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55位同学,其中男生29人,女生26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特别是一部分男生,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是仍然没有大的转变,班级的学习状况处于年级的中间偏上,在新学年中要不断努力,争取不断前进,树立良好的班风。
对本班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没有多大难度,所以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蕴涵。
三.教学内容分析
《秋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此古诗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但一定要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五、教学重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六、教学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七、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八、教学时数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知诗人解诗题
1、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作家作品简介: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研读诗文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1.指名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 A、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F、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诗? 【明确】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熟读成诵: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⑷小组赛读,赛背。 (三)迁移拓展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明确】 同:二者都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像,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2、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异: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相关链接】 秋词(其二)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