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主题,刻画了“力求上进”的白杨树的形象,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的地方英难人民及其正直、质朴的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对于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予以严厉斥责。
执教该课时,我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理解上。整节课由课前预习、新课导入、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再读课文、把握要旨、课外拓展、领会象征等环节组成,课堂结构严谨、环节紧扣。然而,课后,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其中有许多方面急需反思。
首先,我觉得自己对这节的课堂问题设计的迹象过浓,缺乏人性化和人文关怀。如:导入时,我指导学生观察课件的,适当展开联想,说一说画中的白杨树的特点时,问:同学们,哪些词形象的杨树比较适合?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杨树的形态的?今天,如果让我重上该课,在课文导入时,我会问:同学们,由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对于后者我会这样设计: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树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与课堂组织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平均提问达三十余次,由此可知,问题设计是否贴近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关健。
其次,我觉得自己对该课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5-7自然段是课文的朗读指导重点。对文体主旨的把握,可以通过语言的品味。而语言赏析的载体就是朗读。今天看来,当时的那节课,我对课文朗读指导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有所欠缺的。
第三,拓展延伸的定位不准。当时,我把拓展延伸定位在对象征意义的领会,并且在课堂中是做为一个独立的版块存在。而实际上,我发觉,文体的拓展应当是对文本主旨的升华,本文的拓展延伸应该是对白杨树的美的延伸和对白杨树精神的升华。同时,拓展延伸并非是孤立存在的版块,它可以是穿于整堂课的任何环节。而仅仅认为拓展延伸是一节课完成之后,对学生知识点的发散性点拔,显然是对“拓展延伸”这个概念错误的理解。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恰恰是这些遗憾,引领着我走向更为广袤的课堂教学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