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S >> 社戏 >> 正文

 

一堂公开课引起的反思

一堂公开课引起的反思   浙江省上虞市竺可桢中学 汪德怀       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教学意外莫过于领导来听公开课,预定的教学方案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甚至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紊乱而又无力挽回。

  2004年3月26日,领导来听我的课。

  经过仓促的准备,我设计了以下方案(只择其要):
【预习要求】   熟悉课文,掌握“归省”、“行辈”、“不惮”、“撺掇”、“委实”、“凫水”、“依稀”等词语。


【教学要求】   1、感受课文中刻意经营的气氛,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浪漫情怀。

  2、以问题促理解,要注意问题的切入点。

  3、在课堂上教师着意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我直到现在还怀念那场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你的童年生活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呢?为什么你会觉得它难忘呢?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童年生活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喜悦,也有遗憾。但是当你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充满了向往和美好,将这段远去的岁月编织成一个美丽的梦。凡人一样,伟人也一样。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绍兴,走进鲁迅,走进社戏,去感受那一份美好的回忆吧!


二、整体感知

  1、复述故事情节。

  2、点拨:结尾强调了什么?

  3、思考问题:那场普通的社戏,为什么令作者难以忘怀呢?

  4、梳理文章结构(兼板书设计):

       看戏前     看戏时     看戏后

        优待 盼           偷豆  山水好

      乐土 悠闲 惜  一波三折       乐土

        朋友 急            送豆   人情深

        活动

         月下行船     月下归航

  5、问题设计:

   ⑴ “乐”在那里?有没有不乐的事情?

   ⑵ 白天我做了什么事情?

   ⑶ 我起先为什么不能去看戏?

   ⑷ 我获准去看戏时,有什么样的心情?

   ⑸ 看戏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何?

   ⑹ “偷”罗汉豆事件在看戏归途中起了什么作用?

   ⑺ 我到底在怀念什么?

   ⑻ 乐土与理想世界有什么联系?


【巩固扩展】

  处理课后习题一、二。


【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童年时看童年与成人时看童年是截然不同的。


【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人物形象分析。


【过程描述】

  我信心十足地走进初一(六)班教室,虽然后面坐着教研员和其他领导,心里多少有点紧张,但还是镇定下来。

  师: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你的童年生活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呢?为什么你会觉得它难忘呢?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马上有七八个学生举手,看来学生对这个话题还是比较敢说的,尽管有听课领导在,但学生还是尽力配合。教师语句太长,应简略)

  生:我小时侯去钓虾,结果掉在水里……

  生:我非常喜欢邻居家的花,就偷偷地摘了一朵……

  生:小时侯第一次抄作业,结果被发现了……

  (学生发言踊跃,总算开局顺利。)

  师:童年生活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喜悦,也有遗憾。但是当你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充满了向往和美好,将这段远去的岁月编织成一个美丽的梦。凡人一样,伟人也一样。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绍兴,走进鲁迅,走进社戏,去感受那一份美好的回忆吧!

  (教师急于进入正题。概述性的语言应具有针对性,不应太空泛。)

  (给学生三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教师则在来回巡视 。时间太短,尽管布置了预习,但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预习情况不能尽如人意。)

  (尽管还有部分学生仍在阅读,教师打断学生进度,开始下一环节)

  师:大家阅读了课文,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里所写的事情呢?

  (三五个基础较好的学生举手了,教师点了其中一个。“复述”一词学生听不大明白,应换为更通俗的字眼。)

  生:课文写了“我”小时候去看戏,还有钓虾、喝豆浆、看社戏、偷豆子……的事情

  (教师赞扬了一句,紧接着问)

  师:课文结尾强调了什么?

  生:“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那场普通的社戏,为什么令作者难以忘怀呢?

  (学生显然有点焦急情绪,“怎么老师老在问我一个人呢?”)

  (这个问题比较有难度,问题应该稍缓提出,也不应该追问一个学生,容易激发学生的负面情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室里趋于沉闷,教师想调动气氛,当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的太仓促。)

  师:那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课文的结构,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梳理结构的过程中,由于板书设计太繁琐,并且教师是强制性地把学生往事先设定的答案上“套”,所以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课堂气氛也愈加沉闷,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环节的紊乱。以下的时间就陷入无序状态,教师方寸大乱,终于熬到下课铃响)
【教学反馈】

一、听课老师评价

  1、没有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没有注重朗读,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2、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沉闷,不相信学生的能力,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3、把答案简单地塞给了学生,而没有体现“教”的过程。

  4、内容杂乱,不易掌握,看似全讲到了,实则什么重点也没有。

  5、问题设计的不够巧妙,切入点把握的不够,学生不能就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只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

  6、缺乏技巧,课堂艺术性不高,教学思路单一、失去了活力。

  7、对教材的钻研浅尝辄止,对中心问题把握不够。

  8、学生手头有教学用书,容易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反馈

  1、好象教师换了一个人一样,跟以前的风格不同,学生感到不适应。

  2、教师越是想调节气氛,学生越是不敢活跃。

  3、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是没什么感觉。对社戏之美的感悟更无从说起。

  4、开头的问题太难了,学生生怕说错,影响了课堂积极性。
【教后反思】

  痛定思痛,在当天晚上我作了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满盘皆输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灵动的,学习是能动的,课堂是,所以教师教学模式绝不能是单一、固定、僵化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随时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适当调控的余地。教师要善于“抓大放小”,在把握课堂的导向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性体验。语文是鲜活的艺术,而不是枯燥的说教。

  教师只应该是教学过程的调控者,教学智慧的归纳者,教育情境的诱发者,教学秩序的维护者,教学流向的引导者。教师的主角意识越明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越被动。教师要善于抛砖引玉,而不要越俎代庖。教师越是要把学生往自己预定的思路上引,就越是忽视了课堂的随机性。尤其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心态一定要端正,不要老想着教师唱主角,否则只能是“独角戏”。

  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必须要通过学生之口体现出来。教的结果诚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的感知,思维的发散与聚敛,个体智慧的激发,群体智慧的碰撞是最可宝贵的。

  课堂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切入点小,挖掘度深的特点,而不应该是简单的“是”或“不是”。课堂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梯度,先易后难,所谓渐入佳境就是这个道理。最大的忌讳是“开门设虎”,一开始就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社戏之美,不在戏本身,而在于看戏的情境,看戏的一种生活体验,对童年生活的梦幻性的回忆。文章中写到了许多与戏无关的人和事,看似闲笔,实质上正是文章充满理想之美的体现。闲人闲事是文章的前期情绪积累,到最后喷薄而出,通过看戏、偷豆等事例沉积下来。至于文章中两处写景,实在是景由心生,美景美情相得益彰。故文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分析“我”的遇到的人和事,还给他们以生活的色彩,将文章内容立体化。

  《社戏》中的主人公,其实和我们的学生年龄差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这一共性,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从而体会到语文不仅仅是枯燥的说教,更是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堂课,并不要求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要把思考、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为了给自己戴上新课标的帽子,强制地要求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真正的讨论是学生自觉的流露。在教学内容上给学生留一点余地,不要剥夺了学生求知的空间。

  一堂课,必须解决一个中心任务,这个中心任务的解决必须对学生解决以此相关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比教学】

  鉴于以上的反馈与反思,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在第二天走进了初一(五)班的教室。   (以下为摘要)
【教学要求】   1、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教师角色定位:     教学过程的调控者,教学智慧的归纳者,教育情境的诱发者,教学秩序的维护者,教学流向的引导者。

  (从预习情况看,五班与六班的情况差不多。)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以“童年的趣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示《社戏》中的很多人物也和在座的同学是同龄人,“同龄人”一词拉近了距离,为课堂分析创造了轻松的环境。
二、探究学习

  (归纳部分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的梳理)

  师:社戏是每个地方都有得看吗?

  生:不是,社戏是绍兴的特色。(课文注释中进行了解释)

  师:文中写到了三个地点:鲁镇,赵庄,平村。那么,“我”在哪儿看的社戏呢?

  生:赵庄。

  (由此引出对三个地点特点的分析)

  鲁镇:最大,规矩多,人有知识,说话讲究艺术,社戏一年几次等。

  赵庄:稍大,经济能力比平村强,社戏一年一次等。

  平村:最小,自由,偏僻,待人真诚,文化程度不高,与赵庄合作社戏等。

  (学生明白了“我”在鲁镇受拘束,而在平村则比较自由,白天生活枯燥,而晚上的社戏带给“我”精彩。)

  师:“我”和谁一起去看戏的?

  (由此引出对文章人物的分析)

  外祖母:疼爱我,直爽等。

  母亲:疼爱我,说话讲究艺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八公公:精细,善良,勤劳等

  六一公公:淳朴,善良等。

  双喜:富有领袖气质,善于说话,有组织能力等。

  阿发:有组织能力,淳朴,有童趣等。

  桂生:为人厚道,关心他人等。

  (通过人物分析,学生感觉到这些人物好象就生活在他们的身边,富有生命力。还有的学生余兴未尽,把“我”也进行了分析。)

“我”:念过书,不会从事乡间劳动,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等。

  师:看戏之前和看戏之后“我”的感觉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出“无聊”“轻松”等词语,并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述说,较好地体会了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师:如果你是“迅哥儿”,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各有侧重,教师进行了归纳)

  环境:江南水乡的悠闲,亲情友情的感受,少年冒险的新奇等。

  气氛:自由自在的生活,童年游戏的乐土等。

  心情:看戏前的苦盼,看戏后的愉悦,犯错偷豆反而受到赞扬的心旷神怡,月下行船的兴奋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理解文章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课后,还有不少学生写了小作文与我交流,有的再现了童年的冒险,有的感悟到父母的良苦,有的述说了朋友的真诚,有的描绘了景色的优美,有的感慨了现实的枯燥,还有个别学生模拟了成人的无趣与对童年的眷念,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与前次的沉闷被动截然不同。我真正体会到了学生蕴涵的巨大潜能与求知精神。虽然没有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做详细的分析,但是学生已经感悟到了景物之美与心情之乐。
【综合评述】

  教师的指导思想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前堂课,教师竭力地想把自己引以为豪的东西教给学生,结果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最终陷入僵局。

  后堂课,教师隐藏于教学过程,看似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却唤醒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觉得有与教师交流的必要,以能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情感与体验为荣耀,这一点是成功的。   有意外的课堂才保持着新鲜,才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才属于多姿多彩的时代。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社戏,鲁讯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一堂公开课引起的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鲁迅故居
    《社戏》教法提示
    《社戏》(方案A)
    《社戏》(方案B)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B〕
    《社戏》加粗词能否互换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研究教案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鲁迅挨骂录
    瞻北京鲁迅故居
    鲁迅写作《社戏》的背景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周海婴新作刊出鲁迅死因两代人难释于…
    绍兴:上演千年社戏
    鲁讯的遗嘱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艺术漫话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电子教材
    《社戏》整体把握
    《社戏》问题研究
    《社戏》练习说明
    《社戏》原文删除部分
    谈《故乡》、《社戏》的“母亲”形象
    关于社戏的内容
    《社戏》题解
    《社戏》课后练习教学引导
    《社戏》有关资料
    “偷”字写出了神韵佳境
    朱安嫁鲁迅,幸耶不幸?
    《社戏》同步达纲练习
    《社戏》教学建议
    《社戏》文本赏析
     社戏
    《社戏》参考资料
    《社戏》的意味
    关于《社戏》
    《社戏》的地方色彩
    《社戏》中的呐喊
    《社戏》精讲导读
    《社戏》教学设计
    《呐喊》导读
    《社戏》的多元解读
    绍兴社戏简介
    鲁迅小说《社戏》的文化读解
    乌篷船·鉴湖社戏
    关于看“社戏”的季节
    《社戏》教学设计〔A〕
    《社戏》时代背景
    《社戏》预习提示
    从《社戏》和《朝花夕拾》谈起
    鲁迅故乡社戏闹
    《社戏》中的一个疑难问题
    美丽的《社戏》 不朽的经典
    鲁迅对京剧的态度与《社戏》
    《社戏》素质教育新学案
    《社戏》知识归纳
    《社戏》难句解析
    《社戏》内容提要
    《社戏》课文阐释
    《社戏》生字解析
    《社戏》疑难字词释析
    《社戏》字词解释
    《社戏》教学设计
    一生情缘忆恩师 鲁迅津门看社戏
    《社戏》典型例题解析
    对《社戏》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社戏》的叙事技巧
    《社戏》学法点拨
    《社戏》语法修辞
    《社戏》写作特色
    《社戏》写作特点
    《社戏》课文导读
    《社戏》研读赏析
    《社戏》课文评点
    《社戏》知识延伸
    《社戏》重难点点拨
    《社戏》重难点讲解
    《社戏》形近字辨析
    《社戏》主题思想
    《社戏》教学心得
    《社戏》动词的运用
    《听戏》
    原始的社戏
    《社戏》写作亮点
    《社戏》问题探究
    《社戏》人物描写
    《社戏》细节描写
    《社戏》景物描写
    《社戏》同步轻松练习
    我这样上《社戏》
    《社戏》多音字辨析
    家乡的布袋戏
    看社戏
    社戏──古镇旧事之一
    社戏
    《社戏》重点词语
    《社戏》课文知识点
    游戏,消失在童年
    《社戏》中心思想
    《社戏》同步练习
    《社戏》课堂实录
    “豆”和“戏”为何令人难忘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谈《社戏》在文化艺术单元的教学处理
    社戏
    《社戏》教学案例
    《社戏》教学案例描述
    由“阿发的兄弟”谈《社戏》中的一处…
    教《社戏》的教学反思
    《社戏》教后记
    我与学生学习《社戏》一课的点滴体会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结构分析
    《社戏》同步练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