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石拱桥》为例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浙江省乐清市岭底中学 陈善忠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课堂教学的气氛是否活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是不是乐于回答和勇于发问。
从理论上讲,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发问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很不容易掌握。尤其是在比较落后的山区中学,困难更大。多年的实践渐渐使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概括地说是四点:第一,搞好课前预习,布置好预习习题;第二,抓住时机,由浅入深;第三,善于诱导,融入个性;第四,语言精当,富于启发。下面以《中国石拱桥》一文为例谈谈具体做法。首先布置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把课文重要词、句抄在新词本上。
2.中国石拱桥的重要特征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这个特征去组织材料的?
3.为了很好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本文的说明语言十分准确,找出来仔细体会一下,想想能不能换上另一些词语?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桥型的理解,笔者不先去涉及课文内容,而一开始就在小黑板上写下一则谜语让大家猜:像虹不是虹,常年立水中,船从下面过,人车上面行(打一物)。
由于这则谜语难度不大,加上学生预习了课文,他们十分肯定地回答“是桥”。
教师问桥有什么作用?你见过哪些桥?学生举手回答,桥能便利交通,我见过木头搭成的桥,石头砌成的桥,水泥建成的桥。一学生补充回答:去年暑假到城里看望爸爸见过铁桥和立交桥;另一位同学补充在雁荡山方洞还见过铁索桥。教师再一次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后出示课题《中国石拱桥》。释题:石拱桥是用石头砌成的带拱的桥。桥建立在中国,所以叫中国石拱桥。订正了生字新词后讲解,大家都预习过了,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应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所说明的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同学们都踊跃地举起手,笔者指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是: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正确”。接着又问:“说明事物的特征必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才能使文章不致于平淡无味,在这一课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其中举例子是较为明显的一种。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作者在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
“两个例子,一是赵州桥,一是卢沟桥。”同学回答。
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中国石拱桥很多,样式也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这同学提出的问题,而是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把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段落再读一遍,看是不是能自己找到答案。
两分钟后一学生首先举手站起来说:“我认为作者举这个例子是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不过,这两座桥又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特点;赵州桥拱上加拱,属多拱桥;卢沟桥的桥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石狮子,属单拱桥”。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同意他的看法,还想补充一点,课文中说:“赵州桥是世界最著名的石拱桥;卢沟桥在13世纪就闻名于世。这说明这两座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举这两个例子。”
笔者正准备对学生们的回答作些补充,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他们两人说的还不够全面,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也是写作上的需要”,他停顿了一下,见示意让他说下去,便接着说:“要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如果仅是概括地介绍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等特点,而不结合典型的具体实际例子,就显得太空洞乏味了。况且这两个例子又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所以举了这两个例子。”
这位同学的理解能力很让人佩服,他居然说得这样深刻。笔者表扬了他,对他的分析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解释说:“其实,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要想使文章写得充实,必须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文章的结构和组材问题……”
很快,一同学站起来说:“读了这篇文章,觉得从前到后,层次清楚,是不是可分成四个部分?”“对,文章应分成四个部分,我们先来讨论本文的说明顺序。”
平时,同学们最烦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但今天却有好几位同学要求发言,笔者选定成绩较好的同学,他站起来不很肯定的说:“好像是先总后分——。”我对他的话作了纠正:“不是好像而就是先总后分。”让这位同学坐下后说:“你们能不能具体地说一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同学们边看课文边作记号,一位同学回答说:“先写石拱桥,再写中国石拱桥,接着写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最后写了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对,这种写法也可叫作‘由大到小’‘由面到点’的写法。”笔者接着说:“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篇文章的语言运用得十分明确、朴实,读后能留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老师”,一位同学突然打断我的话问:“你说课文里的语言十分准确,可为什么还会出现‘大约、比较、几何、可能’等词语呢?”
“这正是我要说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的原因,有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为什么?”后排的一位高个子站起来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拿书上的一句话作为例子。在说明赵州桥时,有这样一句话:这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在这句话中‘左右’一词是约数。而赵州桥不一定是在公元605年建造的,如果硬说这桥修建设于公元605年,反而不准确了。所以作者只能加上‘左右’一词。”
“是这样的”,笔者肯定了他的分析,并说道:“像这样的词语,在书上用得很多,同学们在课后去找一下,分析它们的原因,看能不能换上其它的词语。”
笔者停顿一下,接着说:“上面,我们椭论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及围绕这个特征来说明的方法,同学们能不能用最精练的几个字来概括一下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呢?”
一位同学说:“历史悠久,可说成‘久’,结构坚固可说成‘坚’,形式优美可说成‘美’,即‘久’‘坚’‘美’。
“同意同学们的看法,不过还可加上‘奇’‘巧’两上字。
“书上说,各种类型的石拱桥我国都可见到,我认为可加上个‘多’字。
“对”,我见他们已经说得很全面了,便总结说:“这三位同学所说的‘多、久、坚、美、奇、巧’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同学们再来回答一下,它们能体现什么呢?”
这个问题问得太突然了,同学们一时反应不过来,笔者提示说:“古代劳动人民能创造这样奇巧的建筑物……”
还没等我的话说完,一位同学已经站起来了,他说道:“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另一位同学也受到启发:“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对,我们不能不为之骄傲和自豪,这正是我们学习本文所要接受的思想教育,而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去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争取把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建设得更加美好。”
这堂课在非常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回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应针对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类型的学生,优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差生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肯定学生成绩,及时鼓励他们,这样,不但能调动中等、上等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