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植物 教学目标: 1. 能交流收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 3. 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一盆植物。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通知学生带这类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前大家收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 (1) 汇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 (2) 把有关书籍分配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 2. 分组活动。 (1) 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 (2) 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察植物和查阅资料,回答: •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 •繁殖后代。 •身体构造。 •生长环境。 •运动与反应。 (注意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相同和不同的植物,达到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 3. 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1) 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 “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 (3) 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 4. 讨论逼供内写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1) 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 (2) 师:“在观察和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教学后记:
《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形形色色”这一文眼,从植物世界的“庞大、复杂”与“奇趣无比、五光十色”之处落笔,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神奇有趣的植物世界。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作者对整个自然、对奇妙的绿色世界、对生命都洋溢着满怀的热爱。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同学们都能熟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说出、写出自己的感受,所以教学中我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是从植物世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植物世界,二是植物世界是一个奇趣无比、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让学生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感受。
1、关注细节,关注课堂。细节决定成败,在语文学科中更是这样,只有关注每一个细节,才能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比如,在课堂中学生的自由朗读中课文,应关注全体,如若还没有完成任务的,应该等待,使课堂更真实!任务下达之后,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做巡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更好的完成下一步的学习。
2、导语与过渡的语言。一节课的精彩与否,除了每一环节的设计,导语与过渡的语言的精彩与否,也有很大的关系,本节课中,我前后连接的这些语言不够精彩与巧妙。
3、抓住重点的词句来理解课文。通过对文本的重点词句和写作方法的解读是中年级是不可缺少的。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学生找到了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汇报了以后并没有在我的引领与提升下体会那就是体现了植物世界的庞大与复杂;其次,在文章中应抓住关键的词来体会,在生成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抓到。
4、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贯穿每一节课,对问题的落实不应以教师的重复为解决方法,而是让学生不断地反馈来解决,这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地训练。
5、这一课是我使用新式教案的第一课,在课上明显有些顾此失彼,这也说明我个人的素质不够过硬,对于引导后学生却不能回答 的问题我没能及时的引导而是心急,从而导致本节课的课堂效率很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