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三年级第一学期 >> 语文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 >> 正文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标识/识别  漂白/漂泊  奢靡/靡费  恰当/螳臂当车

B.滑稽/稽首  繁殖/骨殖  着实/着魔  悄悄/悄寂无声

C.角力/角逐  模仿/模具    强压/强求   估量/量体裁衣

D.够呛/呛水    徘徊/低徊    倾轧/轧账   翘楚/翘首盼望

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第二届海峡中学生演讲大赛7月份在福州举行,近千名观众饱享了这次“口才盛宴。”赛场上,两地学生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竞争激烈;赛场下,他们却谈笑自若,争相拍照留念。

B.中国高等教育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鱼龙混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C.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们纷纷送孩子去学奥数、练钢琴、下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用其极,但最终的效果未必尽如人意。

D.虽然是艳阳高照,但太阳似乎变得温柔了许多,没有了往日的毒辣,微风吹过,竟还有些凉爽之意,一想日子,原来是秋天到了,古人说七月流火,还真是这样。

⒊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大大激发了全体华人的爱国热情,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嚷我们记忆犹新。

C.近日,日本新首相麻生太郎走星光大道、逛平民超市、于计程车司机话家常……使尽浑身解数打造亲民形象,但民意调查结果却给其当头一棒;老百姓根本不买你的账,支持率下跌没商量。

D.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然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所致。

⒋从2004年开始,我国有些省份在高考前要求每个考生必须签订诚信协议。2005年全国研究生考试也开始签订诚信协议。某老师为更好地贯彻诚信考试的精神,要求学生平时就养成严于律己、自觉守纪的良好考风。在一次考试中,他发下试卷,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           ”。

然后就离开了,后来同学反映效果很好,比有老师还自觉些。如果你是老师,黑板上的那句话该如何去写才既不伤学生自尊,又会使他们自觉去做试卷?(要求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表达,每句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

⒌将下面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张。(不超过22个字)(5分)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起来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他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答:                                                                         。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9分)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赗遗而遣之。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

                                            (选自《陈书》,有删节)

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荟哀(为感到哀伤;同情)之,乃随文育至家

    B.素相善(赞许),启荟为前军军主

       C.及夕,各引(退却)去

       D.劢问其故(原因),文育以告

⒎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周文育作战勇猛和伟人有节义的一组是(   )(3分)

A.①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   ②创愈,辞请还葬

B.①累征俚獠,所在有功            ②厚加赗遗而遣之

C.①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②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

D.①文育身被九创                  ②足钱便可,谁望公侯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

收他为养子,后来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B.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博取功名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弘让

听后大为赞赏,于是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周荟和周文育

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D.王劢的职务被别人代替后,周文育要和王劢一同北下,但走到大庾岭时听了卜人的话而返回,受到高祖的欢迎。

⒐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

翻译:                                                                         。

②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翻译:                                                                         。

③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

翻译:                                                                         。

三、古诗鉴赏。(8分)

⒑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迟。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解】①蛩,蟋蟀。 ②坐驰,神驰。谓身形不动而心驰于外。

⑴诗歌的前四句重在写景绘色,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前四句内容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

⑵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⒒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以矣。             (庄子《逍遥游》)

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杜牧《阿房宫赋》)

③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

④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                  。(《诗经》)

⑤惟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⑥而或长烟一空,            ,             ,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周易》)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园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5年7期,有改动)

⒓概括小说以“永远的门”作为标题的寓意。(4分)

答:                                            

                                                                                  

                                                                                  。

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分)

答:                                         

                                                                                 

                                                                                  。

⒕郑若奎去世后,作者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的内涵是什么?(4分)

答:                                         

                                                                                 

                                                                                  。

⒖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6分)

答:                                         

                                                                                 

                                                                                  。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择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下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没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完全而宁静。于是,十个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澹。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空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⒗下列对作者举林和靖例子的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肯定中国知识分子远避官场和市嚣的大彻大悟。

B.赞扬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中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安贫乐道的机智。

C.批评那些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知识分子。

D.同情和肯定那些自卫和自慰,具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却在民族文化的高坡前把才华埋没掉的知识分子。

⒘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白堤和苏堤之所以最难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是因为他们的建造不是为了风雅和文化上的目的,而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

 B.林和靖的隐居孤山,使得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浪费,封建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C.与统领一代民族精神的意义相比,建造白堤与苏堤的意义就小得多了。

 D.用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掩盖志向泯灭,必然会使民族精神颓废,妨害文明的突进。

⒙第2 段中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利用文中的语句简要回答,不超过 40 个字)

答:                                         

                                                                                 

                                                                                  。

⒚针对文中所说的:“群众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的状况,你开出疗效的药方是什么?(6分)

答:                                            

                                                                                  

                                                                                  。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两兄弟

林语堂

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淮阳)充任教授,澹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和威廉·詹姆斯(Wlliam James)。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澹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不是他如何想,而是他如何感,不是理性的问题,而是感性的问题。我们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世界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无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孟子在自己本身觉察到有此力量,这种力量着辅以正义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孟子的一个弟子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回答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道与义,无是,馁也。行有不嫌于心,则馁矣。”

  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遭遇到道德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往往他宁愿保持他的英雄本色。所以他内心中的冲突总不会太大的。他那伟大的天才不断自由流露而一发不可抑制。正是:

  猿吟鹤唤本无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东坡与其弟弟子由及家人共度中秋。这次中秋值得记忆,他后来一直思念不置,也是随后六年中唯一的一次中秋。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决定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颖州(今阜阳),到颖州在欧阳修相伴之下,又一同过了半个多月。但是终须分手。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林语堂英文版《苏东坡传》,张振玉译)

⒗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这句话形象地突出了苏东坡好辩、喜欢不顾后果发议论的特点。

B.

“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中的“幻想状”惟妙惟肖地刻出苏东坡天真的一面。

C.“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一句中的“这”指亨利·詹姆斯的心理推理小说为世界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D.最后一节的线句运用否定句式,将词语叠用,同时“一个地方”和“三年以上的时光”对举,表达了对苏东坡命运的深切同情。 

⒘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繁荣一项(  )(3分)

A.文章采用“点——面”相映的手法,既概括地介绍了两兄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在具体的事件中再现了人物形象。

B.文章第一节巧妙地借情况介绍将两兄弟性格进行了对比,这样不仅突出了两人的不同性格,更为下文作了铺垫。

C.作者认为苏东坡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历史的背景下客观写出了苏东坡形象地丰富性。

D.苏东坡之所以“生如飞蓬”,主要缘于他“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的性格。 

⒙ 两兄弟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两兄弟分别像文中提到的哪一位西方作家?为什么?(6分)

答:                                            

                                                                                  

                                                                                  。

⒚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两兄弟各有什么样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苏东坡性格中“闲不住”的特性的?(6分)

答:                                         

                                                                                 

                                                                                  。

七、作文(70分)

⒛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一本让你朝思暮想的好书,一所令你魂牵梦萦的名校,一个让你热血沸腾的抱负……这些美丽的诱惑,常常让你无法抗拒,你心甘情愿地为之努力,把它化作不断进取的动力,而正值青春的你,有常常会为另一种诱惑而苦恼:价格不菲的名牌用品,让你怦然心动却又常为化父母血汗钱而内疚;越来越多的街头网吧,让你想进又担心不能自拔;渴望友情的温暖又害怕交友不慎毁了前程……

请以“经历诱惑”为题,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立意自定; 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写出真情实感。

 

 

 

 

江苏省淮安市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⒈B(A.zhì/shí piǎo/piāo mí dàng/dāng B.jī/qǐ zhí/shi zhuó/zháo qiāo/qiǎo

C.jué  mó/mú qiáng/qiǎng liáng/liàng D.qiàng/qiāng huái/huí yà/gá qiáo)

⒉D(A.自若:跟平常一样。指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出处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后汉书·孔融传》:“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B. 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出处 唐·张志和《和渔夫词》十三:“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C. 无所不用其极:极:穷尽。原意是无处不用尽心力。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出处】:《礼记·大学》:“《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D. 七月流火:火:星座名,即星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寒天将至。)

⒊C(A项语词序不当。应当把“不仅诚信……,而且……”,里面的内容颠倒一下。B项语义重复。“记忆犹新”中德“犹”就是“还”的意思。D句杂糅,去掉“所致”即可。)

⒋我给你信任,你给我真实。

⒌文学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

⒍B(“善”是“与……交好”的意思。)

⒎C(A第一句表明周文育幼壮志,B第二句说的是陈庆之 D第二句表明周文育喜欢钱财。)

⒏A(“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收他为养子”错,是向周文育的母亲请求。)

⒐①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

②当时贼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勇敢为军中第一。

③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

⒑⑴运用近景和远景相结合的手法,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把秋夜景色描写得非常真切,还运用静景和动景结合的手法,半江秋水,清寒秋气是静景的描写,而宿雁成群与四壁的蟋蟀声是动景的描写,相映成趣,进一步描写秋夜的沉寂。

⑵颈联抒发了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表达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⒒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参见课文

⒓“门”既指在墙上虚拟的门,也指人们心灵的隔阂之门;“永远”表现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不善于交流导致悲剧状态过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⒔开篇环境描写按时人们的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 “普通”按时聚居地、人群具有普遍性ian。这是小说主人公活动的特定环境,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

⒕对于女主人公而言,他失去了情感的依傍,对于小院的人们盼望他们二人产生爱情一下子落空了。

⒖纵观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开始人们热切盼望二人产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后来,人们为郑德突然去世和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并对二人行为表示敬意,最后,人们看到墙壁上的门,为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

甲、论述类文本

⒗C

⒘B(林和靖是个例子,他只是“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使得”以下的话就“群体”而言,非指林和靖个人。)

⒙(前者指)消除志向,远避现实,独善其身;(后者指)造成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澹,文明的突进也被取消。要分别注意“封闭”和“总体上”。)

⒚①从“把志向实现于社会,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不逃避现实”或者“入世”方面谈;②从健全文化人格方面谈。

乙、实用类文本

⒗C

⒘B

⒙①外貌、性格、文学才华。 ②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③相对而言,东坡没有把他的全部才气倾注到文学创作上,而更多地关注时事;子由虽然才华不敌东坡,但是他专注于一类文章而成大家。

⒚①子由沉稳实际,恬淡沉静,菜花不及东坡;东坡开朗天真,直言无隐,才华出众。②作者高度肯定了东坡“闲不住”性格,认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作文参照例文美国富兰克林的《哨子》

哨子

我七岁的时候,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我的衣袋里塞满了铜币。我立刻向一家卖儿童玩具的店铺跑去。半路上,我却被一个男孩吹哨子的声音吸引住了,于是我用所有的铜币换了他这个哨子。回到家里,我非常得意,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我的哥哥、姐姐和表姐们知道我这个交易后,便告诉我,我为这个哨子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他们还告诉我,用那些多付的钱,我不知道可以买到多少好东西。大伙儿都取笑我傻,竟使我懊恼得哭了。回想起来,那只哨子给我带来的悔恨远远超过了给我的快乐。   

不过,这件事情后来却对我很有用处,它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中。因此,当我打算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时,我便常常对自己说,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于是便节省了钱。

我长大了走进社会,观察人们的作为,感到我遇到的很多很多的人,他们都为了一个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当我看见一个人过分热衷于猎取恩宠荣禄,把自己的光阴牺牲在侍候权贵、谋求接见之中,为了得到这种机会,他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品德甚至于自己的朋友,我便对自己说,这个人为他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当我看见另一个人醉心于名望,无休止地投身于政界的纷扰之中,却忽视了自己的事,我说,他的确也为了他的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如果我听说有个守财奴为了积累财产,宁愿放弃各种舒适的生活、为别人做好事的一切乐趣、同乡们对他的尊重,以及慷慨无私的友谊的快乐,我说,可怜的人啊,为了你的哨子,你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当我遇到一个寻欢作乐的人,他不愿使自己在精神或命运方面得到一切可赞美的改善,而仅仅为了达到肉体上的享受,为了这种需求,损坏了自己的身体,我就说,误入歧途的人啊,你真是有福不享自找苦吃;为了你的哨子,你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啊。

当我看到一个人沉迷于外表,或者是漂亮的装束、讲究的住宅、上等的家具、精致的设备,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他的收入的水平,为了得到这一切,他借债,最后以被投进监狱而告终,我说,天啊!为了他的哨子,他付出了太高太高的代价。

当我看到一个漂亮温顺的姑娘相信对方的甜言蜜语而嫁给一个生性恶劣、人面兽心的丈夫,我说,多么遗憾呀,她为了一个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总之,我认为,他们所遭受的人类极大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出了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主题思想】

作者小时候付出比原价高四倍的钱买了一个哨子,后来当被家人取笑他傻时,竟懊恼得哭了。长大后,他从这段生活经历中吸取了一个教训,同时利用社会上一个个事例证明:许多人由于对事物的价值做出错误的估价,因而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遭受着人类极大的悲苦。【作者简介】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国民主主义者和科学家。 富兰克林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贡献,发明了避雷针,也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自小只受过极短的正规教育,全靠勤奋自学成才。他曾在伦敦印刷行业工作,协助创办一些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包括1731年建立费城公共图书馆,1743年组织北美哲学会,1751年协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此外,他也历任过机关秘书、邮政局长、殖民地邮政副总监等职。他也曾组织过自卫民兵。1783年,美国独立,他除了起著名的《独立宣言》,也参加了制宪会议的工作。他最终在费城去世。

【基础知识讲解】

本文用了不少的修辞手法,如“哪儿长不到几从花树、几只飞禽呢”一句用了反问的手法来说明一个人要想寻找一份清静是极其容易的,“梅妻鹤子”的生活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又“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深重的霉味,却是完全而宁静”一句和“他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下拆下,东奔西颠”一句,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的方法,以说明中国文人安贫乐道的内在心理和自身地位的轻微。“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一句作者却用借代的手法,用“一堆梅瓣、鹤羽”来指代个人封闭的文化心理必然给历史留下来的遗憾,实际上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态度。

“浚湖筑堤”一词的意思是挖深、疏通湖水道使之畅通,并筑长堤以防止水患。“梅凋鹤老”指梅花凋谢,鹤鸟会老,这里是说这些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对文化来说,决不是一件好事。

【阅读技巧说明】

无论“白堤和苏堤”还是“梅妻鹤子”,本文的重点就在文章的最后两段之中,只要反复阅读这最后两段,就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在其中所倾注的爱国情感的对中国文人“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澹”的深深忧虑。抓住这一点,也就掌握了解开本思想的钥匙。

【阅读能力提升】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生不仕。一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卒谥和靖先生。其诗风格澹远,内容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澹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咏梅诗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现存《林和靖诗集》4 卷,《补遗》1 卷,近 300 首,有《四部丛刊》本。

本文涉及到一些历史传说或历史故事,所以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如“梅妻鹤子”的故事是指林和靖在西湖孤山造屋,不趣荣誉,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树,养鹤,客人来了就放出鹤来迎接,人称他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林和靖是很有名的人,但本文在文章中无疑对他是持否定态度的,这可以从作者的思想观点中看出来。

而“白堤和苏堤”是指白居易和苏东坡两人在西湖建立的两条大堤,现已经成为了西湖有名的风景区。白居易和东苏波都是有名的学问家,他们一生也都十分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国家政治的兴衰,但在政治上他们又都是极不得意的,这是由他建立的两个大堤而出了点,引出作者对文人处世哲学的评判,实在是意味深长的。

文言参考翻译

周文育,字景德,是义兴阳羡县人。少年时父亲去世家庭贫苦,原先住在新安寿昌县,姓项,名猛奴。11岁,能在河水里来来回回游几里远,能跳高五六尺,与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座游戏,没有人能赶上他。义兴人周荟担任寿昌浦口戍主,见到周文育认为他很出众,便招来和他谈话。周文育说:“母亲年老家里贫穷,哥哥姐姐都已长大,一直被赋役困扰着。”周荟同情他,就随着周文育到他家里,向他母亲请求领养周文育为养子,母亲就同意了。等周荟官职期限任满,就带着周文育回到京城,拜见太子詹事周舍,请他为文育取名字,周舍就为他取了这个名字,字景德。周荟让哥哥的儿子周弘让教他书法、算术。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谓弘让曰:“谁能学此,要想取得富贵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周弘让人为他又雄心壮志,教他骑马射箭,文育非常高兴。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一向相处很好,起用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人,蛮人密谋活捉周荟要送给魏,事备发觉后,周荟与周文育率兵抵抗。当时贼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勇敢为军中第一。

周荟在战斗中战死,周文育骑马夺回周荟的尸体,贼不敢逼近。到晚上,各自引去。文育身遭九处创伤,创好后,辞请回家安葬父亲,庆之壮其节,厚加赗遗而遣之。安葬完毕,恰好碰上庐安兴做南江督护,起用周文育同行。多次征讨俚獠,所在有功,授予南海令。庐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被高祖打败,高祖赦免了他,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让周文育担任长流参军,深受重用。王劢被取代,周文育想和王劢一起北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听说他回来,非常高兴,派人迎接他,大加赏赐,分在军队中任职。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三上册期中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参考答案
    中学新校区高2009级第三次月考 参考答…
    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
    感悟性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成都七中2009—10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
    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参考…
    华师一附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
    北京二中2009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高考全真模拟试题 参考答案
    湖南省襄樊五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答案(漳州…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上学期第一学段高三语文科试卷
    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
    山西省大同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第三次…
    山师大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参考答案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唐山一中…
    2010年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浙江省…
    安徽省丹阳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十一月…
    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08-09学年高三上…
    上海南汇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
    江苏省盐城中学200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题(厦门六中…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高中2009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江苏省金陵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江苏省江宁高中08~09学年第一学期高…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浙江桐…
    201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镇海中…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1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浙江…
    第三中学高三上半期语文试卷
    201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题答案…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漳州八中…
    高一上期末病句专题讲解
    湖南省湘潭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
    湖北省仙桃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
    安徽省安庆、巢湖示范中学高三联考语…
    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考语文:压缩语段答题技巧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广东汕头金山中学2009上学期高三语文…
    襄樊五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江苏省盐城中学08-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答案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 参…
    山西省实验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
    高中第六册: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
    高中语文第二册期中考试题
    心理门诊:高考失眠的分析和建议
    江苏盐城中学期中考试
    2010年高三(上)半期考试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上海)
    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高考模拟
    泰安市高中语文高考模拟试题-高考模拟
    高中新课程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吉林省长春市137中2009-2010学年度高…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考试试题卷
    高三语文每日十题精品练习
    高三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德阳市高中2009届“一诊”考试 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中第五册: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中学第一学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第五册期中试题 答案
    黄冈市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高考…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三年上学期语文科期中考试卷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