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花荡》教学案例
|
《芦花荡》教学案例 广东省深圳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刘建雯 【课文背景资料】 1、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芦花荡》。《芦花荡》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2、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片段: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3、说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听课文录音,介绍作家孙犁。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采取了辩论的形式,讨论主人公是否是一个英雄。结论:老人的英雄行为表现在各个方面。 ⑴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现。 ⑵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⑶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⑴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⑵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第三课时是重点内容,把这一课定位在孙犁小说特色的欣赏上。 【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分组用简洁的话叙述小说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各组补充,教师明确: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护送;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二、环节二──欣赏小说诗歌般的语言 孙犁小说的特点淡化故事情节,他的诗体小说有强烈的抒情性。他所叙述的故事是抗日根据地很平常的故事,如果我们读小说仅仅满足于看他的故事,收获的就会很少。著名学者朱光潜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读小说? 明确: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他还有一个精妙的比喻: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明确:欣赏小说主要欣赏小说三要素的另外两个:环境和人物。 诗有什么特点?语言优美凝练,形象,有韵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抒情性,分行…… 我们就来寻找《芦花荡》那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小说中环境描写哪些语言富有诗歌的韵味呢? 环境描写的句子: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这里是一个反衬用水鸟的声音衬托白洋淀的宁静。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弯弯下垂的月亮, 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月亮落了, 半夜以后的苇塘, 有些飒飒的风响。 (分行同学朗读品味诗一般的语言。)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初夏的小麦黄梢,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向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诗意盎然的暗喻着时光的流逝。)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里, 鲜嫩的芦花, 一片展开的 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朗读品味诗意。) 明确:作者用沉静从容的姿态,清新明快地语言,抒写芦花荡地美丽风光,作者乐观的笔调和对美的歌颂给抗战中的军民以莫大的精神鼓舞,这正是:生活如此宁静,岂容日寇蹂躏;江山如此多娇,岂容鬼子践踏。 三、环节三──人物的诗意 浪漫传奇的人物,诗意的栖居: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像一个没事的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是别人高兴的事(悠然自得)。 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顶真的手法回环往复。) “不怕,洗一洗吧。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镇定自信乐观。像诗歌一样的一唱三叹。) 浪漫的战斗:没有血肉横飞,没有硝烟弥漫,甚至激烈的战斗充满了荷花的清香。 酣畅淋漓的敲打老玉米──丰收的快乐──浪漫的想象。 过于自信,自尊缘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如果没有侵略者,老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悠然的垂钓,丰收的满足促膝的儿孙…… 作品高昂浓重地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我们发现小说的诗意还很多,比如语言的色彩美,叠音词的节奏美,人物的朴实美等等。你一定对《芦花荡》感受很深,用这样两句话写一段话后一首诗: 1、假如我是一只飞鸟 2、假如我是一棵芦苇──读《芦花荡》有感 说明:这一环节为练习拓展,大约需8分钟。(5分钟写,3分钟交流。) 【附】 假如我是一只飞鸟 ──读孙犁《芦花荡》 我,原本是属于天空的 芦花荡的天空 幸福地盛满了我的每一个微笑 或是 每一颗泪 原本已属于昨天 现在我只能在这儿 从密密的芦苇中拨开苇叶 看着天空的高度 感受着我与幸福的距离 夜,成了我与黑的舞会 趁着这难得的寂静 我尽情歌唱,尽情舞蹈 尽情享受那被惊恐所围绕的 可怜的快乐 大地之母啊,让那黎明迟一点儿来吧 迟一点,再迟一点…… 风依旧在吹 夹杂着的 却是血腥的味道 一片紫色的芦花飞了起来 却被无辜地染上了一道道触目惊心的红 炮楼里的人 最终还是用枪把白洋淀组装成了悲剧 天空是什么颜色 忘了 阳光是什么颜色 忘了 躲在芦苇深处的我 只是隐隐约约地记得 曾几何时 我在一片没有边际的地方 飞过 【结束语】 今天我们收获了很多,在灿烂的花卉中流连驻足,不忍离去,因为美是人人都向往的,这正是孙犁“诗体小说”的魅力所在。 【说明】 以欣赏课的形式出现,重点放在欣赏小说的语言上,这是一个高起点,对学生阅读小说有了一个正确高雅的导向。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芦花荡,孙犁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芦花荡》教学案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芦花荡教学 |
下一篇文章: 芦花荡教学日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