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S >> 社戏 >> 正文

 

我这样上《社戏》

童真童趣,让我们和鲁迅共唱同一首歌   ──我这样上《社戏》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垒头中学 石振华     一、引言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体验。”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而且,学生学习鲁迅的文章时都认为篇幅较长、内容太深、时代气息不浓,或多或少都存在畏难情绪,能否找到一种办法唤起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和热情呢?


二、背景

  在理解并接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后,我认识到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切入口,并开始大胆探索和实践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讲《社戏》之前,我要求预习课文,初读课文。我问几个同学是否喜欢这篇课文,可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大部分同学都不喜欢《社戏》。原因有:   1、这篇课文太长;   2、距离我们的时代太远;   3、鲁迅感兴趣的我们不感兴趣;   4、语言不通顺,甚至有一些错别字;   5、“偷豆”一事不太光荣吧,可他还说“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难道“偷”的行为在鲁迅若干年后还不应该自责吗?

  我在惊讶之余,不禁为学生有这样的勇气而赞叹:这一群初生牛犊不崇拜权威,敢于对名家名篇质疑。望着孩子们纯真而又充满疑惑的眼睛,我决定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上好这堂课。


三、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过程描述:     带着创新的激情,我踏进初一⑸班的教室,先请一位同学介绍鲁迅。这位同学对鲁迅先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抓住了其中的一句话:“他在‘五·四’时期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然后进行点拨: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语言刚从文言转为白话,鲁迅、胡适等一批文学家作为先锋,也刚刚开始用白话来写作,字、词、句、语法等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所以现在我们读起来他们的作品有点不太流畅。但能否因为这些我们就对它不感兴趣呢?”

    讲到此,一部分抱有此种心理的同学都暗自点头。有一同学当即起来发言说:“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不能因为语言风格和习惯与我们不同,就不去看《红楼梦》,就不去读翻译过来的小说,就不去研读古文精华。”这位同学的发言引来了一阵掌声

    我点点头,接着说:“是啊,若没有鲁迅这代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可能还停留在“之乎者也”的文言阶段上呢!看来我们要调整情绪,走近鲁迅,认真读课文。”

    阅读的第一道思想障碍排除以后,我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每读一自然段,就以三人小组为单位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先生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讨论、记录。

    顷刻间教室里热闹起来。有大声朗读的;有侃侃而谈的;有的争论的面红耳赤;有的笑得弯着腰、捂着脸……我仿佛看见思考与回味、鲁迅的童年与学生们的童年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里飞舞、碰撞、融合。

    下课的音乐声轻轻响起,很多同学都浑然未觉。我要求每个小组将记录交上来,有些小组还没有进行完,强烈恳求我课后还要再继续讨论、记录,下午交上来。

  2、第一课时教学效果:     这节课学生们学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效果怎样呢?

    回到办公室,就急急打开学生的报告,我欣慰地笑了,我挑选了一组最成熟的,附在下面:

   ⑴ 我回老家时,爷爷、奶奶,还有爸妈不再逼我写作业看书,是真正的放假;

   ⑵ 回老家时,最好吃的东西都归我吃,小伙伴家里有什么新鲜东西也都让我尝尝,让我看看,还可以打着陪我的旗号不干活;

   ⑶ 农村里的孩子不怕猪狗鸡、牛羊兔,我回去时显得很胆小,他们都笑话我,有的还故意逗我;

   ⑷ 我小时候向家人要东西得不到满足时,就一哭二闹三不吃饭,最后父母无奈只好答应我;

   ⑸ 我的一帮小伙伴里,也有像双喜那样很有点子的大哥哥,有时候我领着更小的一帮小家伙时,我也有点像双喜;

   ⑹ 乡村的夜色里水气很大,带着潮湿的味道很清爽;

   ⑺ 静夜里的音乐让人很陶醉,与鲁迅写的那种情景相似;

   ⑻ 看一些看不懂的电影或戏曲时,往往不是睡觉,就是买很多零食吃;

   ⑼ 划船时一里一换,其实并不是很累,而是遵守一种平等的游戏规则,就像我们班级每组值日一天一样;

   ⑽ 阿发这样的小朋友我们都觉得很真诚,我小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实验,没有铁丝了,有一个小伙伴就回家把他家晒衣服的铁丝用钳子截下来,结果被他妈妈揍了一顿;

   ⑾ 像六一公公这样的老人很多,街上遛鸟的老爷爷,即使我们逗弄了他的小鸟,但他对我们还是很和蔼,让我们与他最棒的八哥对话;

   ⑿ 结尾一段让我们想起学过的普希金的诗句“那过去了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看了同学们的讨论记录,我知道他们已穿越百年的时空隧道,走近了鲁迅,和鲁迅一起交流他们共同的童年体验,一起欢乐,一起苦闷,一起留恋……心灵在碰撞,感情在共鸣。   3、第二课时过程描述:     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我表扬了那些完成得出色的小组,然后说到:“鲁迅的《社戏》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激起我们这么多情感体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鲁迅写得好”、“语言优美”、“景色描写细腻生动”、“结尾好”。

    我将教学推入下一个环节,重点研读课文:    ⑴ 看“月夜行船”语言好在哪里?    ⑵ 如何理解“偷豆”这件事?    ⑶ 结尾段“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好在哪里?

    学生迅速阅读“月夜归航”,归结出来好在以下两点:

   ⑴ 划船系列动词“拨、点、磕、退、上、架”用得好,写出少年朋友们驾船技巧的,还衬托出去看戏的愉快心情;

   ⑵ 景色写的好,有听觉、视觉、触觉的多角度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优美,将连山比喻为铁的兽脊,很有动感。

    对“偷豆”事件的理解,学生们经过阅读研讨,总结如下:

    不能算是偷。因为:

   ⑴ 本来就没有存心去偷,因为摘豆是在离平桥村一里的地方,若刚返航就去摘的话,肯定就不是平村的地了,摘别的村庄的豆才算偷。

   ⑵ 是小伙伴阿发让摘他家的豆,不能算是偷。

   ⑶ 摘六一公公家的豆算是先斩后奏,因为第二天六一公公说“请客?—这是应该的。”并且还送了一大碗。

    同学们对这些细节的理解,超乎了我的想象。

    对结尾段的研读,我提出疑问:“那夜的戏好看吗?”同学们在“看社戏”那一层中,迅速归结为看戏之四大扫兴:

   ⑴ 想看双喜说的铁头老生翻的八十四个筋斗,却没看成;

   ⑵ 想看蒙上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枝棒似的蛇头的蛇精,想看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的,也没看成;

   ⑶ 疲倦时想喝豆浆 没喝成;

   ⑷ 最害怕看老旦坐下来唱戏,老旦竟坐下来唱,中间似乎要站起来,可又坐下,以致于我们终于熬不住了。

    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归纳得也非常精彩。

    那我又问:“那夜的豆好吃吗?”

    同学们一起说:“不好吃,盐水煮豆。”

    一调皮男生回答道:“没放五香粉。”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了。

    我接着问:“可作者却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有几个同学就又引用了普希金的诗来回答我:“那过去了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我趁势引导说:“那鲁迅怀念什么?”

    同学答:“怀念童年生活,怀念天真烂漫的生活和小伙伴们真诚的友谊。”

    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经过反复阅读课文,同学们已将本文主题领悟得很透彻了。

    那么对于这样结尾的艺术特点,我想宕开话题,将同学们引向更深更广的鲁迅作品中去:

   “鲁迅《社戏》结末一句,道出了人生共同体验和感受,这句话使我们想起自己逝去了的童年,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点燃了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这种“人生经验通感”,使作者与读者融为一体,迸出了耀眼的火花。鲁迅正是这方面的高手。

   他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忆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还有在《范爱农》的结尾,作者写到:‘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情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读到这里,贫困故友坎坷的一生,令人不胜悲哀,孤儿寡母的命运,又令人无限关注,对亡友的追怀自然化为对遗孤的惦念。

   鲁迅先生常常能在读者即将要放下书本时,使读者欲罢不能。手中的书本放下了,心里的人生经历、情感的书本又翻开了。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鲁迅的作品里,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是这样的结尾?”

  同学们迅速地回忆、思考,一同学们打开本册书《从百园到三味书屋》,起立答到:

  “结尾说他描的最好的《三国志》和《西游记》的绣像,被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最后一句话特别能牵动人心,我读完后就在想他童年最珍爱的东西最终下落回如何,那种对童年的无限追忆完全地表达出来了。”

  同学们的掌声给予他完全的肯定,我在一片掌声中进行了了小结:

  “鲁迅先生用细腻而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了一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抓住了人们对童年无限怀恋的共同情感体验,与我们一同唱起了童年的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才发现严肃而深刻的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充满这童真童趣,我们离鲁迅很近,离大师很近。那么,《社戏》所激起的童年回忆,再加上这一节课上对语言的鉴赏,结尾的分析,相信我们离优秀的作文也很近,大家课下借鉴本文,写一篇作文—《我的童年》。”


四、教学效果自评

  1、由于教学设计新颖,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2、整篇课文经过初读,再读和重点研读三个步骤,使学生对课文主题及重点掌握得很好。

  3、最后的拓展延伸很有吸引力,不少学生一下课就围着班级图书管理员借阅鲁迅小说、杂文,还有名家名著。

  4、采用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课文的丰富人文内涵,并调动了学生的人生体验,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五 收获与反思

  1、传统的篇目,要花心思,找到新角度,年代久远的课文,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的人生体验。

  2、新颖的设计,要突出双基的落实,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3、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他们该读什么样的书,该怀着怎样的情绪去阅读名著,架起一座学生走向名著的梁。


【后记】   摘引《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4期中的一段话,与各位教师共勉:

  我总是想:在为那样一群天真无邪而又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幻想、有着极强可塑造性的少年开设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教师精彩地讲着精彩的文章。但,有时候他们是什么也不用讲,只是和所有的学生一起肆无忌惮地遥望蓝天,大声地朗读着一篇精彩的诗文,一起陶醉,一起欢呼,或者一起悲伤,一起落泪,也就够了,将激动和思考留给他们,那该多好!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社戏,鲁讯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我这样上《社戏》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鲁迅故居
    《社戏》教法提示
    《社戏》(方案A)
    《社戏》(方案B)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B〕
    《社戏》加粗词能否互换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研究教案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鲁迅挨骂录
    瞻北京鲁迅故居
    鲁迅写作《社戏》的背景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周海婴新作刊出鲁迅死因两代人难释于…
    绍兴:上演千年社戏
    鲁讯的遗嘱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艺术漫话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电子教材
    《社戏》整体把握
    《社戏》问题研究
    《社戏》练习说明
    《社戏》原文删除部分
    谈《故乡》、《社戏》的“母亲”形象
    关于社戏的内容
    《社戏》题解
    《社戏》课后练习教学引导
    《社戏》有关资料
    “偷”字写出了神韵佳境
    朱安嫁鲁迅,幸耶不幸?
    《社戏》同步达纲练习
    《社戏》教学建议
    《社戏》文本赏析
     社戏
    《社戏》参考资料
    《社戏》的意味
    关于《社戏》
    《社戏》的地方色彩
    《社戏》中的呐喊
    《社戏》精讲导读
    《社戏》教学设计
    《呐喊》导读
    《社戏》的多元解读
    绍兴社戏简介
    鲁迅小说《社戏》的文化读解
    乌篷船·鉴湖社戏
    关于看“社戏”的季节
    《社戏》教学设计〔A〕
    《社戏》时代背景
    《社戏》预习提示
    从《社戏》和《朝花夕拾》谈起
    鲁迅故乡社戏闹
    《社戏》中的一个疑难问题
    美丽的《社戏》 不朽的经典
    鲁迅对京剧的态度与《社戏》
    《社戏》素质教育新学案
    《社戏》知识归纳
    《社戏》难句解析
    《社戏》内容提要
    《社戏》课文阐释
    《社戏》生字解析
    《社戏》疑难字词释析
    《社戏》字词解释
    《社戏》教学设计
    一生情缘忆恩师 鲁迅津门看社戏
    《社戏》典型例题解析
    对《社戏》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社戏》的叙事技巧
    《社戏》学法点拨
    《社戏》语法修辞
    《社戏》写作特色
    《社戏》写作特点
    《社戏》课文导读
    《社戏》研读赏析
    《社戏》课文评点
    《社戏》知识延伸
    《社戏》重难点点拨
    《社戏》重难点讲解
    《社戏》形近字辨析
    《社戏》主题思想
    《社戏》教学心得
    《社戏》动词的运用
    《听戏》
    原始的社戏
    《社戏》写作亮点
    《社戏》问题探究
    《社戏》人物描写
    《社戏》细节描写
    《社戏》景物描写
    《社戏》同步轻松练习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多音字辨析
    家乡的布袋戏
    看社戏
    社戏──古镇旧事之一
    社戏
    《社戏》重点词语
    《社戏》课文知识点
    游戏,消失在童年
    《社戏》中心思想
    《社戏》同步练习
    《社戏》课堂实录
    “豆”和“戏”为何令人难忘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谈《社戏》在文化艺术单元的教学处理
    社戏
    《社戏》教学案例
    《社戏》教学案例描述
    由“阿发的兄弟”谈《社戏》中的一处…
    教《社戏》的教学反思
    《社戏》教后记
    我与学生学习《社戏》一课的点滴体会
    一堂公开课引起的反思
    《社戏》结构分析
    《社戏》同步练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