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中学北校 高水平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好,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借助注释,落实文言实词的含义,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或者分组讨论解决。课堂上,尽量通过质疑词句,讲解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理解作者是如何生动清晰地描写景物和如何寄情山水,来摆脱他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心情。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品位文中景物的语句。 3、以对词句的质疑,体味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文言实词的落实,描写景物语句的作用。 体味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略) 〖设计〗 以学生自读为主,重点在朗读,在读中质疑字词并落实。 〖要点〗 一、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圈划生字、词 二、查字典,给生字正音 三、听朗读的录音,并小声跟读 四、学生自由朗读 五、质疑字词,分组讨论,落实词义,串通文意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分组就不理解的词句质疑。 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全班齐声朗读。读准确,读顺口。 六、布置课后查询资料,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了解《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第二课时 〖设计〗 通过质疑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理解作者是如何生动清晰地描写景物和如何寄情山水,来摆脱他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心情。 〖过程〗 一、检查并交流查询的资料 明确: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王叔文事件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借物抒情,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寄情山水,形诸笔墨,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历代文学评论家对之评价很高。《永州八记》尤为著称。《永州八记》是八篇独立的问文章,又是相互联贯的。《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朗读 教师作指导,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前面写游玩之乐要用轻快而舒缓的语调,后面写坐潭上的感受要用一种幽怨而凄伤的语调。 三、质疑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及景物描写的手法。 1、分析第一段: ⑴ 齐读第一段,由学生对照注释逐句翻译第一段。 ⑵ 质疑:小石潭是如何被发现的?有什么特点? 明确: 水清 初步印象:石奇 树蔓美 写发现小石潭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⑶ 归纳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对潭的初步印象。 2、分析第二、三段: ⑴ 齐读后对照注释逐句翻译。 ⑵ 质疑: ① 鱼真的是在空中游吗?写鱼的游姿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划出动态、静态描写的语句。 ② “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 ③ 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景物特点的? 明确: 数量 ① 游鱼: 静态、动态 整个第二段是“特写镜头”,间接写出水清,属侧面描写。 ② “乐”, 是想象,是因为游者的心情好而“乐”,并非真的鱼在逗乐,写出了情趣。 ③ 由远及近,再由近到远。“闻水声”是在远处听到,“水尤清洌”,“近岸,……”是在近处看到;由潭鱼到水源又是从近处到远处。 ④ 溪身:斗折蛇行 潭源 岸势:犬牙差互 形象生动的比喻,着重写其曲折深远,富有诗情画意。 ⑶ 归纳第二、三段:潭中游鱼的情趣和潭的源流。 ① 前文两次都写“乐”,而此时却使人忧伤,这种由乐而忧的情绪是由什么引发出来的? ② 你从中了解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环境的“悄怆幽邃”而引发了“凄神寒骨”的感受,流露出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正可谓“寓情于景”。 3、归纳第四段:写作者在幽邃环境中的感受。 4、最后一段,是游记的一种格式,可看作游记的附文。 四、归纳总结 中心:作者对小石潭幽美的自然景色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抒发了被贬后无法排谴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文。 2、在积累本上积累词语。 3、逐句翻译全文。 【板书】 【教学反思】 通过质疑重点词句,把握课文内容,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板书简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但还存在不足,电脑的操作与讲课内容不能同步配合,就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件,今后还须更多实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小石潭记,柳宗元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