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蜀道难 >> 正文

 

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及其他

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及其他   刘国正       巧妙地运用比喻,是描写音乐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这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沾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揭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够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妓女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摘自《刘征文集》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琵琶行,白居易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及其他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琵琶行(并序)》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4
    琵琶行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并序)教案
    平邑毛衍军:《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 琶 行(并序)》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3
    《琵琶行(并序)》原文及译文
    唐诗三百首英译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教案2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译文】琵琶行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 课堂实录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琵琶行》课堂实录5
    《琵琶行》课堂实录2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课文导读
    《琵琶行》古今异义
    《琵琶行》词语解释
    《琵琶行》多义词辨析
    说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恬然自安”
    《琵琶行》多音字辨析
    《琵琶行》形近字辨析
    白居易的诗
    《琵琶行》主题思想
    《琵琶行》难句解析
    《琵琶行》诵读提示
    浅析《琵琶行》
    知音、知人、知己──解读《琵琶行》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情景交融与情景相隔──谈《琵琶行》…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
    《琵琶行》结构分析
    《琵琶行》特殊句式
    《琵琶行》课文题解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文学创作
    《琵琶行》写作特点
    《琵琶行》写作特色
    《琵琶行》人物描写
    《琵琶行》教学杂谈
    挖掘审美意蕴 陶冶审美情操──《琵…
    《琵琶行》知识点
    【作品赏析】琵琶行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琵琶行》教学建议
    《琵琶行》电子教材
    《琵琶行》中的“思”字
    白居易《琵琶行》诗歌鉴赏
    《琵琶行》备课参考
    同是天涯沦落人,落花时节又逢君──…
    《琵琶行》的绘画美和音乐美
    《琵琶行》:琵琶三弹三境界
    《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琵琶行》写作背景
    说《琵琶行》
    变虚渺为真切的艺术──论《琵琶行》…
    大珠小珠落玉盘 此时无声胜有声──…
    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行》音乐描…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琵琶行》生字注音
    风流才子之白居易
    细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与琵琶
    《琵琶行》学法指导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琵琶行》章法艺术管见
    《琵琶行》课本剧
    《琵琶行》《李凭箜篌行》中的音乐异…
    品《琵琶行》──古诗苑漫步
    琵琶行多角度赏析
    《琵琶行》辑评
    点评《琵琶行》
    《琵琶行》知识归纳
    从《琵琶行》中读到的三类人的生活遭…
    白居易七律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关于“冰下难”
    白居易的《长恨歌》
    江南烟雨《琵琶行》
    琵琶亭
    琵琶亭怀古
    《琵琶行》课文赏析
    我读《琵琶行》
    《钱塘湖春行》说课
    《钱塘湖春行》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诗文译意]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赏析
    诗词颂读《钱塘湖春行》说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
    《钱塘湖春行》教案2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说课教案
    白居易七律诗《钱塘湖春行》赏析1
    《钱塘湖春行》教案3
    《钱塘湖春行》简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4
    《钱塘湖春行》教案5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班门弄斧 美玉求瑕──《琵琶行》小…
    《钱塘湖春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章法艺术管见
    《琵琶行》课文评点
    《琵琶行》课文译文
    《琵琶行》典型例题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问题探究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重难点讲解
    《长恨歌》与《琵琶行》的比较阅读
    《琵琶行》课文导入
    《琵琶行》疑难解析
    人之常情是解读作品的钥匙──《琵琶…
    咋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白居易简介
    《钱塘湖春行》说课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笼今罩古有谁堪匹──长篇叙事诗《琵…
    一曲琵琶说到今
    “阿姨”是谁──析《琵琶行》中的“…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意蕴深丰 功能多样──谈谈《琵琶行…
    《琵琶行》的三朵“典型花”
    胡儿能唱琵琶篇──谈《琵琶行》的艺…
    《琵琶行》鉴赏要点
    谈《琵琶行》中的“转”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谈《琵琶行》女主角出场的描写
    “阿姨”是谁?──析《琵琶行》“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关于《琵琶行》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课文分析
    《琵琶行》鉴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