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朗读中理解本课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读出词的韵味来。
2.感悟词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教学难点:
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教学策略:
联系注释理解词句,进入情境充分想象,语言激情熏染诗意,分层诵读读出韵味。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音乐,背景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背景引题,激活阅读期待
同学们,有一个人,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他却是清代第一词人;他有一首词,虽然只有区区三十六字,却被誉为古今思乡诗词中的经典。这是怎样的一首词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长相思》,一起享受经典!
设计理念:开课的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短暂的生命,傲人的成就;精短的文字,仰止的高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助于激发学生急于了解词文的主动性。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1.初步会文。
⑴学生一字一顿地读《长相思》这首词。要求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字念准。
⑵学生尽量用最快的速度读词,促使读流利。
⑶学生试着读出古诗词的韵味,呈现原有学情。
2.教师范读,学生谈听老师的朗读后得到的印象。追溯读出古诗词韵味的基本方法:了解背景,理解词意。
3.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插图和注解尝试理解文本。
设计理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虽然是一个关于朗读的整体目标,但学生在具体达成时却是有层次的。教师适时范读,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感性的目标,也是促使学生主动追寻的号角。此外,及时追溯方法,则是学生达标不可忽视的钥匙。
三、研读内蕴,走进诗韵内核
1.何处:初步感受征途之艰
作者身在何处?品词的上阙,感受征途不易,读中体会不易。
2.何声:对比感受故园之美
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那里有怎样的声音呢?学生默读全词,找出字里行间的声音来。
这里有征途上的声音和故园里的声音,学生充分感受后,便能悟到作者心里的声音“聒”。
3.何心:质疑追问情归何处
作者身在征途,心在哪里?还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解决为何不回,走进词人两难的心境,走进词的新境界,读出作者的心声来。
设计理念:要读出词的韵味,首先要入情。了解作者经过的点,感受路途迢遥、军旅不易,这是思乡的情感基础之一;充分想象征途、故园两个世界里的声音,思乡情感在对比中自然爆发。当然,“长相思”仅仅理解为军旅之怨、思乡之情是不够的,结合词人的背景,责任、理想等因素也可能是他不远离征途的重要原因,学生的思绪在此停留盘旋,全词的格调顿添亮色,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感悟古诗词的意识。
四、拓展视野,走向自主语文
纳兰性德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词既婉约自然又大气磅礴,想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请读《纳兰词》,想读懂《纳兰词》,请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的瑰丽人生!
设计理念:学生要真正学会品读古诗词,一是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有实践的方法与目标。以进一步走进《纳兰词》为驱动,鼓动学生去《纳兰词》里实践,感悟词人词心,这既是课堂学习延伸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堂从“教练场”走向“游泳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游泳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