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蜀道难 >> 正文

 

《琵琶行》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汉南第一中学 刘 希     【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5、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五、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琵琶行,白居易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琵琶行》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琵琶行(并序)》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4
    琵琶行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并序)教案
    平邑毛衍军:《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 琶 行(并序)》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3
    《琵琶行(并序)》原文及译文
    唐诗三百首英译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教案2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译文】琵琶行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 课堂实录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琵琶行》课堂实录5
    《琵琶行》课堂实录2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课文导读
    《琵琶行》古今异义
    《琵琶行》词语解释
    《琵琶行》多义词辨析
    说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恬然自安”
    《琵琶行》多音字辨析
    《琵琶行》形近字辨析
    白居易的诗
    《琵琶行》主题思想
    《琵琶行》特殊句式
    《琵琶行》诵读提示
    浅析《琵琶行》
    知音、知人、知己──解读《琵琶行》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情景交融与情景相隔──谈《琵琶行》…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
    《琵琶行》难句解析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
    《琵琶行》课文题解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文学创作
    《琵琶行》结构分析
    《琵琶行》写作特点
    《琵琶行》写作特色
    《琵琶行》教学杂谈
    挖掘审美意蕴 陶冶审美情操──《琵…
    《琵琶行》知识点
    【作品赏析】琵琶行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琵琶行》教学建议
    《琵琶行》电子教材
    《琵琶行》中的“思”字
    白居易《琵琶行》诗歌鉴赏
    《琵琶行》备课参考
    同是天涯沦落人,落花时节又逢君──…
    《琵琶行》的绘画美和音乐美
    《琵琶行》:琵琶三弹三境界
    《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琵琶行》写作背景
    说《琵琶行》
    变虚渺为真切的艺术──论《琵琶行》…
    大珠小珠落玉盘 此时无声胜有声──…
    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行》音乐描…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琵琶行》生字注音
    风流才子之白居易
    细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与琵琶
    《琵琶行》学法指导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琵琶行》章法艺术管见
    《琵琶行》章法艺术管见
    《长恨歌》与《琵琶行》的比较阅读
    关于《琵琶行》
    品《琵琶行》──古诗苑漫步
    琵琶行多角度赏析
    《琵琶行》辑评
    《琵琶行》人物描写
    关于“冰下难”
    白居易七律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班门弄斧 美玉求瑕──《琵琶行》小…
    《琵琶行》课本剧
    白居易的《长恨歌》
    江南烟雨《琵琶行》
    琵琶亭
    《琵琶行》知识归纳
    点评《琵琶行》
    《钱塘湖春行》说课
    《钱塘湖春行》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诗文译意]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赏析
    诗词颂读《钱塘湖春行》说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
    《钱塘湖春行》教案2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说课教案
    白居易七律诗《钱塘湖春行》赏析1
    《钱塘湖春行》教案3
    《钱塘湖春行》简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4
    《钱塘湖春行》教案5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阿姨”是谁──析《琵琶行》中的“…
    《钱塘湖春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我读《琵琶行》
    《琵琶行》鉴赏要点
    《琵琶行》课文评点
    《琵琶行》课文译文
    《琵琶行》典型例题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重难点讲解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疑难解析
    琵琶亭怀古
    《琵琶行》课文导入
    《琵琶行》课文分析
    人之常情是解读作品的钥匙──《琵琶…
    咋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白居易简介
    《钱塘湖春行》说课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一曲琵琶说到今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意蕴深丰 功能多样──谈谈《琵琶行…
    《琵琶行》的三朵“典型花”
    胡儿能唱琵琶篇──谈《琵琶行》的艺…
    《琵琶行》鉴赏
    《琵琶行》问题探究
    笼今罩古有谁堪匹──长篇叙事诗《琵…
    《琵琶行》《李凭箜篌行》中的音乐异…
    谈《琵琶行》女主角出场的描写
    “阿姨”是谁?──析《琵琶行》“弟…
    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从《琵琶行》中读到的三类人的生活遭…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课文赏析
    谈《琵琶行》中的“转”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