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高》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分外fèn 不似sì 寥廓kuò
碧霄xiāo 啸哀xiāoāi 渚清zhǔ 霜鬓bìn 潦倒liáo
2. 词语
寂寥:寂寞凄凉。
春朝:本指春天的早晨,这里泛指春天。
排云:凌云。排,冲破。
碧霄:蓝天。
寥廓: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黄花:这里指菊花。
霜:指的是烂漫的秋色。
猿啸哀:指猿猴的叫声凄厉。
落木:树叶。
万里:指离家万里,飘泊在外。
百年:指一生。
繁霜鬓:鬓发斑白如繁霜。
潦倒:衰颓,失意。
3. 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现存800余首。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7岁学诗,15岁扬名。代表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
4. 词和词牌
(1)词
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写,叫作“填词”。词分小令、中调、长调。本为古乐采桑曲。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独特的创意。
2. 反复诵读诗歌,掌握这两首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
(三)写作能力目标
感受诗歌中独特的创意,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眼中的秋天。
(四)思想教育
理解诗中的情感,培养自己的自信、乐观的精神。
三、教师建议
《秋词》
学习时要抓住刘禹锡对秋天与众不同的感受,突出他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昂扬的励志高歌的特点。他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勃勃生机和殷殷希望,它告诉我们:秋是美妙的、神奇的。因为秋给了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刘禹锡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有别于悲秋的豪兴与审美,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重要的是秋气以励志,秋色以冶情,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激起人们的勃勃生气,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无穷力量和英雄豪气,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采桑子 重阳》
学习这首词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9年,6月22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艺术地展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了解这一特定时间发生的事,才能更好的理解词的内容。
《登高》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学习时体会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四、课文讲解
(一)写作特点
刘禹锡的《秋词》开头两句与陆游的《秋声》一诗的首联可谓同一机杼。“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一语破的,点出一反前人悲秋之情怀,又直抒胸臆,借秋声抒发了自己的豪兴。一叶而惊秋,多少人面对秋景难以控制悲凉的心境,而刘禹锡则抑制不住内心的独特视角和励志精神,“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深深懂得自古以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人们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自然的秋景之感,以己所特有的胸怀指出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诗人强调秋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宵”,“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
《采桑子 重阳》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誉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写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配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这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在用词造句上,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二)重点语句分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在《秋词》中拈出了“秋气”。秋是“胜春朝”的,因为自然的秋是“晴空”,更胜“碧宵”。“晴空一鹤排云上”写的就是秋气的“眼”,或者说,是它的神髓。我们说此诗写秋写得绝妙,妙就妙在诗人对“秋气”的独特体会上。“晴空”的秋是自然的,人们常说“秋高气爽”就在此处,这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诗人溶身在这旷世之秋中,久驻胸怀的坦荡豪情开始沸腾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所感所思交给了排云直上的那只独鹤,自己久赋的希望也逐渐被这秋气所包容,得以溶化和体现。“诗情”即志气之意,也很自然地升华到“碧宵”,我们不难看出这坦然的志气其实就是荡然的秋气,两者合二为一。这正是《秋词》的独特创意。
人生易老天难老。
要理解本句,我们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伤感的意味。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自然,“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作大我,以有涯化为无涯,尽可能地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总之,诗句的意思是说:人生固易老,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格言一样精警,耐人寻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豁达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哪些事物(景物)?
(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2. 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 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3. 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4. 下面这首词是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岷县、突破会宁、静宁、平凉和固原间的封锁线后,登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险关——六盘山后所作。阅读后,完成问题。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2)解释词中加点的词语。
(3)揣摩词中划线的句子的思想感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
何时缚住苍龙:
(4)从写法上归纳上阕和下阕的相同之处。
5.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秋兴·其一》和《登高》在感情基调上都有怎样的特点?
(2)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请以两诗的颔颈联为例加以说明。
(4)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试题答案】
1. (1)落叶、悲鸿、衰草、枯木 (2)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刘诗昂扬 对比 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 比喻 以动衬静
3. (1)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2)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 (1)上阕写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下阕写对革命未来的展望。(2)二万:二万五千里的简称。漫:随意。(3)①表现了红军战士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②体现了打倒反共派地坚定信心。(4)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5. (1)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2)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3)《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心”。《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4)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励志故事】
现代剥夺
有一出著名的西方荒诞剧,叫《椅子》,其内容发人深省。一对老年夫妇一个劲地往屋里搬椅子,说是要等待一个前来演讲的人,就这么搬呀搬呀,直到搬得满屋都是椅子。至于结果,则是满屋的椅子“剥夺”了他们最后一点生存空间,那个虚无的人没来,他们自己却被“椅子”赶了出去,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由窝。这就是内涵极厚重的现代戏,它昭示的主题是:在现代,常常不是人“压迫”了椅子,而是椅子“剥夺”了人!
于是,想起了种种颇具现代文明色彩的“现代剥夺”!
比如电视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你若只迷恋看电视而不再愿意看书,你就会在无形中被剥夺了“思索”与“再创造”的能力。再如,自打有了快速便捷的现代通讯手段,人们就动辄打手机打电话,呼BP机,不再喜欢动手写信了。当您在享受现代文明时,千万别忘了您的创造精神与主动精神,换言之,谁忘了这一点,谁就会被现代文明“甜美地”剥夺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