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高考 >> 语文高考月考 >> 正文

 

山东实验中学诊断考试

山东省实验中学2007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一、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一)阅读《赵氏孤儿》片断,完成1—4题。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人置儿绔中,祝曰                祝:祷告

B. 赵氏先君遇子厚                    遇:对待

C. 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              谬:哄骗

D. 为之祭邑,春秋祠之                祠:放到祠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致赵盾                           以郎事孝文帝

B.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乃设九宾礼于廷

C.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             今君乃亡赵走燕

D.子强为其难者                       秦王为赵王击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程婴能忍辱负重活,公孙杵臼愿慷慨悲壮死的一组是(  

A. 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B. 即女也,吾徐死耳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C. 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D. 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后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很多人为赵朔死难的时候,做为赵朔朋友的程婴却无所表现,公孙杵臼对此不满,曾当面责难他。

B. 在“死易、立孤难”的现实面前,公孙杵臼选择了容易,而程婴选择了艰难。在大义面前,程婴就比公孙杵臼更胜一筹。

C. 程婴、公孙杵臼二人为救赵氏之后,精心策划了李代桃僵之计,在实施过程中,二人配合默契,骗过了诸将,使赵武脱离险境。

D. 程婴的“立孤”和公孙杵臼的“死孤”都合乎“义”的标准,借用清末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来赞美二人是很恰当的。

(二)阅读《淳于髡》,完成5—8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5.对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淫:过度

B.先生少之乎?                    少:认为少

C.见道旁有禳田者                  禳田:收割庄稼

D.若亲有严客                      严:敬重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饮一斗而醉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B.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C.髡尝在侧                        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

D. 淳于髡说之以隐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7.全都是淳于髡向齐王进谏的隐语的一组是(  

①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             ②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③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④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⑤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     ⑥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②④⑥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但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

B. 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了兵。

C. 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机委婉劝谏,齐威王称善,并停止通宵饮酒。

D. 淳于髡虽出身低下,但他善于巧谏齐威王,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其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三)阅读《垓下之战》片段,完成9——12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吾为若德                     德 :感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项王瞋目而叱之              ②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    ②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二、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完成13——20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 ①帐目清楚,收支平衡。 ②⑤:官名。     ③羖:公羊。

④累绁:用绳索捆绑。         ⑥粥:卖。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吾即没,若必师之                 没:死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处虽辟,行中正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

C.孔子遂行                         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5.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行动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备饭

C.坐法当斩                    坐法:因为犯了案

D.何曰:“幸甚!”            幸甚:好得很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虽长大                    若:你

B. 众辱之,曰                  众:众人

C. 数以策干项羽                干:求取

D. 于是信孰视之                孰:仔细

19.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多厌之                    指代前文的“韩信”。

B.于是信熟视之                指代前文的“屠中少年”。

C.信仗剑从之,居麾下          指代前文的“项羽”。

D.上未之奇也,               “未之奇”,即“未奇之”,“之”,代“韩信”。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0分)

21、(课内,14分)

(1)侯生摄弊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3分)

(2)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甘罗》)(3分)

(3)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膑》)(3分)

(4)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鲍之交》)(3分)

(5)其李将军之谓也?(《飞将军李广》)(2分)

22、(课外,每句3分,共6分)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世家》)

(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四、请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鲁迅称《史记》                                  。     

(2)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

(5)                           成一家之言。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邪曲之害公也,             。(《屈原列传》)

(7)项庄舞剑,                。(《史记·项羽本纪》)

桃李不言,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五、作文(60分)

请以“司马迁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一、每小题3分,共36分

(一)1.D(祭祀)2.B(介词,在。A来/凭……身份  C.于是/竟

D做/给)

3 D(A、C的第二句与公孙杵臼“愿死”无关 B的第一句不能表明程婴能“活”)4. B(程比公孙“更胜一等”的说法没有依据)

(二)5、C(禳田:祈祷田神) 6.、D(两个“以”都是“用”。A、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表转折;B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尝”第一个通“常”,第二个“尝”译为“曾”。) 7、A  8、A( “初即位”说法有误。)

(三)9、D(“德”:恩德)10、A(两个“而”分别表修饰和转折,B.都是“没有用来什么的办法”,C“怎么样”, D所字结构)11、D(③是项羽对自己兵败的看法)12、A(“四面楚歌”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二、每小韪3分,共24分。

(一)13.B(去:离开。)14.A(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虽然”;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15.B(A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16.C(得到了善待。)

(二)17.A(行为不正)18。B(当众)19。C(项梁)20。B(不一定想到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毫不犹豫”与原文“孰视”不符合。接受侮辱重点是表现韩信好汉不吃眼前亏、忍让之心。)

三、20分

(一)21(1)侯生整理一下破旧的衣帽,径直上车,在公子的上座坐下,毫不谦让,来观察公子。(“摄”、“直”、“让”,各一分)(2)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吧,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兹”、“其”、“遽”,各一分)(3)那魏国的士兵,向来强悍勇敢而轻看齐国士兵,齐国士兵的名声是怯懦。善于作战的人应利用这种形势使它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素”、“号”,各一分,整个句子一分)(4)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多”、“而”、“知人”,各一分)(5)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其”和句式各一分)

(二)22、(1)“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乡”各一分)(2)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就逃走了。(“度”、“言上”、“不我用”各一分)

四、10分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6)谗谄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7)意在沛公、下自成蹊

五、作文,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一)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这时孔子大是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衣秦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一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作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郡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丑日。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

 (二)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
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中月考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山东实验中学诊断考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次月考
    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
    四川省南充市高三年级10月第三次月考
    湖南长沙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北省正定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
    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一)语…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2010学年度上学期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训…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
    清华学子对高三生的忠告:刻苦拼搏攀…
    昆明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李嘉诚先生给青年人的五十条忠告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考试
    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
    江苏南京金陵中学2010年十月月考语文…
    云南昆明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
    东北师大附中摸底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9月月考…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10届高三联考语…
    湖南师大附中第三次月考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10月月考语…
    炎德·英才大联考三湘名校2010届高三…
    炎德·英才大联考三湘名校2010届高三…
    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
    山东泰安一中十月学情调查测试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10年第三次诊断性…
    教育教学中激励学生的原则和技巧
    高考模拟作文“欲无杂草,必种庄稼”…
    长沙雅礼中学第三次月考
    江西南昌一中第二次月考
    陕西师大附中高2009级第四次模拟考试…
    山东省滨州市2009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
    山东省滨州市2009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烟台市高三3月份…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
    语文高考作文十大热点题材
    湖南师大附中2010年第二次月考语文试…
    广东省高三六校第一次联合考试参考答…
    广东省高三年级六校第一次联合考试语…
    天津市2010届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考试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八月月…
    衡水中学09—1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
    2010年5月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0年高三第一次模…
    2010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2010年5月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三…
    北京市东城区2010年5月高三第二次模拟…
    四川省成都市2010年5月高中毕业班第三…
    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
    2010年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河北省邯郸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
    2010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高…
    江苏省南通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
    09年4月东北育才、哈三中、天津耀华、…
    2010年广东广雅中学高三级综合测试题…
    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
    湖南省示范性中学2010年4月高三第七次…
    湖南省示范性中学2009届高三第七次联…
    漫谈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3)
    漫谈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2)
    漫谈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1)
    江苏省南京市2010年第二次调研考试
    哈尔滨三中高三年级2010年9月月考
    2010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综…
    衡水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
    吉林省2010年4月高考复习质量检测(大…
    辽宁省鞍山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五次…
    广东省佛山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
    四川省南充市高中2010年4月月考
    江苏省盐城市2010年4高三第二次调研考…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0年4月高三第七次月…
    2010年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模拟…
    山东省济宁市2008—09学年度高三第一…
    陕西省宝鸡市2010年4月高三第三次教学…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