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推敲

 

●还有谁也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贾岛的痴迷,来谈谈你的感受。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韩愈的仪仗队浩浩荡荡,迎面而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此时的韩愈国子监博士,是皇太子的师傅。因而韩愈深受百姓爱戴和尊崇。仪仗队旌旗招展,护卫队斧钺鲜亮,锣鼓喧天,那队伍浩浩荡荡,何其壮观。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只有贾岛诗中一个小小的字眼,反复斟酌,是那样专注,那样痴迷,就连大官韩愈的仪仗队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起读好这句话,感受贾岛此刻的如痴如醉。

B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5是啊,刚才我们同学上来表演的时候,下面的同学都笑了,我们还是知情的,更何况大街上的人们都不知情呢!可见,他斟酌文字是多么的——生说的词

6贾岛就是这样一个钻研诗句痴迷的人,正如他自己诗中所说的那样出示:题诗后,生齐读)两句诗是经过三年苦吟才得到,每一吟诵就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三、四自然段,再次感受贾岛钻研的痴迷。

四、         细读§5-7

1、           贾岛斟酌文字板书:斟酌文字),结果怎样?分配角色读课文的5-7自然段,一生读韩愈,一生读贾岛,其他独旁白,边读边思考:从这三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           交流:

(1)            韩愈认为还是用“敲”好。因为……(追问:理由是什么?

A、          谁能来概括地说说韩愈认为用“敲”好的三个理由?(显示出礼貌;更衬托出宁静;读起来更宁静)

B、          你赞同吗?

C、          是的,皎洁的月光下,郊外的宁静,让小鸟都在树上睡着了,只有诗人嘟嘟的敲门声,才惊醒了这只沉睡中的小鸟。我不禁又想起我们之前欣赏到的那幅宁静的月夜图。出示50页图及: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份宁静。(生齐读句子)

D、          看着图,读着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把“推”改为“敲”真是妙极了!出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请男生用你们的朗读描绘这宁静的月夜,女生用与此情此景完美契合的诗句来勾

(2)            韩愈也是一位喜欢斟酌诗句的诗人。

A、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可就在贾岛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          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后,韩愈却也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B、     尤其这句话中哪个词让你看出来?(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你来读好这句话。

C、   他和贾岛一样,做学问一丝不苟,文学作品追求完美。而韩愈听完贾岛的叙述后,便——(生齐读: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出示

五、         拓展延伸

1、          韩愈的一席话,解决了贾岛的疑惑,板书:韩愈解疑使他豁然开朗。于是,《题李凝幽居》终于完成了!出示:《题李凝幽居》后版,生齐读)

2、          正是因为韩愈贾岛都那么钻研,那样痴迷,才共同缔造了“推敲”这样一段佳话。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个温暖的面,读好§5-7

3、          正是这一次相遇,韩愈结识了贾岛。虽然此时两人身份悬殊,可却有着同样的对待学问一丝不苟的态度,这使他们成为了好友。后来,他们经常以文会友,贾岛也在韩愈的鼓励下还俗,最终成为著名的“苦吟诗人”。

4、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生齐说“推敲”

5、          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拿出课前发的小卡片,用精炼的语言写下你自己的收获。改成实物投影,选好的出示,加破折号这就是你们自己的名言现在我们就来推敲推敲文中的语言。(出示课后第四题)

6、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如今,我们也许不需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也不必“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在写作时多一些思考,多一点推敲,是很有必要的。

 

评课:紧扣梗概,扣紧梗概;活用插图,用活插图;妙用词语,用妙词语。教学应当是开放的,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

 

反思:教学开放度不够,应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相信权威。“韩愈把‘推’改成‘敲’字,好不好?你同意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呈现的答案是完全一致的,但事实上,在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着,而我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却趋向定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推敲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推敲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