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L >> 芦花荡 >> 正文

 

指导朗读 倡导自主──《芦花荡》教学反思

指导朗读 倡导自主   ──《芦花荡》教学反思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英达中学 孙 亚       《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一个他们喜爱的模拟“欢乐话吧”,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篇课文。关于“欢乐话吧”,可直接进入语音室实际操作。条件差些的地方可在教室内分组对话即可。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一、话题一:说说内容

  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

    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二、话题二:谈谈写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下面是赏析精彩片断:

  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膛热情来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析读课文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师:下面请看老师给的一个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生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对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我的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生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三、话题三:唠唠语言

  语言优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标志。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指导学生集读课文,学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场景。

  生1:“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苇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拟人手法写苇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生3:这一句“钻”用得好,化静为动。

  生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本句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

  ……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我们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体会,下面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我们应重视学习经验的总结,重视“授人以渔”)学生再次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展开联想讲一讲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迁移思维,再次训练表达。       <img src="../..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孙犁,芦花荡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指导朗读 倡导自主──《芦花荡》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课堂实录
    《芦花荡》课堂实录及点评
    芦花荡作者孙犁简介
    《芦花荡》课堂实录2
    《芦花荡》课堂实录 芦花荡教材分析
    《芦花荡》课堂实录3
    课文芦花荡研讨
    芦花荡作品原文
    《芦花荡》教学
    《芦花荡》教学设计3
    《芦花荡》写作背景
    《芦花荡》教学设计2
    芦花荡教学
    《芦花荡》教学案例
    芦花荡教学日志
    《芦花荡》说课稿
    【教学过程】芦花荡
    《芦花荡》赏析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芦花荡》的语文课…
    《芦花荡》课文导入集锦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说课设计
    《芦花荡》说课设计
    《芦花荡》说课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杂谈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问题研究
    《芦花荡》研讨与练习说明
    《芦花荡》教学建议
    《芦花荡》电子教材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整体把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有关资料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生字注音
    华北明珠白洋淀
    关于《白洋淀纪事》
    中国抗日战争
    “红嫂”明德英
    关于芦苇荡
    记屯村视死如归的抗日老烈士李贵友
    鱼钩阵巧计歼日寇──《芦花荡》二菱…
    白洋淀中击日寇──访老雁翎队员、民…
    二战中近千名日军被英军逼上“死亡岛…
    小说的文体特点
    《芦花荡》习题精选
    《芦花荡》教学参考图片
    《芦花荡》里二菱看老爷爷智歼鬼子的…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多音字辨析
    《芦花荡》形近字辨析
    《芦花荡》词语解释
    《芦花荡》词义辨析
    《芦花荡》中心思想
    《芦花荡》结构分析
    《芦花荡》写作特点
    《芦花荡》写作特色
    《芦花荡》探究活动
    《芦花荡》问题探究
    课堂上的对话──《芦花荡》教学有感
    《芦花荡》素质教育新学案
    《芦花荡》重难点讲解
    《芦花荡》同步练习
    《芦花荡》同步练习
    《芦花荡》优化测控
    《芦花荡》同步达纲练习
    《芦花荡》自读理解卷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白洋淀的两个文学流派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课文背景知识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一课教学叙事
    《芦花荡》教学实录
    《芦花荡》教学案例
    诗情画意《芦花荡》
    《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到文本的深处漫溯──《芦花荡》教学…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对传统英雄形象的反叛──教《芦花荡…
    给“迷路的句子”找个“家”──《芦…
    《芦花荡》学法指导
    《芦花荡》教学建议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