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你的提醒让人倍感温馨。
生:我添加的副标题是“让我们与狼共舞”。
师:美好的祝愿浪漫而富有诗意。老师也拟了几个标题,原打算和同学们分享,没料到再次不谋而合。看来,我们师生的心是相通的。
屏幕出示:
(1) 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2) 不要成为孤城寡人
(3) 尊重生命,关爱动物
(4) 不错的衡量标准
(5) 让我们与狼共舞,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作者热切的心声)
师小结:我们把作者的这些意思合起来就是:呼吁人们(红笔板书:善待自然,优化环境)。这也是本单元的主题。由此看来随笔的主旨并不随意,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屏幕出示:发现一 随笔的主旨不随意)
师过渡:善待自然,优化环境。作者这份急切的呼吁要想获得读者的认同与响应,构思上能不能随意呢?带着这份思考,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找一找作者构思上的匠心。这一步更艰苦,更能锻炼我们的语文能力。(屏幕出示:发现构思)
(二) 发现构思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尽快地发现文本构思上的匠心,老师拟了这样几个问题(屏幕出示:(1)作者描绘了哪些都市?又写了这些都市的哪些精灵?(2)这些都市精灵有什么样的共同点?(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我们先思考第一个问题。
生:作者描绘了北京、昆明、上海、旧金山四个都市。写了北京的乌鸦、昆明的红嘴鸥、上海的大鸽子、旧金山的大海狮大海鸟这些精灵。
师:你宏观把握的能力真不错。题目是“都市精灵”,文章就写了四个都市及相关精灵。看来,作者是紧紧围绕题目来着笔的。这是本文构思上很鲜明的的一个特点。再看看第二个问题:这些都市精灵有什么样的共同点?结合文中相关词语说一说。
生1:红嘴鸥、大鸽子、大海狮大海鸟这些精灵都很可爱。
生2:它们数量很多。红嘴鸥有成千上万只,大海狮有上百头,海鸟有上万只。
师:数量一多,自然就成了标志和象征。
生3:它们都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如孩子给鸽子喂食、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都表明它们与人类的和睦。
师:这样的小动物人们怎会不钟爱?怪不得舒乙先生称它们为“精灵”。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在找寻精灵的共同点时,都不约而同着眼于昆明、上海、旧金山的小动物,只字不提北京,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如今的北京没有精灵。而昆明、上海、旧金山都有精灵。
师:你们看得很仔细。作者描绘了四座都市,其中一座城市无精灵,另外三座城市有精灵。这就形成了鲜明的……
师: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并且,因为精灵的有无,作者对几座都市的情感也形成了对比。读一读,找出相应的词语。
生:对于北京作者是可惜,对于昆明是羡慕,对于上海是佩服,对于旧金山虽然没有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但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向往。
师:正是这强烈的对比让作者意识到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于是,在11节中顺理成章地指出动物对于城市的重大意义,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换句话说……(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师:舒乙先生就是这样通过对比来彰显出文章的主旨。那么同样流露了作者写作意图的第6小节是不是也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生1:第6小节是在将北京的过去与现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过去,老鸹是北京一景,而现在则久违了。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北京城的精灵从有到无这一变化的巨大。男同学读描写过去北京的文字,女同学读描写现在北京的文字。
男生读“几十年前……一点无序的伴奏。”女生读“它们似乎已经没有了……老鸹不老呱了,怪可怜的。”
师:针对北京这种巨大的变化,作者郑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师:北京城的今昔之比让人感慨不已。然而即使如今的北京城内,还存在着强烈的对比。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生:作者工作的现代文学馆——行宫与整个北京城形成对比。行宫有喜鹊这种精灵,作者称它为“一景”:行宫还有小松鼠这“一宝”,四季还有许多品种的鸟轮流光顾。而整个北京城没有精灵,就连北京曾经最大众化的麻雀、老鸹、燕子如今也很稀有了。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并说出文章以“都市精灵”为题的含义。
2、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就文章中的抒情议论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难点:叙述议论中作者观点表达和思想感情的流露。
教学设计:
《都市精灵》是舒乙写的一篇随笔,这篇课文揭示了现代都市不见鸟雀的现实,表明现代文明的发展要考虑到与自然的和谐,要对自然界的生灵给予保护和尊重,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不是很难,因为类似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在材料的选择、组织以及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善待动物,保护环境?对这些问题,学生未必都能理解。因此,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从文本提供的详实丰富的材料中,去揣摩作者鲜明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体味文章语言平常中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来正确认识文本所提出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另外,要借助有关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懂得尊重动物,保护动物就是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动物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常常彼此依赖,也因此有很多关于人与动物互帮互助的故事传成佳话。你能给我们介绍一则这样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
看来要和动物做朋友并不难,关键在于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交流。也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共同来探讨一下人和动物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一篇随笔,是散文体裁的一种,它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本课课题“都市精灵”中的“精灵”二字,在有的神话传说中,是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读了文章以后,你对此是否有新的认识呢?请大家带着这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后明确:联系课文内容看,精灵指可爱的动物。文中主要写的“精灵”有喜鹊等鸟类,红嘴鸥、鸽子、海兽、海鸟,还有小松鼠等动物;因为它们活泼、机灵、聪明,讨人喜爱,给人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作者以此为题,反映了作者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它既是文章重点描写的对象,又是议论的触发点。它提出了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问题,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使之与人类友好相处。本文以“都市精灵”为题,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