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Z >> 中国石拱桥 >> 正文

 

语文说课稿:《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对说明文是陌生的,学生学习中一定会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将教学设计好,把学习说明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好说明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中国石拱》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举例说明,要言不烦。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把握石拱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  品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说明文,要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的特点的?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  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要是让你给同学们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座,你会介绍些什么?

    (学生思考,发表观点。引入关于介绍中国石拱的。)

 (二)、确定目标。

    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  辨析文体,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2、  研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3、  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4、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5、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第一步:辨析文体,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完成教学目标1.

    1、  教师给出两篇同是写荷花的文章,要求学生粗读两篇文章,并感知它们的区别。

    (两文同样写荷花,一篇是记叙文,一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说明文。)

    2、  教师简介说明文的问题特征。(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问题,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第二步: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研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  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弄清楚生字词的读音;2、注意积累词语。)

    2、  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图片,声屏显示配乐朗读。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  教师指出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从文章中所获得的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自行查找、概括。

    (2)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3)全班交流。

    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是说明文。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最后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综述解放后我国梁事业的新发展。

    2、  局部探究。

    (1)请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的特点的。

    ①     学生齐读第四、五段。

    ②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它从四方面体现了中国石拱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2)请同学独立分析第六、七、八段,完成表格。(多媒体显示)

    代表       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成就突出

    赵州  最古、距今1300多年    形状像弓、拱上加拱    保持雄姿    世界上最长,已使用1000多年,

    结构匀称、古朴美观                         受人赞誉

    卢沟

    请四位同学依次填写。
  3、  教师总结: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赵州桥、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的桥梁,都体现了中国石拱的特征。

    第四步: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多媒体显示: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1、 学生阅读上文,初步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2、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有关赵州桥、卢沟的段落,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

    教师总结: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的。

    第五步: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比作虹……

    (加点的词“石拱桥”“桥”“拱”能否替换?为什么?)

    2、石拱桥在世界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3、 这种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了。(加点词能否去掉?)

    5、我国的石拱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7、①赵州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桌之间交流。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

    第六步: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第七步:课堂练习

    一篇短文的阅读。(说明表达方式的短文)交流评价。

    作业:介绍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

    板书:

    石拱的特征                   知识性强

    赵州——单拱

    中国石拱                      代表性       特征鲜明

    卢沟——联拱

    语言准确、严密                 顺序合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语文说课稿:《中国石拱桥》说课稿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中国石拱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点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4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2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4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3
    《中国石拱桥》课堂教学
    《中国石拱桥》教案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与评点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中国石拱桥原文欣赏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与评点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之二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3
    综合语文教案  中国石拱桥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三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4
    《中国石拱桥》学习目标
    《中国石拱桥》基础知识题
    《中国石拱桥》结构分析
    《中国石拱桥》整体把握
    《中国石拱桥》写作特色
    茅以升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四封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写作背景
    《中国石拱桥》学法指导
    《中国石拱桥》精彩句讲解
    《中国石拱桥》导读
    《中国石拱桥》词义辨析
    《中国石拱桥》电子教材
    试析《中国石拱桥》中的一处比喻
    《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方法
    卢沟桥简介
    《中国石拱桥》问题探究
    《中国石拱桥》参考图片
    桥梁专家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生字注音
    《中国石拱桥》课文分析
    《中国石拱桥》同步达纲练习
    赵州桥简介
    万安古渡洛阳桥
    《中国石拱桥》重点难点
    《中国石拱桥》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中国石拱桥》有关资料
    《中国石拱桥》教学建议
    《中国石拱桥》教学建议
    《中国石拱桥》研讨与练习说明
    《中国石拱桥》中心思想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B案)
    《中国石拱桥》课文语段阅读题
    《中国石拱桥》写作特点
    《中国石拱桥》课时训练
    《中国石拱桥》同步练习
    《中国石拱桥》课外阅读训练
    千古风流──名桥──广济桥
    《中国石拱桥》多音字辨析
    《中国石拱桥》语法修辞
    《中国石拱桥》形近字辨析
    《中国石拱桥》词语解释
    《中国石拱桥》问题研究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素质教育新学案
    《中国石拱桥》教学杂谈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A案)
    捐资助学──希望的桥
    比萨斜塔“纠偏”记
    巴黎圣母院
    巴黎凯旋门
    卢浮宫

    赵州桥之行
    《赵州桥》教学设计
    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教学设计
    赵州桥建造“三绝”
    《赵州桥》教学设计
    《赵州桥》多音字组词
    《赵州桥》同音字组词
    《赵州桥》形近字组词
    参考资料
    故乡的小桥
    利用有效方法  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赵州桥的传说
    《赵州桥》教学反思
    茅以升
    赵州桥
    《赵州桥》课堂实录片断及反思
    当今世界先进桥梁
    世界最大拱式桥一览表
    《赵州桥》学习目标
    《赵州桥》教材简说
    《赵州桥》教材插图
    《赵州桥》电子教材
    桥梁发展史
    悬索桥
    《赵州桥》教学建议
    《赵州桥》课堂教学评析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
    《赵州桥》教学设计
    《赵州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赵州桥》素质教育新学案
    《赵州桥》词语理解
    《赵州桥》近反义词
    桥梁建筑与美
    借助电教手段教《赵州桥》
    《赵州桥》教学设计
    借助电教手段教《赵州桥》
    《赵州桥》教学设计
    什么是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