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对二年级的课提出了一个整体性的问题,在今天的三年级课上已了然无痕,截然不一的是教师顺着文本的线条流畅地走来,等学生朗读课文的声音戛然而止,下课的铃声也在同时结束,不禁赞叹拿捏的火候,当然,我想说的并非仅此而已。
首先,课堂充分展现了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习得知识和能力,获得体验与感悟。请看片段1:
生:(读)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师:什么叫“忿忿”?
生:生气。
师:对呀,知道得这么详细!再生气地读读。
生;(读)
师:听得出大家的愤怒。
再看片段2:
师:老人给商人留了妙计,怎么找骆驼?
生:顺着骆驼的脚印找。
师:文中哪个词说明真的找到了?
生:果然。
师:以后读课文要注意,哪个词最能表达这个意思。
再者,教师极富幽默风趣的语言既较好地发挥了“导”的作用,又使整堂课的气氛得以保持始终,学生学得感兴趣。请看片段:
师:我是商人,我倒要问问。(指一生)你怎么知道我的骆驼左脚有点跛?
生1:……
师:看来,骆驼真的被你藏起来了。
生2:看见了骆驼的脚印左边浅,右边深。
师:骆驼的左脚跛,所以脚印左浅右深。
……
师:看来老人的嫌疑没有了,所以老人说话的时候怎样?
生:不紧不慢。
师:老人没偷,不慌张,你们来“不紧不慢”地说说。
说了那么多,就按常规说点值得反思的地方吧,我个人觉得有两处可以推敲:
1、关于第一部分商人问老人,随着老人一个一个地把骆驼的特点说出来,却又丝毫没有差错,商人的话分别是:“是的。”“不错。”“对极了!”最后是“忿忿”,教师只注意了“忿忿”,没有引导学生体验商人的心理过程,也就没有能够在朗读中读出体验。我觉得,商人从“是的。”到“不错。”再到“对极了!”终至“忿忿”,是一个渐进的心理历程,是值得让学生探讨的地方,
2、课最后,教师的问题“学了故事,你有什么启发?”“对商人,老人,你怎么看?”没有收到意想的效果,诚然,学生的感悟未到是一个原因,我以为,教师欠缺板书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可以把分现象和结论两部分来板书,在总结时引导得出“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到正确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