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设计(B)
一、总体构思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抓住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理解作者一唱(礼赞)三叹(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环境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塑造白杨树的艺术形象,旨在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的英雄形象,旨在赞颂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与意志。从而,使学生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提高审美品位和人生价值。教学安排2课时。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整体感知朗读法与局部感悟理解法相结合;问题讨论探究法与引导启发比较法相结合。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的前提下,着重对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环境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的局部段落的理解与品析,体会其象征意义。积极创设课堂情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探究,达到在愉悦中分享学习成果、共同获得知识能力之目的。同时,在讨论交流中能够得到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使学生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价值观。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习成果,展示搜集信息。
1、学生前后四人交流,共享预习课文成果。
(1)课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大毡子(zhān) 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ǎi)无垠(yín)刹(chà)那
耸(sǒng)立 晕(yùn)立 婆娑(suō) 倔强(jiàng)初融(róng) 坦荡如砥(dǐ)
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iú)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潜滋暗长(qián)
(2)课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
①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② 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③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④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⑤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⑥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⑦ 楠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⑧ 秀颀:美而高。颀,高。
2、小组内展示课前搜集的课文相关信息。
——包括网络搜集、课外书籍查阅及其他途径来源。如,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电视连续剧《延安颂》剧情梗概介绍。
(3)白杨树与楠木树的词条及图形、照片。
3、小组代表班级交流课前搜集的课文相关信息,教师择其相关信息进一步明确。
(二)、形式多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文意。
1、自由散读、小组竞赛读、全班齐读、磁带录音范读课文。
2、默读并在文中画出:
①描写白杨树赖以生长的环境美的语句;
②描写白杨树自身形象美的语句;
③描写白杨树内在神美的语句。
3、小组讨论交流下面问题:
① 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② 比较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4、小组代表根据上述问题在班级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三)、精读课文重要语段,理解局部细节描写。
1、阅读课文第2—3段,体会描写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注重从语言特点去体会)。
2、自己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下面问题:
①黄土高原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像“一条大毡子”。(比喻)
②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景色,在用词方面是如何形成相呼应的?
明确:“扑”与“奔驰” 相呼应; “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 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 相呼应。
③黄土高原在作者的视觉是优美的,而作者的感觉则是如何?
明确:先是“雄伟”、“伟大”、再是“倦怠”、“单调”、“恹恹欲睡”;最后为“傲然的耸立”的白杨树而“惊奇”。
④作者写白杨树赖以生存的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黄土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3、学生根据上述问题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四)、课外阅读,迁移训练。
1、阅读九年级(上)《语文读本》中《花树漫记》和《山色》。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三题。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1、白杨礼赞
茅盾
全文抒情线索——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高原特色—— 辽阔平坦、色彩鲜艳、气势宏大
相呼应的词语——准确、凝练、变化多姿
情景交融
“感觉”一波三折——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描写黄土高原的目的——交代环境、衬托形象;暗写抗日根据地,为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作者用充满激情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世界这个辽阔的战场中,在人生这个壮丽的舞台上”,我们“不能”听从命运的驱使,不要一味“空想未来”,也“不要怀恋过去”,而应该“行动起来”“振奋起来”,“不断追求、有所作为”激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全诗语句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和感染。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重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难点)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重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难点)
学情分析:
在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有关生命的知识,理解了文章中的生命的力量,体会到要关爱生命了解生命。而且在探究活动中,也搜集了资料,共同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习本篇课文很有帮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是一首歌,人生是一部书,人的一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非是沧海一粟,实在算不得什么,但在这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界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物演绎了不同的人生历程,今天,我们就学习朗费罗 对人生的礼赞,看他赞扬了怎样的人生。
板书课题:人生礼赞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那些字容易读错,容易写错.教师就这些字词重点指导.
二、感悟:(放映片段,让学生感悟)
1、开国大典的片段 「同时播放国歌」
(2)哥白尼为科学献身的片段
(3)张海迪刻苦学习的片段。
2、从这几个片段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感悟到人生的历程是一个奋斗的历程.)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