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0届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考试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
A.悲怆 寒伧 创伤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B.女红 躬亲 供销 股肱之臣 觥筹交错
C.傧相 滨海 槟榔 摈弃陋习 两鬓苍苍
D.颀长 崎岖 跻身 歧路亡羊 花木成畦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她从书柜里拿出一杳信封款式相同的信,声音喃喃:“人,走了,已经有两个月了,这些信,让我每个月寄一封……”
B.伞下旋出的柔情,只是立于我梦境之外的幻影。但愿你懂得,皱纹是一册册无字的书,需要用心灵去辩识,去憬悟。
C.三分甜蜜,竟有着七分的仓凉,我们走过的日子,走过的地方,恍忽都化成了片片色彩,图案出我们共同爱恋过的。
D.作者离家时种种幻想,留给家人的种种期望,都一一云散烟消,能告诉家里人的,便只有人还平安地活着这样一句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中国乒乓球历史上首次教练员竞聘工作今天终于尘埃落定,刘国栋施之皓分别被国家体育总局任命为男队和女队的主教练。
B.江南梅雨季节虽早已过去,但是南京近期依旧处于多雨期,时不时地来阵暴雨,市民出行还是要带上雨具,以备不时之需。
C.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D.全球各地引发的更大规模的反战潮流,给美英当局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如美英联军敢于投鼠忌器,将有众叛亲离的可能。
4.下列句子表述失误,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有意义的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
B.前不久,备受海内外媒体关注的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对2007年的反腐倡廉工作作出了统一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C.在赖昌星走私集团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以及有关的罪犯服刑之后,他们的合法权益都受到了保护,同时他们的人格也都得到了尊重。
D.弃不弃核这一实质性问题,朝鲜的诉求是与美国举行双边会谈,因而改善朝美关系,而核武器是朝鲜最大的砝码,也是问题的症结。
5.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入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
历史是前人创造的,但评说历史是后人的权利和义务。时光不可逆转,历史的原貌难以完全恢复。也希望籍此对今天的世界产生积极的意义。 。 。
以妇孺皆知的隋唐演义戏说历史,那是以讹传讹的流俗,会使国人陷入对“贞观之治”更大的历史误区中。
①故只能剪裁其重要事件、突出其重大理念
②以聚焦历史的重点,来表达对历史的理解和评说
③特别是陈述一个历史时期以及政治生活
④枝节蔓延、尤为复杂,良莠陈杂、不可胜举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社会科学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6—9题
如今,美国的科学家能用机器或科学验证武林传说的真假。首先接受检验的是拳法。研究人员使用的装置是三号混合拟人试验装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试车假人。试车假人经过政府认证,可精确模拟人体,并测量人体承受的伤害。假人中的感应器可以测量每一拳的力量和杀伤力。测试显示,空手道的直拳,力道为816磅,会使对手步履蹒跚,但不致于撂倒对手。跆拳道的力道为917磅,对手很可能会出现脑震荡。在一阵出拳和计算之后,研究人员看到了最终的赢家,那就是传统的老式拳击——将近1千磅的力道,相当于以大铁锤猛击对手的脑部,让对手头颅内的脑部发生位移,引发了连锁反应。颅骨的震荡很快就停止了,但漂浮在脑脊髓液中的脑部则持续移动。脑部撞上后脑勺导致后脑受伤,再猛然回弹,撞上前方的颅骨导致前脑受伤。神经传导物质大量释出,一场电子风暴导致神经短路,医师称之为严重脑震荡,我们则称之为“击倒”。
有一种武术因其速度而享誉了1500年,它就是中国功夫,被认为是所有武术的鼻祖。功夫高手黄亚立是泛美武术大赛的金牌得主。研究者用加速度计对他的出拳速度进行测试发现,黄亚立一拳的速度,相当于在1秒钟内跑过整座篮球场——1秒钟超过40英尺,是蛇族出击时的四倍。有时出手快不如出手准。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点脉,也就是“死拳”,结合了力量、速度和致命的知识,常常在对手出招前就能看破他的招式,一击之下,对手心跳立即停止。这传说是真是假?终极武士葛伦·利瓦伊验证这种终极拳法,试车假人体内的感应器显示,葛伦看似简单的招式力道为0.8VC,足以让心跳停止,比其他更魁梧的选手挥动球棒的威力还要大。如此看来,武术中所谓的强者,不见得是指最强壮的人,而是指能对目标造成最大冲击的人。
拥有2千年历史的硬功,能让许多功夫高手用手劈开砖块或者水泥板。若是一般人,手骨早已断裂,而这些练硬功的人为什么却毫发未损?科学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骨骼的构造经过了改造。其基础为19世纪外科医师朱利叶斯·沃夫的重大发现。其原理为,若骨骼反复受损,就会增加钙质构造,骨骼会变得较密、较硬,耐受性也较高。古代功夫高手早就知道沃夫法则的秘密,数百年来他们以木板、沙子、铁或石头为练功的工具,俗话说得好“百炼定成钢”。
(选自2007.1.22《文萃报》,有删改)
6.下列武林传说中,不能被“美国科学家能用机器或科学”验证是真的一项是 ( )
A.练硬功的人能用手劈开砖块或者水泥板。
B.功夫高手的出拳速度1秒钟可超过40英尺。
C.最具传奇色彩的“死拳”确有其人其事。
D.一记近1千磅力道的老式拳击足以击毙对手。
7.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人的骨骼构造经过改造后就能用手劈开砖块而毫发未损。
B.在试车假人内装上感应器可测试出拳法的力道、中国功夫的速度和死拳的秘密。
C.发生位移的脑部撞上后脑勺,再猛然回弹撞上前脑,定会导致骨骼反复受损。
D.与对手过招时,即使力道为917磅,也难以一拳把对手打成严重脑震荡。
8.从文中看,要成为“武术中所谓的强者”须具备必不可少的条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这种必不可少的条件 ( )
A.惊人的力道和迅捷的速度。 B.对对手弱点的精准了解。
C.过硬的身体素质。 D.看那一秒谁能占得先机。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在所有接受检验的拳法中如果按杀伤力排名,传统的老式拳击完全可以拔得头筹。
B.功夫高手能把手、脚、手肘和头颅磨练成致命武器,甚至可以练出一身铜筋铁骨。
C.高手过招时,手脚稍慢就会枉送性命。速度就是力量,速度越快,力道就越大。
D.黄亚立一拳的速度是蛇族出击时的四倍,那么可以断定他与蛇对抗时拥有绝对优势。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0—14题
重修定王台①碑记 清·夏献云
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②一台,岿然独存。
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光绪二年,修贾太傅祠成,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今年春,郡绅李君兴谟等以重修请。官绅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③事,焕然一新。
考《汉书》,景帝二年,封子发为长沙王。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与程姬有共太后之称,唐姬并无封号。而相传定王筑台,有云望程唐二母者,有云望唐母者。《长沙县志》称双女墓,地不可考。亦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拾遗言,望唐姬为是。宋朱、张夫子登台有诗,元许有壬始言定王之孝。《楚宝》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说必不谬。《北海碑》④言:“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中兴,肇祀舂陵⑤,李碑⑥足补祀典之阙,亦文人尊崇之意耳。蓼园⑦见任昉《述异记》,尤为孝思之证云。又考,宋时台为长沙学宫,今祀仍旧制。
窗牖洞开,风景殊胜。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有池有馆,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慕已。
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云从政湖南,涓埃无补,见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⑧伦秩叙之有由来。登斯台也,其必有闻风兴起于百世下者矣。是为记。
【注释】①定王台:为古代长沙名胜,传为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相传刘发来长沙后,思念其母,派人运米去长安,再将长安的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望母。②宅:贾谊故宅。③蒇:完成。④北海碑:即麓山寺碑,唐李邕作。⑤肇祀舂陵:肇,开始。舂陵,湖南宁远县西北,刘发之子刘买封于此,称舂陵侯;光武帝刘秀即为刘买后裔。⑥李碑:即李邕的麓山寺碑。⑦蓼园:定王刘发宫殿中的一处苑囿。⑧彝:常道,法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莫著于长沙定王 著:显著,昭著
B.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 逮:达到,实现
C.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 博:增加,丰富
D.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 饬:整治,整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B.①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C.①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而知彝伦秩叙之有由来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2.下列陈述和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湖湘一带的人由于崇尚为人的根本,久之而成风习,故即便是偏僻地方的愚鲁之人谈及忠孝,也会神情激越。
B.作者奉命来到湖南后,先修整了贾太傅祠,但定王台的重修不太顺利,后在一些地方绅士和官员的支助下才了却心愿。
C.长沙王刘发的母亲因出身微贱,故而得不到景帝的宠爱,她与程姬表面上虽然都有太后的称呼,但实际上并没有分封。
D.关于定王刘发修筑高台的目的,历来有多种说法,作者以《水经注》《楚宝》等典籍为据,认为应该是为了遥望唐姬。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事。
(2)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3)明伦尚孝,风俗之良。
14.本文第四段描述定王台重修后“风景殊胜”的情形,回应第二段“焕然一新”四字。首尾两段是怎样呼应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
四、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5分)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注,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无憀,即无聊。
15.张采田评第一首曰:“惊心动魄,真千古之名篇。”该诗先言暂且凭酒相送,莫要折柳相别,然而“人世死前唯有别”,就是“春风争拟惜长条”也要非折不可,通过前后态度的陡然转变,写尽了惜别之意。
纪昀评第二首曰:“情致自深,翻题殊妙。”请就“情致自深”做具体阐述。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
(1)既其出, , 。(《游褒禅山记》)
(2)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阿房宫赋》)
(3)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章)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眷恋红土地 淡 墨
红土地,一块先民赖以站起来的地方,万古不灭的太阳晒红了古蛮夷。
我久久伫立在这大地上,等待那高原的风摩挲她荒原的儿子。红土地,生命的胞衣。
传说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捋不到头了,人们只记得红河水上漂来一个创世纪的葫芦。那样斑斓,那样永恒,是亿万年前凝固了的地火,大自然一封无法寄走的情书,在文明和蛮荒的边缘裸露生命和情感的原初。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也扯不断的意象,肆虐的风暴使得人心不敢靠近那片美丽,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
那轮荒月便是坠在歌谣上的耳环。
那么久远,那么质朴,从生命的深层里流露了出来,一种刚烈和血性的表白。似乎听得见冷兵器的撞击声,从历史遥远的那一头传来,庄蹻①便成了这块土地上的英雄了。每天夜里,古老的红河水夜夜都从我的枕边流过。一年两年,涛声依旧。
是母亲将生命的赌注押给了红土地,从此,我别无选择,火把果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
这儿的山倒是很高了,这里的人家住在红尘之外。三个石头支起一口石片制成的“锅”,风的刀子割不断茅草屋上的炊烟。穿山越谷,走进大森林,一天两天,十里百里,碰不见一个人,在这红土地上,不能不让人感受这种百年孤独。
住惯了的山坡不嫌陡,父亲是那样如痴如醉地钟情于这片土地。每个黎明和黄昏,我都看见他那佝偻的身影在红土的大背景上来来去去,执著如这土地深沉的灵魂。那颗粮食过早地把他的腰累弯了。在那红土高原上,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身影,我会把干瘪的苦荞与鲜红的血液联想在一起,在这红土地上,生命会呈现出一种数学公式无法计算的反差。
世界因有了荞麦花而美丽。
每年三月,樱花杜鹃花是一定要开的,像我如期而至的阿荧。阿荧,黑瘦黑瘦的,很有点像《诗经》中那种采野菜的女子。看着那纤细的样子,我说:“妹,你不要再往前走了,山那边的西北风很硬。”她一咬嘴唇,那血珠子便很心疼地冒了出来。拽住那情感的藤蔓一蹭,她翻上山来了。一棵树,一根藤,长成了这红土地上分不开的风景。
阅读这红土地上的爱情,一如阅读这土地上耕作的庄稼,随意得很。这使我想起那个金马和碧鸡的故事,太阳追逐月亮的传说。在这寂静的山谷,在这世界的边缘,没有分贝和尘埃的困扰,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可以静静地审视爱情的伤口。
但这里离现代的文明和繁华毕竟太远了,“超导”、“传感”无法与岩石对话,昨天和今天依偎在山谷里不想分手,狼谷拒绝牧歌,边声滴落寂寞,向前再跨一步,似乎就走出了人生……
可不管瘴疠怎样出示生命的黄牌,山歌的音符落在这土地上便会开成血红的杜鹃。烂漫的山花年年都要在这里潇洒走一回。
红土地,大自然亮出来的一面鲜红的旗帜,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
(选自《散文百家》1995年2期,有删节)
注①:庄蹻(jué),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
17.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了对“红土地”深切的眷恋之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生命的胞衣”所具有的深刻内涵。(4分)
18.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说“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4分)
19.文章中说:“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感悟”到哪些内容?(4分)
20.文章感情深挚,思路清晰。以“红土地,生命的胞衣”起笔,接着转入对“红土地” 特点的叙写,文章中 (填写文中语段)这个句子又让文章转入对红土地内涵的深层思考。(5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22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①谈谈“红土地”的意象特点
②行云流水写眷恋——谈谈文章的语言特点
③请从宏观的角度,对本文予以精要的点评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最近网络和报纸展开了“80后是有希望的一代还是迷失一代”的讨论。从“80后是否是精神缺钙的一代”,到“谁该为80后行为负责”,再到“80后该如何面对现实环境”,关于80后的讨论不断深入。
在众多网友的留言中不约而同提到了韩寒、超女,认为他们就是80后的典型代表。也有网友认为韩寒、超女并不能代表整个80后。
在你心目中,具有怎样精神品质的人才是80后的主流呢?你能否具体描述一个80后的形象呢?
请就上面提出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A(怆chuàng 伧chen 创chuāng 沧cāng 跄qiàng; B都读gōng;C傧、滨bīn,槟bīng;摈、鬓bìn;D.颀、崎、歧、畦都读qí,跻jī)
2.C(苍凉,恍惚;A一沓;B辨识;D全对)
3.D(投鼠忌器:拿东西投掷老鼠,又怕砸碎老鼠附近的器具。比喻欲除弊害而有所顾忌,不敢放手。
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结局或结果。不赞一词:形容文章写得很好,不能增添一句话。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4.D(不合逻辑或关联错误。朝鲜的诉求与改善朝美关系并非因果关系,应把“因而”改为“进而”)
5.C(本题以定位选择填充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和特定语境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段的中心话题是“应如何评说历史”,基本观点是要借评说历史“产生积极的意义”,就应“聚焦历史的重点”。解题的关键在于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扣住“特别是”“故只能”这样表强调和因果关联的词语,从语流和语意的衔接上辨析思考)
6.D(“一记近1千磅力道的老式拳击”不能“击毙”对手,只能“击倒”对手)
7.D(A以偏概全,这样的人应是练过硬功的人,不是所有的人;B曲解原意,“中国功夫的速度”是用加速度计测出的;C张冠李戴,“发生位移的脑部撞上后脑勺,再猛然回弹撞上前脑”是老式拳击产生的后果,“骨骼反复受损”是形成硬功的条件,并且“定会”太绝对了;D原文中说力道为917磅时“对手很可能会出现脑震荡”,只有力道近1千磅时才会出现严重脑震荡)
8.C(可从“武术中所谓的强者,不见得是指最强壮的人”可看出;AB可从“死拳结合了力量、速度和致命的知识”这句得出;D可从“常常在对手出招前就能看破他的招式,一击之下,对手心跳立即停止”这句看出)
9.D(前后不存在因果联系,原文中没有提到人与动物的对抗;A可根据“在一阵出拳和计算之后,研究人员看到了最终的赢家,那就是传统的老式拳击”推出;B 可以从最后一段,尤其是对“百炼定成钢”这句俗话的认同可以推知;C从死拳“结合了力量、速度和致命的知识,常常在对手出招前就能看破他的招式,一击之下,对手心跳立即停止”可推知速度是制胜的手段之一,“高手过招时,手脚稍慢就会枉送性命”;因为“中国功夫,被认为是所有武术的鼻祖”,所以中国功夫的速度也可影响力道,另外也可根据“加速能把质量换转为力量”的生活常识也可推知)
10.C(博:求取,换取,换运)
11.D(A以:①介词,在;②介词,按,按照。B也:①语气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②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C则:①连词,那么,就;②转折连词,却,可是。D之:①②皆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12.C(本题考查信息筛选,错在无中生有或曲解文意,文中并无此信息。“并无封号”不是没有分封,而是没有封号)
13.①一下子扩展(或“凑足”)白银有二千余两,没过多久事情就完成了。[斥、奇、不日]
②由于母亲出身微贱没有受到宠爱,所以他就被分封到低湿贫困的地方为王。[以、微、王]
③明确(或“光大”)伦常崇尚孝道,这是风俗中优良的(民风)。
14.简答:文章结尾,作者认为孝思其亲,就会忠爱其君,湖南“明伦尚孝”“化行俗美”,这与第一段说湖南“尚风俗、崇根本”、重忠孝相呼应;而“登斯台也”又与“一宅一台”回应,首尾圆合。
15.第二首先铺写杨柳依依之景,暗寓(折柳)依依惜别之情,但“休折尽”一转,折一半留一半,既宛转地表达了对行人远行的惜别,又巧妙的表达了对行人回归的盼望,通过对回归盼望的急切来表达惜别之深。
16.(1)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檐牙高啄 勾心斗角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17.以“生命的胞衣”比喻生养我们的故土,意在强调我们与故土的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4分)(提示: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在文中,“红土地,生命的胞衣”是全文内容的总起和提示句,完成此题必须从全文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答出“比喻”给2分,答出后面一句给2分。)
18.“红土地”的孤独、贫穷与落后又让“我”内心充满失落和惆怅(2分,意思对即可),但“红土地”的刚烈、宽广与多情让“我”内心充满感激和温馨(2分,意思对即可)。(提示: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从文章结构看,此句是一个归结性句子,是对上文内容的归纳,再结合题目要求和文章语句内涵分析,此题必须从两方面来回答。)
19.感悟到“红土地”孤独、贫穷、落后的环境(2分,答出环境特点和性格特点的一项不计分,答出两项计1分,三项计2分。)和这块土地上人们所具有的执著、刚强、多情的性格(2分,答出环境特点和性格特点的一项不计分,答出两项计1分,三项计2分。)。(提示:此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在文中首先找到命题点的具体位置,然后通过对(7)-(13)段内容的归纳可以完成此题。概括必须准确而不遗漏。)
20.古老而美丽、质朴而血性(2分)。
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3分)
21.写作提示
①作者眼中的红土地是“生命的胞衣”,久远而质朴,是“从生命的深层里流露出来的一种刚烈而血性的表白”,这写出了红土地是一位骨子里涌动着刚烈血液的母亲,多情而刚强。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露了红土地的面貌,她是荒凉而又孤独的,连人也不能不“感受这种百年孤独”,然而她永无止境地宽广与奉献,纵然只有血的苦荞也让“父亲是那样如痴如醉地钟情于这片土地。每个黎明和黄昏,我都看见他那佝偻的身影在红土的大背景上来来去去,执著如这土地深沉的灵魂。” 荒凉孤独而又多情宽广,是红土地让人无限眷恋的意象特点。
文章从此展开评论,则属于符合题目要求。
②把情感融入具体的意象中来连词串句,是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一大特色。例如:“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也扯不断的意象”“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那轮荒月便是坠在歌谣上的耳环”“风的刀子割不断茅草屋上的炊烟”“一棵树,一根藤,长成了这红土地上分不开的风景”“山那边的西北风很硬”“山歌的音符落在这土地上便会开成血红的杜鹃”等等,这完全是作者内在感情外化的意象式表达。
如果学生能够从这一角度展开评论,则属于完全符合题意。但从此角度评论,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得难度,具体评论中,学生如果从“文章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的手法”等方面评论,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认为符合要求。
③本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的“神”表现在对“红土地”所具有的荒凉、贫穷、孤独而又刚烈、宽广、多情的性格特点的揭示和作者对红土地的眷恋情感上,为了体现这一特点和表现这一情感,作者选用了关于红河的典故、庄蹻的传说和父亲、小妹等大量的材料深情抒写,做到了选材广泛而主旨集中。
评论从此展开,则属于切题。
22.(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参考译文:
湖湘地方的人崇尚气节,民风敦厚。即使是穷乡僻壤的愚鲁之人,谈到某某忠义、某某孝顺,往往神情突变、感动奋发。大概是这里的人尊崇为人根本,浸染磨砺后,形成一种风气很久了。那千古以来不可磨灭的人,忠义方面没有比贾太傅更显著的,孝道方面没有比长沙定王更有名的,一幢贾谊宅,一座定王台,岿然独立在湖湘大地上。
我在同治九年(庚子年)奉命来到湖南。光绪二年,修整贾太傅祠的工作完成了,就商议重修定王台,但心愿没有实现。今年春上,地方绅士李兴谟君等人拿重修之事请求(政府)。官府里和绅士中都有心愿相同的人,一下子就凑足白银二千余两,没过多久事情就完成了,定王台面貌焕然一新。
查考《汉书》的记载,汉景帝二年时,分封他的儿子刘发做长沙王。因为刘发母亲出身微贱,没有受到宠爱,所以他就被分封到低湿贫困的地方为王。他的母亲与程姬都有太后的称呼,但唐姬并没有封号。相传定王刘发修筑高台,有的说是为了遥望程唐二位母亲,有的说是为了眺望生母唐姬。《长沙县志》提到过“双女墓”,但地方已经不能查考了。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等典籍里查考那留下来的记载看,遥望唐姬应是正确的。宋代朱熹、张栻两位夫子登临定王台时写有诗作,元朝许有壬最先提到定王的孝思。《楚宝》记载说定王派人运米到长安,再换运来长安的土修筑高台,以表示思亲之情,这种说法一定没错。《北海碑》记载说:“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帝刘秀中兴后,开始到湖南舂陵祭祀先祖,李邕的北海碑足以弥补祭祀大典的缺失,也表达出文人骚客尊敬崇尚的心意。有关蓼园的记载见于任昉的《述异记》,修建蓼园更是刘发孝思的证明。又据考证,宋代时候定王台曾做了长沙学宫,现在我们仍照原来的构建情形祭祀。
如今明窗大开,风景特别优美。再在空地上恢复蓼园的原貌,高台侧旁有一道细泉叫作古涧泉。泉流旁边是东涧草堂,向南是望云山馆。这里有泉池,有山馆,又交杂种植着花草竹木,足够当作流连停憩之所,可以在此表示崇敬仰慕之意。
整顿好秩序法纪,是把守一方土地的官员的职责;光大伦常崇尚孝道,这是风俗中优良的民风。不忍心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那一定会忠于爱戴他的君王。我在湖南从政的这段时间,一点点贡献都没有,看到这地方教化流行、风俗纯美,就明白这里的伦常秩序法度纲纪大有来由。登上这个高台,那一定会在百世之后再听闻到这种遗风而人心振奋。这些聊当作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