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卷生:
7 “甚”字可以由“其”字推出来。“其”是上下结构,“甚”也是上下结构。
“头”是由繁体字“頭”草书楷化而来的简化字,各种字典和资料都把它归为独体字。不过,把“头”字归为半包围结构何尝不可?“大”的右上半包围两点嘛。不过,《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中收有“头”字,应该是独体字。
这个“危”字真有意思! 问“危”是什么结构,会出现两种答案:上下结构,半包围。这两种答案都有道理。
说是上下结构,理由是“危”由两个偏旁:上边斜刀头,下边“厄”。说是半包围结构,就是“厃”上左半包剩余的那个偏旁,理由是“詹”字和“危”都有共同的偏旁“厃”。
“危”字的字源更有意思。“危”的初文是“厃”,金文“厃”上边的斜刀儿像一个弯腰的人形,下边“厂”像山崖形,合起来是人站在山崖上,表示“高”的意思。“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这里的“危”就是高的意思。也有一说是表示“危险”。后来篆文加了被包的部分,成为“危”。真可谓源远流长啊。所以说“危”是上下结构或者是半包围结构都有根据。
怎么办?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来讲,分析为半包围结构,好称说,学生也好记忆。
“鼎”应该是半包围结构。你看,“目”被下边的部分三面包围着,说是上下结构,不合适吧。
同样,“击”字也是半包围结构,“凵”半包为两横一竖。不过,《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中收有“击”字,应该是独体字。
再看“豆”字。
从字源说,此“豆”不是黄豆、绿豆、红小豆的“豆”。在先秦,我们现在说的豆类的豆,不叫“豆”而叫做“菽”。
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的“豆”是个象形字,像一个高脚的食器——豆。就是现代汉字的“豆”也像古代的食器“豆”。你看,下边的两点一横就像“豆”的高脚,“口”像装在高脚上盛食物的盘,上边一横是装在“豆”里的食物或“豆”的上沿。
如果按字源说,“豆”应该是独体字。但是,我们面对的是现代汉字,“豆”字还是分析为上中下结构更好一些,既有利于记住字形,又有利于安排好间架写好字。
知足常乐:
“勺”是什么结构?
三百卷生:
“勺”过去都划归独体字。
首先,“勺”是会意字,甲骨文是一个勺形,长柄,勺形中有一横,表示所盛之物。象形字和会意字大多是独体字。其次,合体字大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成的。“勺”是部件“勹”内有一笔画“丶”,笔画不是部件,所以是独体字。
不过,《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中没有收有“勺”字,应该和“勿、匀、句、勾、包”等字都是半包围结构。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