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上半学期,在九周半要学完第五册中的六个单元的课文,这对一个语文老师的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幸的是本学期,学校领导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只给我安排了一个班的教学任务,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还从其他年级组抽调了资深的教师和我在一个备课组,使我在教学上得益非浅。 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统计如下: 所教的高三(1)班平均分是92.17分,优秀率14.15%,及格率97.9%,标准差7.6654。60—70分的同学1人,84—95分的同学9人,96—100分的同学32人,101—106分的同学7人。 这次期中考试的题目阅读量非常大,尤其是文言文的试题中,四篇《六国论》的选段放在一起,其中两篇是课内,两篇是课外。要正确地作出选择和判断,不读懂试题中句子的内涵和选段的意思,根本就无法答题。而要读懂试题中句子的内涵和选段的意思,没有一时三刻是难以完成的。有不少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推敲和琢磨,只能靠蒙,这样就难保答题的准确率。在现代文的阅读分析中,不少学生还不太善于从原文中钩出关键词句来答题,自己归纳的句子,往往又词不达义,或旁敲侧击。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把握,如议论方法、表达方式,近体诗往往还比较模糊。答案或张冠李戴,或令人啼笑皆非。古诗文的积累往往还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课文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往往只记住诗文的音节,而忽视了字的正确写法,结果别字、错字不少。 在课外的文言文语段的阅读分析中,在正确断句加标点的答题中,对“通也”单独成一词,部分人不理解,认为是“穷通也”。对“比”这个实词的理解也有不少人有偏差,只是顺着句子的意思,使上下文能通畅,而写出“一起”解释的人不在少数。在句子的翻译中,对“说”,“丘”等词的正确理解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大作文的写作中,对所给材料悟出的道理(即主旨),有些同学还不能击中要害。确立的主旨,往往含金量还不高。写作中字数不足,书写草疏的人还为数不少。总之,通过这次期中考试,反映出教与学中的问题急待解决,刻不容缓。首先,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一定要克服语文考试没啥复习的想法。语文考试的试题中,用课内的材料较少,而大量的都是课外的材料。有的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去背,去复习,结果毫无斩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看法:认为语文考试只要临场发挥得好就可以了,不必花好多时间准备。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很枯燥,又难懂,且还记不住。所以就不肯多下工夫。认真的同学为数还不少,但有些女同学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水平上。 在教的方面,作为高三教师队伍中资力不很深的一名教师,我要认真备课,首先要讲正确,讲清楚。要虚心向资深老教师请教。同时,要认真钻研教法,因为高三的课文容量大,时间紧,怎样在非常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学有所得,是非得好好下工夫不可的。如果一味地依赖教参,照本宣科,那马上就会遭到学生的不信任。讲课的时候一定要精要,不罗嗦,突出重点。要善于把语文知识点系统化,经常复习。要加强文言文的教学,不搞题海战术,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段子给学生学习。善于从语法知识的角度帮助学生们整理文言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积累一定数量的句式,使学生们能作到举一反三。 作文教学中,还要经常指导学生提高审题能力,积累好词佳句。提高书写质量,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要继续殚精竭虑,使学生和家长满意,为明年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