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解读刘禹锡

杜甫面对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惨状时,对花鸟的感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在成都有一堂可暂且安身时,对花鸟的感受则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还有哪位同学来谈谈呢?

〔生4〕刘禹锡在中唐文学中颇有建树。通过研究他的诗作,我觉得他笔下的风景形象逼真,给人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他文笔清新、精炼、含蓄,有着他别具一格的特色。

首先来看看《望洞庭》一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在前两句诗中,澄湖、皎月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意,充满了恬静、幽雅、深远的意境美。然后又把平静的湖面比作镜子,形象地描绘出湖面的平静,使和谐淡雅的景致跃然纸上。后两句,诗人先点题,随后发挥更为大胆的想象,把静谧地躺在洞庭山中的洞庭湖喻成银盘中的一只青螺,俨然案头一件绝妙的工艺品。这一比喻独特新鲜,生动形象,准确描绘出洞庭山和水的特点及其关系,真是妙手偶得。

在他的写景诗中,不仅是单纯地描写名山大川,幽幽深谷,他还把对当时政局的混乱,社会的动荡不安的抨击,以及自己的抱负,都巧妙地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借景抒情。

如《乌衣巷》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借凄凉之景抒发对寂寥、惨淡现象的伤感。荒凉的野和零散的乱花,开在边,加上渐渐西沉的夕阳,这份凄凉,为整首诗的对世事无常的慨叹定下了基调。

在《秋词二首》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空旷的秋空中,天空晴朗明净,也不乏带点空寂,单调,可由于矫健的鹤直冲云霄,腾云而上,给萧条的秋天带来了生机,鹤矫健凌厉,冲破秋天肃杀的氛围,传导出“秋意胜春朝”之意,表现了诗人顽强奋斗的精神。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用“沉舟”“病树”来比喻潦倒的自己,但决不悲观消沉,一转笔写出“千帆过”“万木春”,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

其他的如《竹枝词九首》(其一)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竹枝词九首》(其二)中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其七)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等等,都运用了精妙的文笔,调动了开阔的想象力,准确而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

〔师〕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将思想感情寓含在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之中。作者在诗文中描写景物,往往都是寄寓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同学就是从这个方面谈了自已的研究所得,较有深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注意研究作者是怎样寓情于景的,怎样把思想和对人生的体验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下面,就让我们转到对刘禹锡的思想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生5〕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当时皇帝昏庸腐败,宦官当权,诗人对当时腐朽的朝政十分愤慨,他“指事成诗歌”,深刻批判了中唐统治者,借古讽今,揭示了古今兴亡的历史教训。

在《金陵怀古》一诗中,“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灭亡的秘密:六朝的繁华之所以消失,当时的权贵之所以衰败,是因为险要的山势地形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不能凭借险峻的地势,而取决于统治者的英明与否。诗人提出了社稷的存亡“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并以“幽怨不堪听”的《玉树后庭花》警告统治者,倘若想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古讽今,深刻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足见议论之妙,见识之卓。而《台城》则不同,虽然也旨在揭示深刻的历史教训,但不作直接议论,而是把议论和景物结合起来,唤起人们的反思,使人不言自明。

这首诗前两句“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先是总述六朝繁华的景象,描写陈后主时结绮、临春这两座凌空高楼,虽然诗句写的都是具体的形象,却能引起读者对楼中人和事的联想,似见帘幕重重、香雾缭绕之中,轻歌曼舞,陈后主与艳女们纵情作乐的荒淫情景。可下一联“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笔锋一转,把同一地点这样一幅野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展现了出来,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这样强烈的对比手法,我们可以参照杜牧的《江南春》来理解,在《江南春》中,诗人先以“莺”“水村”“山郭”等描写江南春色之美,再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形成对比,借此来讽谕当朝统治者。刘禹锡正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警告中唐统治者,如果再这样昏庸奢侈下去,就必定重蹈六朝相继灭亡的覆辙。

刘禹锡借古讽今的诗作还很多。《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等,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历史人物或一段历史故事,形似咏史怀古,实则着眼于今,突出今日之衰颓败落,以达到讽谕的目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事件,可以使人明白古今兴亡的道理。借古讽今,往往使人看到古人失败的教训,同时自然引起人们与现实进行类比。这样,虽然没有正面去揭露社会现实,却也达到极深刻的警示效果。在刘禹锡的诗歌中,他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手法,把嘲弄、讽刺的锋芒毫不留情地指向当时昏暗腐朽的社会现实。

[师]优秀的诗人往往是时代的代言人,他们的诗作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藩镇割据、混乱不堪的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就是用自己政治家的头脑、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描绘并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时事的思考,同时也借此来警戒统治者。

[生6]我仅就《平蔡州》(其二)来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诗作主要赞颂平蔡州之役的重大胜利。按照常理,“攻城以战,杀人盈城”,而平蔡之役却几乎兵不见血,可谓算个奇迹。作者用“城头鼓角音和平”的诗句渲染出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诗的后两句运用速写手法,表现人民对平叛事业的拥护,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刘禹锡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对国家的满腔热爱,激情满怀地写作此诗,使人民对和平统一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秋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解读刘禹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刘禹锡《秋词》文化底蕴初探
    诵读欣赏《秋词》 教 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
    人教版:《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
    《秋词》教案
    刘禹锡 《秋词》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又读《秋词》
    (冀教七上)诗词诵读:《秋词》《泊…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刘禹锡:秋词
    秋词
    在逆境中放歌——刘禹锡《秋词》
    《秋词》教学设计
    胸有诗书气自豪——读刘禹锡《秋词》
    陋室铭 刘禹锡
    翻译刘禹锡《秋词》
    刘禹锡《秋词》教案
    阅读《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
    《秋词》
    《秋词·刘禹锡》译文及赏析
    比较·探究《秋词》(其一)教案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刘禹锡《秋词》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比较•探究《秋词》(其一)教案
    信秋词五首(其四)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
    秋词教学设计
    刘禹锡《秋词》赏析
    《秋词》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秋歌——给暖暖》教案
    秋词
    秋词二首
    书法  刘禹锡《秋词》七律条
    古代诗人—— 刘禹锡的秋词为什么会被…
    诗词之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刘禹锡《秋词》注释及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诗歌鉴赏
    刘禹锡《秋词》原文与译文
    李宝臣古诗杂品之四十三——品刘禹锡…
    从刘禹锡的一首秋词诗说起
    法刘禹锡《秋词》一首
    秋词
    刘禹锡——《秋词二首》
    《秋词》一首感怀
    秋词
    刘禹锡《秋词》原文、译文、鉴赏
    论刘禹锡迁谪文学豪迈风格的形成
    秋词_古代诗歌的体裁_古代诗歌阅读
    (十)秋词
    《秋词》及《采桑子•重阳》及《…
    书法--田永庆成扇新作---刘禹锡秋词
    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诗歌鉴…
    略论中唐诗人刘禹锡之个性美
    解读刘禹锡
    《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
    刘禹锡的写景古诗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的诗
    刘禹锡《始闻秋风》诗歌鉴赏
    秋词解释
    刘禹锡《秋词》原文和译文(翻译)
    西江月 《秋词 刘禹锡》新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