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家尧 抗日的硝烟渐渐弥失于历史的尘土,尘土中的抗日英烈却愈发光彩,小兵张嘎机智灵活,地道里的英雄儿女神出鬼没,铁道上八路军智勇双全,芦花荡里更是演绎着老英雄的传奇:六十岁的无名老汉,不放一枪,却让一群鬼子命归黄泉。 一、登缆车收全景,方知秀色春满园 (指南针:读文章犹如看风景,只看一处是难名其妙的,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乃知创造者之匠心独运。阅读全文,了解故事的梗概,留心人物的活动,感知语言的特点。) 1、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一口气读完这篇扣人心弦的小说的?如果让你把这篇小说用三幅彩色图片展示出来,你打算怎样去设计画面内容、色调和主题? 内容 天气色调 画面主题 第一幅 芦花荡、船、老头子、炮楼 月明星稀 轻松、神秘 第二幅 第三幅 2、合上书本,你能说出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吗?你最喜欢哪个人?他有哪些特点? 3、这篇小说的语言读来犹如一幅清丽的画面,你能说说它的语言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吗? 二、走曲径看幽处,远近花木各千秋 (指南针: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说的就是作者能将情巧妙地融于景,人物的活动、故事的发展与景的色彩和谐相生,语言技法娴熟,每读一次便有一次美的享受。阅读时用心去感受作者是怎样以美的语言去再现美的世界的。) 4、精辟的语句犹如珠宝,晶莹剔透,让人把玩不已,试挑选几句赏读。 示例: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赏析: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船喻为苇叶,写出了小船细长、轻盈的特点。小说以芦苇荡为背景,顺手将身边的苇叶信手拈来作为喻体,自然、贴切而形象,毫无造作之嫌。 ⑴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⑵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三、涉远足探幽谷,风光无限在险处 (指南针:美文耐读不仅仅在于它语言的隽永,而在于它文字背后的深意,反复推敲探索,才能悟出其精妙。把文中的人物置于历史的大环境中,置于民族的情感之中,置于生活的热爱之中,我们就能读出作品的深沉与韵味。) 5、芦花荡里抗日的英雄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一个老头子,而且还不知其姓名? 6、“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子复仇仍不带枪,这是不是鲁莽呢? 7、有人说老头子不值得当作英雄来崇敬,因为他第二天打鬼子是为了维护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是自私的,愚陋的,不高尚的。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四、品析精段习技法,活学巧用开眼界 (指南针:阅读好的文段,不单单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我们还可以细心揣摩,学习、掌握作者的文法,并联系我们生活的积累动笔写一写。) 精段: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8、第一个鬼子写得详细,其他的写得简略,为什么这么安排? 9、文章的灵气在于使所写的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情感,试找出一例加以分析。 10、如果你来到当年老头子的墓前,能发挥你的想象力,描绘一下周围的一草一木,使这一草一木也饱含对老英雄的敬意吗?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孙犁,芦花荡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芦花荡》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