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繁體中文转换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五)总结全文
作者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实际情况,提出都市中人应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要优化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唤醒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和动物保护意识,并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六)赏析文中精彩语词、语句
1、     找出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请学生选择富有特色的语词、语句进行赏析。
如:选择富于表现力的词语表现动物的状态:“腾”、“抿”“射”、“钻”;
  创造新词和借用旧词相结合:“孤城寡人”、“与狼共舞”
  语句富有韵律,节奏感、音乐性强:“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非常活跃”
  (七)拓展练习
  作为一个新园区人,我们感叹于园区的经济发展和绿树成荫,但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很明显的是,我们周围的动物,如鸟类也在慢慢地减少,甚至在园区的部分地方,看不到鸟的影子,对此,同学们,你们有何话说?(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八)课后练习
    我们苏州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城市,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越来越受瞩目,但还没有城市自己的标志性动物,请你以信的形式,运用本文观点,向我们苏州市的市长反映意见,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训练。
 (九)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结束
板书设计:
都市精灵
舒乙
精灵——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喜爱、羡慕、珍贵)
都市——与狼抉舞、人兽共存    (希望、努力、和谐)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李永红

【设计思路】

    中间切入,紧扣文本,以“理解含义——解读贡献——品味忧喜——反思原因——共建和谐”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学,按照“触摸精灵——品味忧喜——走进生活”设计教学板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导语激趣

    1.云南,彩云之南,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说起云南,人们就会想起春城昆明,想起昆明滇池上空的红嘴鸥。(插入昆明红嘴鸥翱翔于滇池上空的视频画面。)红嘴鸥翱翔于水天一色的滇池上空的美丽景致,红嘴鸥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嘴鸥当之无愧成了昆明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但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像昆明这样幸运,现代化的城市进程让许多本应生活在城市的小动物们消逝在了我们的视线之外,成了我们心里永远的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舒乙先生写作的有关城市动物的散文随笔——《都市精灵》。

    二、走进文本,触摸精灵

    1.随笔,是散文体裁的一种,作者往往不刻意为文,大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所感,有所得,提笔随手而写的文章,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2.“都市精灵”中的“精灵”二字,在有的神话传说中,是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请朗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想想精灵是什么意思,说说“都市精灵”的含义。

    明确:都市精灵指生活在各个城市的并且为人钟爱的活泼、机灵、聪明、讨人喜爱的鱼、鸟、兽等小动物。

    3.为了表彰这些都市精灵的杰出贡献,某城市将举办“都市精灵先进事迹报告会”。请同学们根据需要跳读课文第610自然段,并以其中一种小动物的口吻,说一说“都市精灵”为城市生活做出了哪些贡献。

    4教师示范:我是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大海鸥,我和我的同伴是最出色的跳水运动员,你们中国的著名跳水运动员田亮郭晶晶跟我们PK跳水,我们绝对是赢家。不信,你就亲自来旧金山看看我们捕鱼就知道了。每当鱼群一到时,栖息在岸边的我们便一起腾空,作低空滑翔,然后,一抿翅膀,像炸弹一样,射入水中,百发百中,钻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每逢节假日,我们的精彩表演总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人驻足观赏,他们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还觉不过瘾。看我们这群出色的跳水运动员表演,便成了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我们还为旧金山这座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呢。旧金山人对我们可好呢。

    5.小结:它们活泼、机灵、聪明,讨人喜爱,给人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动物,城市才有了灵气,才有了高质量的生活,因此称这些小动物为“都市精灵”。

    (插入2007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的十大城市颁奖典礼图片,以及电影艺术家王晓棠点评杭州的话:“踏入这个城市,我会感到真诚、友善、美丽。人们不分老中青幼,彼此体贴互助;他们关爱这个城市的一一木,一花一鸟,关注它的环保胜过自己的家……”)

    三、揣摩语言,品味忧喜

    1.北京这一座现代大都市有没有自己的城市精灵?这里的城市精灵它们又生活得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跟随舒乙先生到北京去看一看。

    2.北京的现代文学馆的种种景象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品品作者喜在何处?忧在哪里?

    链接方法指导:品读散文要读出作者流露的情感、表明的态度。要善于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先品喜,后品忧。

    喜:①“一景”、“一宝”。②“一大群”、“一大片”、“一派生机和欢快”。③“一听见它歌唱,我会立刻扔下笔,跑到院中去看它,听它那动人的鸣叫,以为是难逢的幸事。”

    忧:①“一只小松鼠”、“一只或一双”“啄木鸟……”、“一对硕大的乌鸦”,这里的“一”字写出了偌大的北京城已少见鸟兽踪迹的景象,喜悦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②“现在,在北京,连乌鸦都久违了。”“连……都……”更进一步说明动物生存环境的恶化程度,强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③“它们并不叫,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呆呆地”、“居高临下”、“孤独而寂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鸦的凄清和落寞的神情,如一幅传神的剪影。

    3.对比是这篇课文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写法。请大家速读第5段,看看作者进行了怎样的对比?

    明确:将几十年前北京城乌鸦遮天蔽地、成群结队、城里城外飞来飞去叫着闹着的热闹景象和如今两只“老鸹不老呱”的寂寞惨淡的景象进行了对比。

    4.其实,作者围绕都市精灵这一话题还将北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精灵和昆明、上海、美国的旧金山都有自己的城市精灵进行了对比。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第1-10自然段的思路:作者用充满爱心的眼光审视都市精灵,从“我”工作的现代文学馆,到北京城,到中国的昆明、上海,到美国的旧金山,这就像一个“爱的同心圆”。

    行文思路——“我”工作的地方,北京,其他中国城市,世界许多大城市。

    主题显示——对比中展示出有动物的都市是丰富多彩的,是有生活质量的。

    选材特色——联想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强。

    板书:

    爱的同心圆

    四、走进生活,共建和谐

    1.作者在第5段的结尾说到:“老鸹不老呱了,怪可怜的。”老鸹的可怜处境,不禁让我们深思:动物稀少的原因何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中的第11段——议论文字,从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2.请大家看看我们的城市建设就知道,我们人类确实太霸道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马路宽了,绿地少了;高楼林立起来了,绿树一棵棵倒下去了。我们霸占了鸟的栖息之地,我们污染了鸟的天空。

    3.鸟无处栖身,何处又是我们的家?其实,可怜的不只是这些城市精灵,还有我们人类自己,包括在座的我们每一个人。请大家看看新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件令我们无限感伤的事情吧:

    (插入图片,逐行呈现介绍文字:①滇池污染。云南诗人于坚说:“世界竟然如此荒诞,我们活着,滇池死了。”②《南方都市报》上“中国水危机”的调查和报道的种种触目惊心。③沸沸扬扬的华南虎假照片事件。)

    4.环境恶化,动物稀少的原因在于我们人类自身。在对待都市动物这一问题上,我们该如何反思和行动呢?请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要让城市拥有可爱的动物,就必须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与动物友好相处,应该做到:不随便倒垃圾和排污;保护珍稀动物,禁止猎杀;禁止滥捕滥捞;设立保护区;与动物在同一地带友好相处;加强宣传教育;等等。

    5.作者认为我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呢?阅读最后一段文字。

    明确:应该学会与狼共舞。

    6.“与狼共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个词组是“漂亮而荒诞”的?我们可以“与狼共舞”吗?

    明确:说它“漂亮”,是因为它浪漫而富于想象力,是一种理想;说它“荒诞”,是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思想里,狼是凶恶的动物,和它共舞是不可思议的,是具有危险性的。作者肯定“与狼共舞”,实质上是肯定与鸟、鱼、兽共存,这里是以一个奇崛的词语表达了一个深刻的意思。

    (插入图片并介绍重庆永川野生动物园驯狼师罗勇的故事。)

    7.屏幕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学生徐秀娟来到盐城黄海滩涂,开始了人工驯养丹顶鹤的创举。3年后的秋天,徐秀娟为了寻找飞入茫茫苇丛的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而死……

    五、收束全文,激情结语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只有生命是神圣的,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让我们善待动物吧。我们希望“与狼共舞”情景的出现,而不愿看到“孤城寡人”惨剧的发生。今天我们的课虽然暂告一个段落,但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会成为我们永远的课程。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都市精灵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都市精灵》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