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听到的一节课堂实录的精彩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请大家找一找能够标示全文结构的句子。
生(圈点勾画,很快找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句子,从中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生:这四个句子都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从始自终,白杨树的“不平凡”一再出现,那它就是这篇课文的——(停顿)
生:它是这篇课文的线索。
师:我们先来看文章开头出现的这个句子,同学们品读一下,想一想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生:“实在”。“实在”是确实的意思,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告诉读者它的不平凡是不用怀疑的。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再看整句话,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总领全文,回应题目,点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师:“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好不好?
生:抒情,而且是直接抒情。
生:老师说过直接抒情没有间接抒情含蓄,而且表露的感情过于显白。
师:那用在这里的直接抒情是否影响了文章的表达呢?
生:那倒没有,而且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能强烈的感染读者。
师:是用直接抒情还是用间接抒情,要看整篇文章的格调,如果文章通篇都是高亢激昂,显性的抒发感情,那么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不会影响到文章的效果。我们再来看第二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总的来看,这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哪句话承接着上文?
生: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白杨树”承接上文而来。
师:“那”是一个什么代词?它表明了什么?
生:“那”是远指代词,表明了作者观察白杨的距离之远。
师:上文有回应吗?
生:“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距离观察白杨。
师:既然是远距离的观察,那么描写的着眼点会放在哪里?
生:描写的着眼点在于轮廓,在于大致的外形。
师:文中是如何说的?
生:“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
师:后两个分句构成了什么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哪个分句之上?
生:是转折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后一个分句之上。
师:那么最后一个分句应当开启下文,下文的哪些词语体现着白杨树的“不平凡”?请找一找。
生:“力争上游”、“片片向上”、“一律向上”、“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对抗”。
师:这些词语展现的是白杨的什么?
生:这些词语所体现的是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师:换句话说,这里的“不平凡”所要体现的正是白杨树内在品质的不平凡。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三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能说说与第二句的差别吗?
生:首先是“那”变成了“这”,其次是“实在”变成了“决”。
师:哦,是啊!这两个词语发生了变化,我们先来想想,为什么“那”变成了“这”?
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白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他走近了白杨。
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的?
生:作者从“干”、“枝”、“叶”、“皮”来描写白杨,而且特别细致,连皮的颜色都描写出来了,充分看出他距离白杨是多么的近!所以用“这”来承接。
师(品读“这就是白杨”,突出“这”):“这”除了与白杨的距离近以外,还有一种怎样的情味?仅仅是走近白杨吗?
生:“这”好像很亲切,似乎表明着作者不但走近了白杨,还走进了白杨的内心,所以他才能那么深切地感受到白杨的内在气质。
师:真好!“这就是白杨树”,不仅仅表明着与白杨树空间的距离,还表明着作者与白杨树发生了共鸣,真正地从白杨树身上体会到一种力量。我们再品一品“决”。“决”字应当以怎样的语气读出?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