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我不喜欢燕子”说起
|
从“我不喜欢燕子”说起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五小学 谢燕红 去年春天来得晚,教学《燕子》一课时,我敢说:我们这里还见不到一只燕子。因为天气还冷得很,校门口的柳树上才只见米粒大的芽孢,还没“舒展开黄绿眉眼”。要是能让学生在窗外燕子的呢喃中学习本课,顺便欣赏蓝天中燕子矫健的身姿,那该多美!不过这小小的遗憾很快便被弥补了。燕子毕竟是孩子们熟悉的,更何况《燕子》一文的作者──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那凝练素净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寥寥数语,便把我们带入色彩明丽的春天,燕子那伶俐可爱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 “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读着,妙趣横生地解读着那个“凑”字。看着他们欢欣的笑容,我情不自禁地问道:“喜欢燕子吗?”学生如我预料中那样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尾音刚落,一个小小的声音紧接着冒了出来:“不喜欢!”啊──同学们和我都一下子瞪大了眼,寻找那声音的来源。起先我以为是哪个调皮鬼故意“浑水摸鱼”,谁知学生指点的居然是我班的写作“小能手”──胡烈。这个平时性格内向却又文采斐然的男孩子,此时因这么多目光的注视紧张得满脸通红,不过他还是硬着头皮又说了一句:“我就是不喜欢燕子!那么脏,讨厌透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声讨”他:“你乱讲!燕子那么可爱,你凭什么说它脏?”胡烈张了几次嘴,总是被同学们气愤的声音给“挡”了回去。我便挥手示意大家静下来,请他说说不喜欢的理由。他委屈地说:“我家屋檐下有好几个燕子窝。每年春夏季,满地都是燕子屎。妈妈总是用水冲洗地面,可还是弄不干净。不信,你们可以到我家去看看,都一个冬天过去了,地面上的污迹还在呢!”这一下,原本大声责问的同学都“瘪”了,有几个男孩甚至小声地附和胡烈:“是的,有一次我的头上还粘上过燕子屎呢,可倒霉了!”“哈哈……” …… 唉,原本诗情画意的意境转眼荡然无存,美妙的课堂氛围就这么被破坏。我哭笑不得,可也不得不承认,孩子们说的是事实啊。在我们农村,很多人家的屋檐下都有燕子窝,有的甚至连阳台的吊灯上也有一个或两个燕子窝,那“从天而降”、满地都是的鸟屎有时的确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便,也难怪学生会产生讨厌的心理。 但是,如果就这么让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这点生活经验继续学习,那么这篇课文的言语美感是再也享受不了了。学生若讨厌燕子(即使本来喜欢,经过这一番“争议”,也有点动摇),还怎么去理解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呢?如果理解不了,那就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那么这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岂不是变成了一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在阅读、审美过程中,情感显然是一种动力,一种催化剂。如果没有积极情感的参与,美感的门户将无法开启。该怎么去引导学生呢?我真有点手足无措,一下子也想不到合适的语言,只能试一试了。 待学生静下来后,我说:“你们说的都是事实。但是我想问问你们:你看见过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人吗?”学生摇摇头,我趁势说了下去:“是啊,人无完人,何况是小燕子呢!刚才有同学说讨厌燕子,是因为他看到了燕子不好的一面。你是否全面地了解了燕子呢?”学生渐渐回过神来。“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了解燕子的其他方面。或许你会有新的想法呢!”学生的思绪总算又回到了课文中。不过我的一颗心是七上八下的,虽然没有硬性灌输,但毕竟有点勉强牵制的味道,不知最后能否达到我所期待的阅读效果。 这篇课文确实写得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曲。在接下去的两课时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旧知,细细品味课文那精练生动的语言,体验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到“有几只燕子飞倦了,落到电线上”一句时,一个“落”字激起了“千层浪”── 有的说:“大家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燕子过海》这篇课文吗?燕子不分昼夜、漂洋过海是多么艰辛啊!”一股怜爱油然而升。 有的说:“落在电线上的燕子,是因为迫不及待赶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为春光增添生趣而累的!”是啊,这“春之使者”怎不叫人喜爱? 也有的说:“我想燕子可能是为了捉害虫、终日奔波劳累的!”为民除害的益鸟又是多么可敬! 一个女孩说得更妙:“我觉得燕子就像是一片轻飘飘的树叶,从天而降,真美!”对呀,轻盈的燕子,犹如一只蓝天小精灵,带来了一种飘逸之美。 平时不爱发言的徐舟也高高地举着手,听到我点到他的名字,他站了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我听妈妈讲过,燕子做窝要一点一点衔泥、叼树枝,非常辛苦。”是啊,我们农家的孩子常可以看到燕子衔泥筑窝的身影,看到燕妈妈辛勤地孵养小燕子,多么辛劳、多么伟大! …… 孩子们的话令我感慨不已,我庆幸自己并不高明的引导,使学生的生活与课文的美感融合起来了,使他们被作者的情感打动了,使他们知道了如何去关爱身边的小生命! 一个语文课最常见的小插曲,引发了我对环境教育与学科渗透中的一点感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是啊,尤其是在学生的认识与文本发生矛盾时,教师的引导就更是至关重要。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可以说,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该是放任自流的旁观者,环境教育中的教师更不该是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正如特级教师钱正权所言:“学生的独特体验正是在教师的鼓励、指导、帮助下,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褊狭、肤浅走向全面、深刻的。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 飞速发展的高科技社会,面临一个严峻而尴尬的现实考验──环境污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环境教育刻不容缓,从孩子抓起,从日常的点点滴滴落实,这才是提升环保意识、遏制环境深层污染的源头。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的环境教育,除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以外,更重要的还应该是学科渗透、学科结合。可以说,环境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无处不在。就我任教的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情感性、美感性很强的学科,我认为,这正是与环境教育最相通之处,以我语文教师的视角,环境教育首先应该从情感上出发,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有了认同,进而有理解、欣赏、宽容,而后才会有善待,进而产生强烈的保护欲。保护环境不只是一种活动,更要成为日常的自觉行动,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美,无处不在;爱,从细节开始!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燕子,郑振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从“我不喜欢燕子”说起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燕子》教学叙事 |
下一篇文章: 《燕子》教学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