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3)
——生活的运动、发展、演变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
有一类题目时尚而丰富。
全国卷Ⅰ给出了一则宏大的现实材料。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赴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报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汶川地震”,是震动全国、全世界的重大事件。题目给出了20个左右的角度:事件、原则、领导、救援、医疗、抢修、军民、屋子、国内、国际、保护、忘我、坚持、媒体、哀悼、捐款、献血、义演、关注。后面还有省略号,涵盖任何可能的角度。
作文题目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当然,这个命题没有谁会说“难写”,但是考生就一定能写好吗?是啊,考前有多少老师,提供了多少关于这次地震的材料,让同学们去背,他们当然不会再没的写,也难得再跑题。可是这就一定能写好吗?百万考生仍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写好的“关键”仍然在于“观察和体会”。一有细节,二有感悟,这才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
谈到这里,北京卷一道4分的小题目(21题)到对我们颇有启发:
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下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
(图略)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字。
【评分参考】
(1)扣住画面内容。
(2)语言生动鲜明(情感真实鲜明,语言生动有文采)。
(3)语意连贯。
(4)超过字数减一分。
画面给出的是一个细节,那些死背“地震材料”的学生,关注过这样的细节吗?这样一个细节,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又将怎样用语言抒写这种感悟呢?
且看:
(1)楼板崩塌,钢筋折断,表针定格在2点28分。它在倾听吗?倾听废墟下不屈的脉搏,倾听飞奔向这里的步伐。
(2)强震,正14点28分!死寂,在14点28分!默哀,又14点28分!加油啊,从14点28分。
(3)14点28分,刻印在汶川大地,也铭刻在共和国的胸膛。这一时刻,共和国感觉剧痛;这一刻,共和国更加雄起!
(4)2点28分,中国焦点——三山五岳肃穆,长江大河呜咽;国旗半垂,举国哀悼。从此,平民更有尊严;从此,民族更具力量。
(5)2时28分,摔落在豆腐渣的废墟;相信吗?钟表的芯没有停摆,时间必将更有利地搏动——在堂堂钢筋水泥的教堂。
题目的字数上限是“45字”,能写出这样的“45字”,800字会差吗这道题目“4分”,我得了“3分”,只差1分吗?四分之一的差距,放到作文里看,就是“15”分。
当然,全国卷Ⅰ的作文题目也并非不得越“地震”的雷池一步,题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脱离“内容”,也还需想想“含意的范围”,引发联想吧?温总理在灾区中学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可是包含并超越“汶川地震”的丰富内容的。“汶川地震”也不是孤立的事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也是在它特定的历史与世界地位中让我们特别感动的。
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的7、8级地震就不是这样。当时宣传的口径是“自力更生”。当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救援之手时,中国却对世界说“不”。对联合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开表态,中国统统拒绝。现在的地震照片,是事后科技工作者拍的,照片共同的题目叫“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死伤者的照片几乎找不到。直到1979年才公布死亡人数为24万。这些死难者当然也没有得到“全国默哀”的追悼。
从宏观角度看,我们更能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中国的进步。
全国Ⅱ卷给出了一则颇似童话的异国趣闻。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后面的要求是一样的:“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可供选择的角度很多:
幼龟“侦察兵”——探头探脑地爬出来,在保护下爬进大海;
幼龟“大部队”——沙穴里成群地鱼贯而出,在错误的信息引导下,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
游客——出于好心,连忙跑过来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之后就走了;
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幼龟“侦察兵”,被游客赶走;等待时机,又飞回来,并带来了其他老鹰。
当然,这许多角度,都有着面向生活与人生的广阔空间。
看一个作文片段吧:
“在生活之中,我们有时候往往出于好意去做某件事情,相反却添了倒忙。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姐姐为了帮助自己的妹妹提高学习成绩,每当妹妹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时,姐姐就会给她提示,她没有想到这样反而养成了不勤于思考、对疑难不孜孜求解的习惯,以至于妹妹的成绩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这位姐姐善意地给妹妹一副拐杖,却造成了双腿功能的萎缩。”
看了这个作文片段,我们再想想,这则“绿海龟“的趣闻,和2007年全国卷Ⅰ那幅“摔了一跤”的漫画,在某种意义上,是何其相似乃尔。
这道题目给出的材料,当然还有这更深广的思考空间。例如,海龟和老鹰的生活习性,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是“常然”;游客的行为是一时的,只是一种“偶然”,它既不会导致海龟群体灭绝,也不会使老鹰群体繁盛。那么,我们又何必吸取什么教训,做出什么改变?还是保持“本色”才好吧?
谈到作文体裁,如果题目没有明确限制的话,当然可以编“童话”,可以摆“讲坛”,可以撰“喜剧”,可以写“论文”。2008年18个题目,不限制体裁的12个;限制体裁的,2个;限制某种体裁的,3个(除限制诗歌外,有1题还限制戏剧)。看来,在绝大多数省市写写“‘梨花体’诗歌”,也未尝不可,只是一定要写够800字啊。“500字就写明白了,为什么一定写800字?”这位院士天真得像一个“问题少年”。要求写“五言十句”,你偏写“五言绝句”,秀才也考不中……
高考作文题目没有轻易说“不”,我们也不要对高考作文题目轻易说“不”,好吗?倒是山东卷“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有点意思。怎样才叫“特征鲜明”?北京大学孔庆东博士说:“好的文章往往是跨‘文体’的,跨‘体裁’的,高手的文章经常如此。”(《不要人夸颜色好》)我赞成孔博士的见解,又不想轻易对“山东卷”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