绝伦,是相对于当时来说的,不能用这句话来说明问题,不过赵州桥确实令人欣赏。 四组学生:我们看卢沟桥更美观一些,因为它上面的雕刻很美,各种各样的狮子,卢沟晓月是美景,并且马可·波罗也曾经赞美过此桥。 二组学生:讲到美观,赵州桥也是很美观的,它的美是古朴的美,至于马可·波罗嘛,他如果看到赵州桥也是一样会赞美的,所以不能断定卢沟桥更美一些。 师:看来二组同学蛮有个性的,说的也十分在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座桥都是很美的。总结一下,这两座桥都具有“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的特点,如果说我欣赏哪一个的话,则更倾向于赵州桥。这属于个人喜好,不必强求。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两座桥只写一座不是更简洁吗?大家思考后回答。 生:简洁是简洁了,但是那样就不够全面。 师:此话怎讲? 生: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既选单拱的例子,又选联拱的例子,就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石拱桥的概貌。 师:三组同学回答得很好,看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很高。选例子除了典型以外,还要全面,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保证主要方面有代表。选例子很重要,选准了例子把例子写好,通过它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更重要。 师:下面我们练练朗读,就读赵州桥这一部分。 (一名同学朗读。) 师:这名同学读的字音很准,平翘舌区别得很好。语速再慢一点就更好了。 师:这节课的内容就到这儿了,看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赵州桥不过三十几米长,为什么说它雄伟呢? 生:赵州桥是不算高大,但我们说一个建筑物雄伟主要不只看它的体积如何大。 师:那还要看什么? 生:还要看它的气魄和声势。比如我们说雄伟的天安门,并不是说天安门就有几十层上百层楼那样高,但是它造型很有气势,见过天安门的人没有一个怀疑“雄伟的天安门”,“雄伟”一词用得不准确吗?(众生笑)说赵州桥“非常雄伟”也是如此。 师:看来作者在说明事物特征的时候用词是非常讲究的。下面大家同桌之间随便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要求出声说,然后找一两个同学说一下。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生:这节课我知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很高的,我们现代人在有些方面还不及古代,这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我们中华民族感到骄傲。 生:这节课我感受到了学习语文要细心,遇到不懂的要自己能发现,就象“绝伦”这个词一样,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生:这节课我学到了要想评价一个事物,最好有比较,就好象赵州桥同卢沟桥比较才更能发现它们的特点一样。 师:这几位同学的总结棒极了,我为你们感到高兴。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反思】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解了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的道理。在课堂上注意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引导他们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比如:在讨论“你最欣赏哪座桥”时,学生兴趣积极,读书细致,在思考、交流、补充、比较中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两座桥的特点,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是泛泛的读书,肤浅了解的毛病。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抓取阅读信息的能力。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开始导入课题的部分,我觉得说得过多,以致耽误时间,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这部分完全可以简洁些。在问题讨论上也有不当之处,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用赵州桥和卢沟桥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吗?”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较大,学生读一遍课文之后就归纳有一定难度。虽然二组的同学说得不错,但真正明白的学生很少,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放在“你最欣赏哪座桥?”之后,让学生感受到两座桥的特点再归纳总结,会更好一些。另外,对于差生学习的处理上,虽然有一定的照顾,但还不够,以后还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点评】 本节课比较好的地方有: 1、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全体参与,避免了以往问问题的时候,不让学生在下面说,而直接进行提问。这样大部分同学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效率就不高。这节课问问题的时候,都是先思考,再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最后才是站起来回答。这样做有助于提高效率。 2、这节课教者重视了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没有急于进行下个环节,而是对这个同学或所在小组进行评价,激发他们的热情,这比多教学生一点知识更重要。 3、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本节课就是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让学生明白点什么,记住点什么,教者确实起组织、调动的作有,这样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教者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者为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在每次读的时候都规定时间,让学生产生效率意识,并注意评价。为了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有意识地让其他同学重复一下,这同时也是对差生的照顾。为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在每次让学生说之前,都先在座位上互相说,之后才站起来说,这样会增强学生的成功感。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富有针对性的,不是偶然为之。 5、教者提出的问题独具匠心,让学生说你更欣赏哪一座桥,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并能深入思考,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确实对课文的理解很深刻,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教者去挖掘。 对本节课建议: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主人翁的责任感。例如在上课开始可以让学生制定一个本节课的目标,学生是可以完成的,在进行每一环节之前,都让学生说出下一环节该进行什么了。总之,句话,就是学生能做的事就尽量让他们去做,最后达到不教的境界。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中国石拱桥》教学杂谈 |
下一篇文章: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