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 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rdq
www.b9b8.com uo;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 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 人们去赞美 的牡丹,去鄙视这 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九、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如果觉得初中《白杨礼赞》说课稿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七、教学程序。
1、导入。
(1)观看介绍茅盾生平的影片,感受作家的创作思想。
(2)请学生根据影片及自己查阅的资料,整理出茅盾的主要作品。
(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对茅盾的生平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学会归纳整理作家的创作。)
2、课文分析。
(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
(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4)分析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结合屏幕上白杨树的插图)
① 课文抓住白杨树哪些外部形态描写的?(干、枝、叶、皮)
② 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
③ 又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④ 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
⑤ 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
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对某事物的赞美寄托在对另一事物的赞美中)是课文显著的特点。
(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
4、布置作业。
(1)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背诵有关段落。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
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说明:因利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
八、教后感想。
由于本班学生基础扎实,预习充分,学习积极主动,接受能力强,再加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本节课容量虽大,但学生反响较好,接受效果明显,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