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一、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是:(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边提醒“迅”的笔顺)
生:(跟着书空。)
师:好,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对鲁迅很熟悉。课文预习了没有?
生:(齐答)预习了。
师:一读这个课题,你一定知道,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边板书:周晔)
生: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对,因为她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晔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我再问大家,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是鲁迅先生的兄弟。
师:说具体一点,是兄还是弟?
生:应该是弟弟。
师:不错。周晔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弟弟。鲁迅先生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建仁,是周晔的父亲;还有一个叫周作仁,周作仁是老三。
二、初读课文
师:课文预习了是不是,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地读一遍,一定要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不但要读准,要把它记住,同时还要求大家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句作上记号。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后,在黑板上板书)
师:好,读完了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还没读完的继续读,已经读完的还可以再读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回到讲台上)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你们不懂的词语画在了书上,老师把一部分写在黑板上了(指着黑板)这几个词和这两句话的意思,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好思考,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下面拿起书来,咱们一段一段读。
三、逐段阅读,理解内容
(一)第一段:受到爱戴
(指名读第一读段)
师:大家注意看书。
生:(读至“他的遗体躺在”)
师:停下来,读得很正确,很流畅。你看第一句话,周晔那时候很小,要读出小孩的语气(老师示范,重读“就是”)好,再来一遍。
生:(再读一遍).
师:好,比刚才好多了。现在,谁想再读这句话?
(一女生读)
师:好的,这样好,请你继续往下读。
生:(继续往下读至“屋子”)
师:.停下来,读得很好,很流畅。(回到讲台上,指着“追悼”)大家看,这个词后边的话,就是对它的解释。我读前边的话,你们读后边的话。(师生合作读)
师:“追悼”懂了吗?就是通过我们刚才读的那些形式:送花圈、致敬、痛哭、送挽联,这些活动来纪念他、怀念他。这些活动就是追悼的内容。好,一起再读一次。
生:(齐读“伯父去世……屋子”)
师:很好,你再往下读。
生:(读至“……掉下来”)
师:好,刚才读那部分,要认真去思考,思考周晔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想了的话,你会读得很有感情的。大家想,周晔是什么心情?都思考,然后练习读,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那时候,我有点惊异……”师巡视指导)
师:好,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一人读)
师:好,体会得不错!这一句很难读,大家再练习。
生:(自由练读)
师:好,我还想请刚才读的这位同学来读,我们看他体会得怎样?
生:(读)
师:真正要把这几句话读好,还要读下面的内容,读了下面的内容,回过头来再请你读这段话一定会更好,感情更充分。
大家看黑板(指着“吊唁”),“我望着来往往吊唁的人”,我们可以看出,吊唁和追悼两个词有相同之处。也就是说,这两个词都是对死者表示怀念的意思。可是“吊唁”和“追悼”又有所不同。“吊唁”比“追悼”又多了一层意思。人们到殡仪馆吊唁,除了向死者表示怀念外,想想还有一层什么意思?
生:还有对死者的敬仰之情。
师:“追悼”也有。
生:对死者的家属表示安慰。
师:对了,叫死者家属节哀,不要那么难过。懂了吗?
生:懂了。
师:懂了。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体会,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那时候……”)
师:(走上讲台,指着“吊唁”和“追悼”)“吊唁”和“追悼”都是我们通过读书读懂的,通过读书体会出来的。所以,只要你多读书,联系课文,都能把意思搞懂。(指着“爱抚”)至于什么叫“爱抚”,读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懂了。谁要读第二个故事?
2、第二段:谈“《水浒传》”
生:(一女生读至“……乱说一气”。)
师:请停下来,你先坐下,读得好不好?(好)
读得真不错。(在“囫囵吞枣”下面画上曲线)她刚才读这段话,实际上是对“囫囵吞枣”的解释。好,我下面读这句话,你们接着我的话往下读,你们读的话就是对“囫囵吞枣”的解释。看书。
(师读“老实说……一遍”,学生接读“只注意……乱说一气”)
师:我《水浒传》读懂了吗?
生:没有。
师:没读懂。读书很粗心,是不是的?这就叫——
生:(齐答)囫囵吞枣。
师:谁知道“囫囵吞枣”的本义是什么?
生:(指名讲“囫囵吞枣”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吃枣对牙齿不利,但是对肚子有好处,于是,他就不嚼把枣整个吞下去,“囫囵”是整个的意思。谢谢你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本义懂了吗?
生:懂了。
师:再回过头来把句子读一遍。
生:(齐读“老实说……”)
师:请你往下读(还是刚才那位)(提醒学生掉了个字)这样好,请坐!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真有意思。下面请你再练一遍,我马上请人到上面和我分角色朗读,大家做好准备,都认真练习。
生:(读完坐好)要好好准备,再练一遍。
生:(又开始自由练读一遍,师巡视指导。)
师:停下来,谁愿意来前面和于老师分角色朗读课文,读这个故事。
(一女生上来)
师:这个同学读周晔的话,你就是周晔了,我呢,就是你的伯父。我很简单,我只有一句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最难读的是你的这一部分(拍拍她的肩膀)“哈哈”是我的,你不要抢我的,大家要注意听。
(师生分角色读,老师加上动作和表情)
师:好,停下来,周晔,我是夸我的记性好,没说你半个“不”字,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呢?
生:伯父表面是说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批评我没有好好读《水浒传》这本书。
师:我侄女怎么样?把我的话读懂了。你看,我侄女聪不聪明?好,请她回座位。
生:(高兴地回座位)
师:(指着黑板上的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上是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这句话的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临走的时候,伯父还送周晔两本书《小约翰》和《表》。告诉你们,这两本书是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把它翻译成中文,然后,把它印发给全国的小朋友看。临走的时候,鲁迅把亲自翻译的这两本书送给了周晔。读了这个故事(看黑板)“爱抚”的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什么意思?
生:“爱抚”就是关爱。
师:关爱,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咱们书中第一段还有一个词(板书:爱戴)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师:“爱抚”的“爱”和“爱戴”的“爱”意思一样吗?(指“爱戴”)这个爱是什么爱?
生:关爱。
师:再换一个更准确的,叫做什么爱?
生:敬爱。
师:晚辈对长辈的敬爱。你看,同一个字,由于所在的词语不一样,句子不一样,它的意思也就有所不同。
这么好的伯父,对周晔这么关心、爱护,他不直接批评他侄女读书不认真,而是用委婉的语气进行批评。可是,伯父逝世了,从此以后,她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望着伯父的遗体,她怎么不难过呢?读了这个故事,再回过头来,请你们再读这段话。我想,你们的体会一定和刚才不一样。
(出示一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
生:齐读。
3、第三段:谈“碰壁”。
师: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的家里,先自己读一读,认真体会读对话该用什么语气。
生:(自由练读)
师:第三段讲了一件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家里的事。这件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尤其是这句话更难读(指着“四周围黑洞洞……”)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我想,虽然它很难,只要你读了,你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好,大家再练习一遍,好好体会。
生:(再练读)
师:谁来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生:(读到:“……一动不动的。”)
师:读了第二小节,如果你是作文老师,这是周晔交给你的一篇作文,你打算在第二小节加上什么旁批。再读一读,拿起笔来加。
生:(默读,写旁批。)
师:请你说。
生1:人物表情丰富,描写人物的样子时很细腻。
生2:这一小节动作描写很细致。
生3:提示语写得好。
生4:外貌描写很细致。
生5:提示语写得好,
生6:把动作描写得很具体。
生7:作者把把外貌、动作描写得很形象。
师:好的,表现得很好。这一小节读好了,我想,今后你准会写提示语。好,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哪一点不像……一动一动地。”)
师:鲁迅先生留着胡子,笑起来一动一动地,描写得多细致呀!请你接着往下读。
生:(读至“……那怎么?”)
师:停下来,“那怎么”后面是什么号?
生:(齐答)破折号。(板书——)
师:(板书——)在这里, 破折号是表示什么?
生:在这里, 破折号是表示疑问。
师:首先是表示声音的延长,她为什么延长呢?因为它有疑问在里边。先说表示声音的延长,再说为什么延长。请你再读伯父的这句话。
生:(再读句子)。
师:好了,懂了,就读得更好了。再接着往下读。
生:(至“……碰壁?”)
师:“碰壁”后面是什么号?
生:(齐答)问号。
师:(板书?)把问号再强调一下,重读。
生:(再读问句,然后继续读完。)
师:好的。读得不错,请坐。
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表演这段对话。这次要求不看书,我说鲁迅先生的话,请到前面来的同学呢,读周晔的话。既然这样,你们必须把这一段读得熟熟的。把鲁迅先生的话和周晔的话基本记下来,然后再到前面来读。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看谁能最快把这段话记下来。
生:(练习读。)
师:(请一名男生上来。)现在她是周晔了,我还是鲁迅先生,请你们把书放下,看我们两人的对话。你们都不是外人,都是我今天邀请来的客人。你们有一个任务,听完我们对话后你们怎么样?
生:(齐答)笑。
师:哈哈大笑。(面向那位男生)周晔啊,(摸摸他的头)只是头发短了些。周晔啊,你要自然、大方,听见没有?
生:大伯,你跟……
师:注意望着我。
漏词了没有,提示一下。再来一遍,继续对话。
生:(齐声哈哈大笑。)
师:刚才,我发现一个同学笑得很开心,你站起来,我问你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生:我笑是因为周晔非常天真。
师:你们还有别的笑的原因吗?
生:她只听懂了表面的意思,而听不懂大伯的另一层意思。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生:因为那时候是旧社会,到处都黑洞洞的,意思就是说到处都非常黑暗,而且各处都有军阀统治着,鲁迅先生是宣传人民自由的,他到哪个地方就向别人宣传自由,但是军阀是不允许人民自由的,所以,军阀就把他赶回来了。
师:(面向那位男生)周晔啊,在旧社会鲁迅先生和反动派作斗争,那个时候,反动派迫害得很厉害,我告诉你们一件事,鲁迅先生跟敌人作斗争,是用文章,用笔和敌人战斗的,他为了防止敌人识破他,一连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就从这一点上看出,鲁迅先生在旧社会和敌人作斗争,容易不容易啊?生:不容易。
师:处处遭到迫害。这就是他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原因,他说的“碰壁”就是遭到敌人的迫害。
生:点头。
师:刚才大家笑你呢,现在懂了吗?什么叫“恍然大悟”?现在才叫“恍然大悟”。同学们,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都是对话,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要写对话,好多都是对话,比如上课就是对话,上一堂课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所以,写记叙文的时候,好多情况下要写对话,对话完了,这个事情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要掌握好写对话的基本形式,要会写对话,什么叫会啊?多读就会了,请你把这个故事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记,他是怎样写提示语的。你多读了,记住了,你在写提示语的时候就熟悉了。各人读各人的,读慢点儿。
生:(练习读。)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说话那么幽默,那么风趣,可是鲁迅先生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想到这,望着伯父的遗体,周晔心理很难过。(投影出示一段话)读了这个故事,再读这段话,我想,你们的体会和刚才又有不同。
生:齐读:“我呆呆……掉下来。”
4、第四段:救助车夫
师:还有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寒冷冬天的黄昏。好,请打开书。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个故事。
一位女生站起来读至:“……呻吟”
师:读得不错,请停一下,暂时停一停。(指着“呻吟”)“呻吟”什么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懂了举手(有部分同学没有举手)还有不懂的,请再读这段话。
生:齐读“走到……呻吟”
师:懂了吗?“呻吟”什么意思?
生:“呻吟”就是表示很难受的意思。
师:因为受伤很疼,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好,读一读(指着“呻吟”)
请你往下读。(遇到难读的句子)
师:这一句很难读,都在底下练一练 。你也练一练 。
生 :(继续读完。)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请你们看这一小节。这一小节啊,我想在黑板上板书,但是我拿不准,请你们读一读,画一画,哪些词应该板书?
(两位同学上去板书:跑、扶、蹲; 半跪、夹、拿、说、敷、扎)
师: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是什么原因?
生:这些词是写爸爸和伯父给拉黄包车的人以帮助,是一些描写动作的词。
师: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
生:有一种助人为乐、帮助别人的精神。
师:你补充。
生:有一种帮助别人的爱心。
师:有一颗爱心、同情心。请坐下。是的,通过这一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好,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再去体会,
师:读了呢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怎样写具体?今后写作文你就不愁不会写具体了。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体会。
生:(读:“爸爸跑到……扎好绷带。”)
师:最难读的是下边两小节,谁来读?
一女生站起来读。
师:读得好,读得真好。(老师范读:“天黑了……叹了一口气”)同学们,还能让他说什么呢?鲁迅先生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的深深的叹息之中。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小节再读读,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爸爸回来的时候……叹了一口气。”)
师: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位对旧社会非常愤恨,对劳动人民非常同情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去世的时候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想到这里,她的心情怎么能不万分悲痛呢?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大家的心情也会和周晔一样的。
生:齐读:“我呆呆……掉下来。”
5、第五段:关心女佣
师:伯父逝世以后,周晔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女佣阿三给她讲了一件事。谁来读读阿三的话。
一女生站起来读。
师:听了这段话,周晔很动情地说了一句话。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板书:别人)
师:(板书:别人)从课文上看,这个“别人”是指哪些人?是周晔一个人吗?
生:是周晔、拉黄包车的、女佣。
师:想一想,这只不过三个代表罢了,鲁迅先生这个别人指的是劳动人民,是全国的少年。他那么忙,还在百忙之中翻译文学作品。所以来吊唁的人有工人,还有学生,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读到这里,周晔开头提的问题“伯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答案找到了没有?
生;(齐答)找到了。
师:是什么原因?因为他——
生:(齐答)“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
师:这就是答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为别人着想的人永远会被别人记住。
三、读写结合,片段练习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写完,上讲台念。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只一两天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好,课上到这,把这段话抄在你的小作文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