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设计
|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课文 1.导入课文:出示“阿里山”的全貌风光,播放歌曲《高山青》这首歌,风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调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吴功正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2.投示课题、作者,解题。 3.师生交流:阿里山给你留下的最初感受是什么? (二)师生互动,感知课文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咱们读文章就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了阿里山。那么,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是怎样的呢?他一路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2.速读课文,根据投影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 台北嘉义阿里山站姊妹潭神木下山 (2)景物景点:小火车、火车站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森林树木神木。 特点:古式风味古典文化感觉清澈透亮静谧洁净长满青苔姿态各异气候阴凉庞然大物历史悠久。 (3)按作者游踪投影阿里山风光图片。 (4)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说说什么是“移步换景”吗? 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教师投示:所谓“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课后,我们要学着用这种方法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 3.合作讨论 (1)文中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其中哪一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三)朗读品味,感悟课文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例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1.帮助学生归纳: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2.引导学生不断补充,并作归纳: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也能调节音节,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 3.品味语言。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看原文好在哪里? a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却又没有了。 b姊妹潭里没有鱼和鳖,树林里也没有飞禽走兽,偶或有像知了、像蚊子、像苍蝇般的叫声,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a山间的幽径曲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b山间的幽径曲路全被短细厚密的青苔染绿了。 a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b它们排列整齐,如孙武的军阵、秦皇的兵马。 (四)拓展延伸,个性设计 1.作者能写出如此美文是他独特的体验,请你以“黄菊”、“红叶”、“大雁”、“秋虫”四个词语拓展成一段话,写出你对秋的体验。 2.文中台湾人搞旅游的独特方式是什么,你怎样评价?如果你们所在地区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怎能不为阿里山的风光所陶醉,怎能不为祖国的江山多娇而自豪,怎能不为两岸人民心灵的相融而憧憬!愿同学们睁开明亮的双眸,去寻找和发现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拿起自己的笔,用美的语言写下自己对美的感受,同时也培养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心灵。 七、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是很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本文又是一篇美文,我们更应该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品读这篇文章,因此,我们的学习应更多的落脚在本文的风景美、情感美与语言美上,利用多读、熟读成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从而培养学生美的心灵、美的情感与美的文风。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语文《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设计 |
下一篇文章: 《阿里山纪行》说课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