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长期遭贬,备受打击,但他仍然抗厉不屈。正如前面同学所说,从“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中的“蜂教诲”三字来看,说明他是一个勇于进取的人。“鹤仪形”则表现了诗人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诗人消沉颓唐,正如他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这种精神在诗人的《再游玄都观》一诗中也有所表现,体现了诗人对于扼杀那次政治这动的政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出他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决心。
[师]刚才说过,许多人面对艰难的仕途,选择了一种消极隐退的态度。可刘禹锡面对政敌的排挤,陷害,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抗厉不屈的精神。虽然年事已高,还以“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来自勉,比起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透露出对暮年的伤感和无奈之情,要来得激昂、洒脱。而这种精神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刘禹锡在文学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的创新精神。大家来谈谈这个方面。
[生19]刘禹锡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在《杨柳枝词》中向世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新精神,而且鼓励了那些推陈出新的人们,告诉他们:要勇于求新。
创新是人类文化、历史进步的必要因素。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躬亲示范。如在《秋词》中,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常人悲秋的传统,唱出昂扬的励志高歌,他深深懂得,古往今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意,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见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写之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秋天写得多么悲凉、萧瑟、伤感。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赞同悲观失望的情绪。针对这种寂寥之感,诗人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那振翅高翔的鹤,在秋日晴空,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从而寓予秋天以希望、生机、活力。刘禹锡打破常规,去赞美秋天,说秋是美妙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给人向上的动力。
[师]***同学给我们分析刘诗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是我们首倡的。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赶超发达国家,完成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生20]刘禹锡笔下的诗,有不少经久不衰的名篇,不少诗歌都流露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刚才不少同学谈到的他的秋诗,就是一反传统的凄凉、惨淡的气氛,变悲秋为颂秋,使秋天生气盎然,谱写了一曲雄壮的秋歌。
《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把骏马渴望战斗、鸷雕顾盼青云的雄奇形象表现得准确而又淋漓尽致,给人热血沸腾之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在我们现实社会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在社会上立足,要具备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
刘诗给我的感悟不仅在于他咏秋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自强不息的意志,还表现在不甘沉沦的可敬精神。他因投身改革、傲视权贵,而屡遭打击、贬谪,可他积极进取,因“思边草”而“拳毛动”的“马”,因“盼青云”而“睡眼开”的“雕”,正是作者的象征。
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从何而来?在《昼居池上亭独吟》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说明了作者这种精神力量是受到了“蜂”和“鹤”的启示的。这两句诗抒发了以“蜂”、“鹤”自励的高尚志趣。往下的“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使诗的主题更加突出,使人联想到那种生活态度和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大大加深了诗的主题,表现出高洁的美好情操。
刘诗无处不显出诗人的豪迈气概,他的诗有一种令人震撼和催人奋进的力量,他以悲壮的气概写下了“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有一种不可挡的气势,使读者受到极大的感染。
[师]在这次研究活动中,我们绝大多数同为都花了不少精力,并写出了自己的研究所得,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已的体会、感悟。因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大家一一交流,还请同学们理解。下面我们请***同学给我们作一个小结。
[生21]刘禹锡是唐代很有抱负的诗人,虽长期遭贬,备受打击,但仍抗厉不屈,这是他具有正直品格和顽强精神的体现,因官场长期沉浮不定,又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从他的诗中有所表现。
读刘诗,可悟其思想性格。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对当朝不满,而希望改革当朝弊政,因而连遭贬谪。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往事的怀萦和对当朝的警戒。由和州到金陵时,写下一首《金陵怀古》,其中“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以六朝拥有奇山险地照样沦为亡国,只剩荒芜的事实,警告统治当局要引以为鉴,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按常理,一个人被贬官,只会有相当多的消极情绪,而刘禹锡则不然。在《西塞山怀古》中,同样咏诵出“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同样以怀古而讽今,猛烈抨击藩镇割据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渴望国家统一、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愿望。在他的得意诗作《乌衣巷》中,以燕子的居家而感,把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抒发到了极至,体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刘禹锡在诗中把积极向上的思想表现得相当充分,尽管宦海浮沉,颇不得志,但却相当达观。与诸家诗人词人相比,都胜一筹。如在写秋思或秋感时,宋代李清照则十分著名,但其悲观伤感的情绪却相当重,如《声声慢》中的残花飞雁,晚风震撼下的秋色,是让人难以乐观起来的。可刘禹锡却相反,即使是在处境艰难、前景惨淡时,仍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这是极其可贵的,这种超然于羁绊的思想境界,是令人深为感动和崇敬的。
他的诗,也体现了他性格的豪迈和不折不挠。如“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等,把他的这一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刘诗,还可领略其艺术风格。他在处理、营造诗的意境时,采用一种因情而生、因感而发的自然的艺术手法,力避刻意追求,因此能感人至深。这,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吧。
正因为有着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在不如意的磋砣岁月中,才造就了刘禹锡不折不挠的达观的思想性格,使后人从中受到颇多教益。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