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秋词》及《采桑子•重阳》及《登高》

《秋词》

  选这首绝句,并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特别有成就,而是因为它在立意上有特点。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古典诗歌在宋玉时代确立了悲秋的母题,而且成为一种传统(在《诗经》里还不是这样的),一般人很少有意识去打破这个多少有点封闭的、凝固的套路。当然,也并不能说,所有秋愁的诗歌都是公式化的套语,至少有许多以秋天引起的悲愁是有真切内涵的,例如李白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断,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种秋愁,是与大众的疾苦有关的。全诗想象的空间那么开阔(从玉门关到长安),情感那么深沉,又不张扬,没有多少夸张之语,写得相当从容,其艺术价值是很高的。

  所以关键并不在于悲秋是不是有一种套路,而在于诗人的创造。要打破这种套路,是不容易的。因为套路在一段时间里拥有权威性,显得神圣不可侵犯,一般作者不敢去触犯它,或者缺乏足够的才华触犯它――这不仅仅是个勇气问题。大凡能够突破的作品都有某种艺术的不朽。这些作品虽然不见得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但是,就是诗人没有什么壮志,在秋天来临的时候,他感到一种和大自然的契合,发现秋天的清新和人生的美好,同样也会写出好诗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发现了秋天的美的另外一种表现,这说明秋天并不是命中注定是忧愁的。

  刘禹锡的可贵就在于,他对秋愁套路唱了反调,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不是一般的唱唱而已,而是把对立面提出来,加以批评。哪怕它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他也不买账。这首诗的可贵还在于,他不但反对悲秋,反对逢秋便悲,而且提出:秋天比春天还美好(秋日胜春朝)。这种坚持自己个性的勇气在诗歌创作上是难能可贵的。正是个性上的特立独行,使这首诗有了不朽的价值,――虽然在艺术上,这首诗很难列入唐诗最杰出的作品。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强调乐观向上,反对悲哀,因为乐观昂扬的意气和集体主义有联系,而悲苦之哀叹则和个人主义有瓜葛。刘禹锡的这首诗,因为反对悲秋而得到崇高的评价。从今天看来,虽然喜怒哀乐都是人的心灵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创业者,乐观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不过是“晴空一鹤排云上”。就这意象,便足以支撑“秋日胜春朝”的感兴。这个意象有两点值得分析:一是把鹤的形象放在秋天的“晴空”中,用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的背景来衬托(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白的)。这就意味着,天空一切的其他的东西都给省略了。什么风雨啊,红霞啊,日月星辰啊,都从读者的想象里排除了,只让鹤的白色翅膀突出在读者的视野之中。二是这个鹤的运动方向,不是通常的大雁南飞,而是诗人设计的。诗人不说“向上”,而是说“排云”,这就比向上更有力量的感觉了。力争飞到云层的上方去,这便有了象征意义。

  刘禹锡的《秋词》一共两首,另外一首如下: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一首的立意和前一首是相似的,也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这一首不像上一首只是笼统地反对悲秋,提出“秋日胜春朝”,而是进一步指出秋日也有不亚于春天那样的深红、浅黄的鲜艳色彩,它胜过春朝的地方是给人一种“清入骨”的感觉。这个“清”的内涵很丰富,可以令人想到清静,也可以想到清净,甚至可以想到清高;虽然不如春天那么鲜明,一望而知,但是细细体味,却隽永、含蓄,更经得起欣赏,更深刻。诗人欣赏秋天的清,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它把欣赏的地点放在高楼上,要从高处欣赏秋天的“清”,这就不单纯是物理的高度,而且有开阔的视野、精神的高度。正是这样,他才觉得秋色不像春色那样浮躁,那样夸张,那样张狂(嗾人狂)。

  这一首写得也很有个性。但是,一般读本都选前一首,是因为前一首的核心句“一鹤排云”比较单纯,比较形象,后一首的核心句(清入骨)在形象的直接可感性上略逊一筹。

《采桑子•重阳》

  比起刘禹锡来,毛泽东更是自觉地和秋愁唱反调。

  但是,面对秋天的景象,面对秋天的传统母题,毛泽东调动起来的感兴,和刘禹锡范仲淹、马致远大不相同。重阳季节在他内心激发起来的不但没有忧愁,相反是一派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

  词中“人生易老天难老”,本来是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诗句,原诗如下: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的意思是:

  金铜仙人从汉家宫殿里被搬出去,对于汉宫是十分留恋的,内心是很悲哀的,悲哀到不要说人间,就是老天如果有感情的话,也会因为悲哀而衰老的。毛泽东这里完全没有悲哀的意思,而是说每年都要过重阳节,似乎“天”没有什么变化。年年如此,岁岁如此,节令无限循环,大自然(天)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人生却是很短暂的,人会变老,生命会衰亡。又到了重阳节,令人感慨。但是感慨并没有停留在人生短暂上,而是回到眼前的现实斗争中来。1929年10月,正是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哪里来得及感慨人生的短暂,恰恰相反,倒是感到菊花分外芬芳。为什么?因为在战地。

  战争本来让人忘记大自然季节的变幻,忘记花的美好,然而毛泽东却相反,他觉得在战争环境中,格外显出菊花的芬芳。这就是毛泽东的个性了。同样是战地的菊花,换一个人,哪怕是上海左联的文学家,也可能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只有毛泽东作为统帅才会感受到战争的美。在另一首词中,他甚至觉得革命战争留在村庄墙壁上的弹洞也是好看的。诗曰: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诗人心灵引起的感觉是多么地不同。同样是菊花,在陶渊明流传下来的传统中是文人的高洁娴雅,而在毛泽东那里,则是因为战事而特别芬芳。

  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觉得,虽然是秋天,但这样的秋天比春天更美好:“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这里可能有刘禹锡的影响,因为刘诗中有“我言秋日胜春朝”。但是,毛泽东运用了复沓的句法:两个句子,结构是平行的,词语只有一个不同,意思相反。这个句法结构是毛泽东发明的,不是词牌里现成的。它的精彩还在于,它和前面的一个相同的句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章法上是对称的。由于这种对称,这两句不但在思想感情上而且在结构上都构成了焦点。

  似乎主题已经完成了。但是按词牌的规定,最后还得有一个七言的句子。这时,如果要在思想上进一步发挥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可能是强弩之末,而且思想太露,――诗在结尾,一般以收敛为上。在这里,毛泽东的才气出人意表。他没有大发议论,也没有作思绪收敛的表达,而是什么也不说,只写了一句自然风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好像是思想中断了,只提供了一个视觉空间,非常广阔的视觉空间――是寥廓的江和天空,是万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秋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秋词》及《采桑子•重阳》及《登高》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刘禹锡《秋词》文化底蕴初探
    诵读欣赏《秋词》 教 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
    人教版:《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
    《秋词》教案
    刘禹锡 《秋词》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又读《秋词》
    (冀教七上)诗词诵读:《秋词》《泊…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刘禹锡:秋词
    秋词
    在逆境中放歌——刘禹锡《秋词》
    《秋词》教学设计
    胸有诗书气自豪——读刘禹锡《秋词》
    陋室铭 刘禹锡
    翻译刘禹锡《秋词》
    刘禹锡《秋词》教案
    阅读《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
    《秋词》
    《秋词·刘禹锡》译文及赏析
    比较·探究《秋词》(其一)教案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刘禹锡《秋词》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比较•探究《秋词》(其一)教案
    信秋词五首(其四)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
    秋词教学设计
    刘禹锡《秋词》赏析
    《秋词》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秋歌——给暖暖》教案
    秋词
    秋词二首
    书法  刘禹锡《秋词》七律条
    古代诗人—— 刘禹锡的秋词为什么会被…
    诗词之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刘禹锡《秋词》注释及赏析
    解读刘禹锡
    刘禹锡《秋词》原文与译文
    李宝臣古诗杂品之四十三——品刘禹锡…
    从刘禹锡的一首秋词诗说起
    法刘禹锡《秋词》一首
    秋词
    刘禹锡——《秋词二首》
    《秋词》一首感怀
    秋词
    刘禹锡《秋词》原文、译文、鉴赏
    论刘禹锡迁谪文学豪迈风格的形成
    秋词_古代诗歌的体裁_古代诗歌阅读
    (十)秋词
    书法--田永庆成扇新作---刘禹锡秋词
    刘禹锡《秋词二首》诗歌鉴赏
    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诗歌鉴…
    略论中唐诗人刘禹锡之个性美
    解读刘禹锡
    《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
    刘禹锡的写景古诗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的诗
    刘禹锡《始闻秋风》诗歌鉴赏
    秋词解释
    刘禹锡《秋词》原文和译文(翻译)
    西江月 《秋词 刘禹锡》新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