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孙 茜
师:(板书“三人成虎”)同学们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成语吗? 生:不知道。 师: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信。” 庞葱说:“如果第二 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老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 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师:是的。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各个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过了两分钟) 生:(部分)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有不懂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我们先来分析题目,“讽”是什么意思? 生:邹忌讽齐王。 师:“纳”呢? 生:齐王纳谏。 师:很好,但是还要请大家注意,“纳”一般是指长辈或上级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是给别人提意见应该称“进谏”。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怎么样进谏?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指定学生读,五分钟后) 生:老师,我们组有疑问:为什么邹忌的妻子“私我”,而他的妾却是“畏我”? 师: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生:(讨论后)我们不知道。 师: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说来,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生:早晨照镜子,然后想到与徐公谁美?,并询问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 师:太好了,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明白了第二个问题。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王身边的人。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讨论)对比 生:反衬。…… 师:运用的是譬喻说理。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生: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定了三种可以受赏的方法。 师:是的,他接受了。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请你们把那几句话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生: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师:很好,效果是:门庭若市,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综合练习中 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思考:
厉王纳谏了没有,他的下场如何? 生:他没有纳谏,下场是被流放。 师:是的。尽管召公也进谏了,但却没有纳谏的人。因此君王是否纳谏不仅取决于进谏者是否会劝,还在于纳谏者是否英明。 师: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