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完了前面两首诗,我们先把这两首诗有感情的背诵一遍。
生背诵古诗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词有哪些?
生:《渔歌子》、《忆江南》。(还没等我问他们会不会背,他们自己开始背诵了。)
师:你们现在背的词跟我们前两节课学的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1:诗的字数都是一样的,词的就不一样了。
生2:词有词牌名,诗没有。
师:是的,看来你们对词都有一定的了解了,今天我也来学一首词——《长相思》。“长相思”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词牌名”。大家打开课本,仔细的把词读一读,多读几遍,自由的读。
二、初读词,了解大意
1、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2、师:听同学们读完师,对这首词,你们有什么想法、感受,或者是哪些词、句对你印象最深的。
生1:作者思念家乡。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知道的。
师:你把书阅读越厚,我们班的同学越来越爱动脑筋了,一个好现象,继续保持。
生2:作者走过的路很远。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2:我从“山一程,水一程”中看出的,这说明作者走过了山后又走过了水。
师:是的,也就是说作者跋山涉水,走过的路很长很长。
生3:作者很辛苦。
师:好的,作者很辛苦,你怎么知道,作者告诉你的吗?
生3:我从“风一更,雪一更”中看出来的。
师:是啊,狂风呼啸,厚厚的雪一层覆盖着一层,这种天气历经“山一程,水一程”,真是太辛苦了
生4:我还知道了作者是在去打仗的路上。
师:哦!你太厉害,这也被你发现了。说说看,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从“夜深千帐灯”看出的。
师:是的,看来我们同学已经把词的大意都了解了,这是一首作者在行军途中思念家乡的词,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思念家乡,是一种何其难过的事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应该要怎么读?
生:伤感的/凄凉的。
师:是的,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再把这首词仔细朗诵一遍。
三、以诵讲代,理解词的意境。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这种思念之情,作者究竟是怎么思念的,我们一起到词中寻找。
“山一程,水一程”,作者爬过了一山又一山,涉过了一水又一水,作者的身体已经很累了,可是他还是——
生:身向榆关那畔行。
师:是的,作者的身在哪里?
生1:在去山海关的路上。
生2:在山海关。
生3:在去打仗的路上。
师:一句话,作者的身在行军的途中。夜晚到了,作者在营帐里休息,可是他怎么也无法入睡,看着星星点点的营帐,他的心里感慨万千,思乡之情不由自主的涌上心头。带着这种身体的疲劳的感情,把上片读一遍。
师:你们觉得作者的疲劳仅仅是身体的疲劳吗?
生:不是的。
师:那还有什么?我们接下去看词。
“风一更,雪一更”狂风呼啸,白雪皑皑,这种天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生1:打雪仗
生2:堆雪人
生3:躲在家里取暖。
生4:围着火炉烤火,取暖。
师:我们想到的风雪天都是这么——
生:快乐,好玩的。
师:那作者呢?
生1:他太悲惨了。
生2:他更加思念家乡了。
生3:他肯定睡不着觉了。
师:是啊,你想“聒碎乡心梦不成”了啊。风雪的声音太吵杂了,我连觉都睡不着了,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如果你是作者,站在帐篷外,看着一望无尽的风雪,只有营帐跟他做伴,你会想到什么?
生1:我会想到家乡的亲人。
生2:我也会想念家乡的亲人。
生3:我会想到家里热腾腾的饭菜。
师:是的,如果此时此刻是我的话,我也会思念家里的一切。可是作者这些想法有没有实现呢?
生:没有。他的这些只能在梦中实现,可是梦被吵醒了。
师:是的“聒碎乡心梦不成啊”。他如此的想念家乡,可是这种思想之情竟然连梦都不让他做,真是让人难以忍受。作者的身在途中,心却在哪里?
生:在故乡。
师:这就叫做“身在曹营,身在——”
生:身在汉。
师:我们换个说法:身在途中,心在故园。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就只好说——
生:故园无此声。
师:故园是什么地方。
生:家乡、故乡。
师: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故园。
生1:因为他在途中。
生2:因为他很久没回家了。
生3:因为冬天里很冷。
生4:因为他很累了。
师:是啊,他很累了,不单单是走过的路远,让他身体很累,而切那种恶劣的环境,让他思想心切,让他的心里也很累。身心疲劳的时候,就想家了。他可能会想到家里的什么呢?
生1:亲人
生2:我觉得也是亲人。
师:作者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他可能想念儿女令人,也可能想念父母了,还有可能想念妻子了。作者就是在这种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如果让你们来读这首词,现在应该怎么读?
生:我们知道了。
师:好,大家一起读(下阕)。现在来看我们的词牌“长相思”,应该怎么来读?
生读
师范读。
四个小组进行朗诵比赛,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