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沸散”曼陀罗

曼陀罗又名闷陀罗、颠茄、洋金花。它是世界上最早、最有效的麻醉剂,早在公元200多年,名医华陀就曾应用以曼陀罗为主的麻醉剂——“麻沸散”,为病人施行刮骨。传说三国时,华陀在为中箭伤的关羽进行刮骨疗毒的过程中,便悄悄地在他的酒中下了“麻沸散”,而关公不知,术中神情自若,还夸赞华陀医术高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充分肯定了曼陀罗的麻醉作用。在南美洲,死去武士的姬妾或奴隶在被活埋殉葬前,要喝用曼陀罗果实酿造的酒来麻痹自己以减轻痛苦。相似的是,在我国清代,行刑前的犯人会以高价向狱卒索取一种用曼陀罗酿的酒——蒙花药酒,也是为了减轻痛苦。曼陀罗的花又名洋金花,至今仍是中药麻醉的主要药用成分。 曼陀罗的长相很奇特——长长的喇叭形花朵、长满硬刺的果实,因此被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称为“仙果”。他们也乐于从这种“仙果”中得到从幻觉中得来的“快乐”。在欧洲,曼陀罗又名詹姆斯草,其中隐藏着一支英国军队因误食该草而弄到十分尴尬的故事。1750年,一支英国军队来到了北美的一个殖民地——詹姆斯镇。他们在食用生菜时,无意中混入了曼陀罗的嫩叶,导致士兵们产生了疯狂的幻觉,他们有时在地上打滚,有时手舞足蹈,口中念着莫名其妙的奇语。英国军队本来是以严肃、善战和服装整齐而闻名于世的,这次出了一个大洋相,弄得英军威名扫地。此后,殖民地人民便将它称为“詹姆斯草”。曼陀罗含有多种生物碱,它会干扰人体正常的神经功能,使人产生幻觉。
“魔鬼果”小韶子  在我国云南省也生长着一种名叫小韶子的致幻植物。小韶子为野生乔木,果似荔枝而稍小,其果仁有些涩口,煮熟后味同炒熟的板栗,当地群众称之为野荔枝,但从不敢大量食用,一些年老的当地医生告诫人们说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形形色色”这一文眼,从植物世界的“庞大、复杂”与“奇趣无比、五光十色”之处落笔,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神奇有趣的植物世界。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作者对整个自然、对奇妙的绿色世界、对生命都洋溢着满怀的热爱。 课文共6个自然段。一至三自然段围绕“植物世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世界”,分别从植物的种类、生存环境、形体、寿命、生长速度几方面进行了介绍。作者采用了对比的说明手法。 四至五自然段则围绕 “植物世界还是一个奇趣无比、五光十色的世界”,继续描绘着“形形色色的植物”。作者用了三组“你也许以为……?不是。”这样的排比句式,分别列举出特性奇异的植物种类加以论证,既强化了表达效果,又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段末的省略号,则给人以不尽的遐想。 文章的结尾,读罢仍感余音未绝,让人意犹未尽。 通观课文全篇,文中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植物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品读体会、比较句式、仿写等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表达,让他们逐步学会积累语言表达的“样式”。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庞大”“形形色色”“随风见长”“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传达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继续学习从题目入手,抓住中心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要通过品读体会、比较句式、仿写等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运用的对比、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积累语言表达的“样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植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对绿色生命的关爱情感。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一些有趣的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紧扣题目,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后,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题目中“形形色色”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 2、师:为什么说植物是形形色色的?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形形色色的植物?让我们快快打开书,一睹为快!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出声读课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反复读,达到字字响亮,句句通畅。 2、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庞大” “随风见长”“五光十色”等词语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相机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很有趣?有趣在哪里?”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还可在书旁写下批注。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A:汇报交流第三、四自然段植物的不同生存环境、形体、寿命、生长速度,以及第五自然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前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实际来适时补充、来谈感受。(注意:要逐步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交流材料,不要照本宣科。) B:在汇报交流第五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先体会段末省略号的用法,再按照作者“你也许认为……吧?不是” 的句式,进行一个简短的续写。 4、总结: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现在想说什么?(学生畅谈后,齐读最后一段。) 5、师:是啊,“植物世界里的故事和秘密是说不尽的。”你还知道哪些秘密?学生拓展、交流课前搜集的植物的资料。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冠”、“貌”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学生回家进一步搜集、整理有关植物的资料,并办成小报的形式。
17 爬山虎的脚 文本细读: 这篇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与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行文中处处流淌着作者对小生命的敬意与热爱。 课文开篇很自然地提及两处爬山虎:学校操场北边“墙上”,以及家中的西“墙”至房顶上。两处都提到“墙”,这就暗示着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它与“墙”密不可分。 第二自然段作者笔锋暂转,介绍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着重介绍长大的叶子:先讲了叶子颜色的美,接下来写了叶子排列的美,最后描写了叶子动态的美。课文此处看似写叶,实则暗含了爬山虎“脚”的功不可没:从后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爬山虎之所以“绿”的这么鲜亮,正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着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先介绍了它的样子。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运用“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这一自然段描写逼真、细腻,作者对事物观察的极为认真、仔细。 最后作者还介绍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讲了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后产生的不同结果。这足见“墙”对爬山虎的重要了。 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的;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做到正确认读、理解和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辅以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爬山虎的资料或实地观察爬山虎,留意它的脚是怎样爬的。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