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西省南昌市育英学校 刘美根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要求学生阅读了战争题材的作品后,能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芦花荡的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少数生词学生自学即可解决,不过篇幅较长,可能阅读速度方面会受到影响,好在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感悟,相信学生可以了解到“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民族英雄的性格,可以通过诗化的语言感受到芦花荡环境的优美,看到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表现,从而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学习本文的描写,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理念】 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文本互动,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进行多重对话,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复述课文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2、难点: 体会英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过程】 一、品读全文: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1、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内容富有传奇色彩? 2、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 提问,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如下: 1、内容: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了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是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二、品味语言,欣赏诗情画意的美景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2、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四人小组讨论。 3、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教师示例:欣赏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例,小组讨论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如: ⑴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⑵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三、研读重点:感悟老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 精读文章的55~63段,问题如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的内容。 2、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老英雄的智勇双全? 3、第55段、第63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妙处? 学生讨论要点如下: 1、老头子智斗敌人,讨挥血债,为大菱报了仇,找回了自尊。 2、这一问题主要抓住老头子的行动回答。 (见文中,要求学生朗读有关语句。) 3、第55段渲染一种神秘气氛。第62段用美景来渲染老头子内心的快慰。 四、小结 孙犁在文中运用诗化的语言,描写了芦苇荡美丽的景色,创造了美的意境,让我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不得不痛恨破坏美的日本鬼子,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老英雄的壮举,不得不相信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作业 1、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2、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3、学习本文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写自己身边的一个人,字数200字左右。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孙犁,芦花荡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芦花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