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三年级第一学期 >> 语文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 >> 正文

 

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08-0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如东县岔河中学

08-0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  必考部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训诂 / 待价而沽    狷介 / 细大不捐    茎叶 / 泾渭分明

B.鳜鱼 / 一蹶不振    蔓 / 轻歌曼舞    玄色 / 泫然泪下

C.转折 / 天旋地转    载体 / 载歌载舞    数九 / 数见不鲜

D.煞尾 / 煞有介事    丧钟 / 丧魂失魄    禁忌 / 弱不禁风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资料的新发现,人们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过去我们常常讲盖棺论定,现在看来不能作为普遍的认识。

B.做人要正派,你这样到处刺探他人隐私是不道德的,古人不是也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C.朋友的一次次欺骗和伤害,让他成了一个轻诺寡信的人,他变得消沉、保守、自闭,不再信任任何人,哪怕自己的亲兄弟。

D.作为一名残疾人,小刚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自力更生,积极拼搏,终于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到这里之前,一定要好好地了解和读懂清史,否则不好好了解和读懂清史,你只能看到那些不说话的建筑,却无法真正地理解冰冷下火热的历史。

B.9月21日12时35分,执行“神七”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将在这里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心理调整,为太空飞行做最后的准备。

C.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D.根据中方要求,世卫组织总部正在开展三聚氰胺的毒性研究,目前已进入动物测试,但在最终研究报告出炉之前尚无法对三聚氰胺的毒性进行明确定义。

4.请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字。(5分)

《语文的诗意》让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主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5.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你的积累中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4分)
    钩:一“钩”月亮。静穆的夜空中,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一样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像。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它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答:①                                                                 

②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也。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暠至,乃复举种①向化。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暠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后司隶校尉举暠贤良方正,不应。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羌虏先时有生②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注】①举种:举众,全体。②生:生口(俘虏)。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交通:交际、往来

B.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C.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7.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暠“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3分)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暠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种暠一生轻虚名轻财物,一向不爱结交追名逐利的人,但喜欢“立功立事”。

B.种暠为人为官谨慎小心,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C.种暠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暠,种暠被免官。

D.种暠担任地方官深得民心,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暠而感念朝廷,臣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9.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3分)

                                                                          

②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3分)

                                                                           

③羌虏先时有生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3分)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⑴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4分)

                                                                         

                                                                         

⑵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⑴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⑵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⑶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 庄子《逍遥游》)

⑷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劝学》)

⑸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⑹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⑺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⑻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停 靠 点

李汉荣

⑴在这个加速旋转的世界上,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可靠的、恒定的东西,来安妥自己的心。

⑵商业不停地制造和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在诱惑小女生和小男生们慷慨地向时尚投去大量的眼球、激情和金钱之后,时尚制造者们很快又设计出另一些时尚,诱导新一轮消费狂潮。

⑶时尚的海滩上,堆积着多少狂热的眼球和激情的泡沫。

⑷浪潮漫过来又漫过去,被洗刷的海滩空空荡荡,而在高处,资本正端坐在豪华别墅的沙发上,清点潮水送来的巨额利润。

⑸这个商业的星球不会有什么奇迹和神话。所谓奇迹,不过是一个穷人或一个不太穷的人一夜暴富的故事。所谓神话,不过是在财富的赌场上如何成功地进行巧取豪夺。

⑹房地产商说又为我们开发了一个天堂,等到你贷款购买了一处天堂的套间,住进去,才发现你每天的日出已被推迟了一小时,因为,太阳,被前面更高的楼房、更高的天堂挡住了。

⑺又据说盛产羊毛的草原是一个天堂,你长途跋涉去那天堂看了一眼,你看见了那些瘦骨嶙峋的羊,那些在沙漠的边缘嚼着根瑟瑟发抖的羊,为人类制造温暖的它们,是如此的寒冷和无助。它们光秃秃的身体,我们暖融融的冬天……

⑻似乎已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让我们动荡的内心获得安妥。

⑼走在路上,看见一棵古老的树慈祥而大气地站立着,浓阴匝地,巨冠蔽日,我好像看见了从千年之外走过来的祖先,一位忠厚的有着无限阅历和深情的祖父,于是我停下来,坐在树下,安静地靠在树身上,像靠在祖父的身上,倾听他深长绵软的呼吸,我那漂泊无依的心,我那悬空的心,终于踏实地停靠在一个厚实的胸膛,那胸膛并不只是我自己小小的胸膛,而是一个更宽广更深厚的胸膛——天空、土地、历史、记忆,由一棵古树汇合成一个完整辽阔的胸膛,我迷乱无定的心,在这个巨大胸膛里均匀地跳动。

⑽过了几天,或者过了几月,我又去拜访那棵古树,已再也找不见它的身影,据说它遭雷击而死,又据说被害虫蛀死,又据说被开发商伐掉——总之,它已经消失了,它见证过的千年岁月也随之消失。

⑾在它的废墟上,将崛起一座商业的天堂,一座高尚住宅楼正拔地而起

⑿古树死了。祖父死了。祖先死了。

⒀那条清澈温柔的小溪,明天就有可能被烈日蒸发。

⒁那只擦过我肩膀飞过去的可爱燕子,后天黄昏还有可能被我发现,但我看见的只是它躺在污水滩上的遗体。

⒂远山的那峰积雪,它一次次将我无处投靠无处逗留的目光遥遥地接住。我惶惑躁乱的心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秘密地点,那安静的白色似乎降低了这个发着高烧的世界的温度,心,在适度的寒冷里变得安静而宽阔,不急于奔赴什么,就停在它自身的空白里,这一刻,心,虽然无所事事,却回到了那本然、透明的状态,古人说的“本心”,大约就是这个时刻的那颗心吧。

⒃但是,过不了一两年,甚至过不了半年,就在今年夏天,那峰积雪,那峰积攒了千年,明亮了千年,被无数的眼睛眺望了千年的积雪,将永远的融化、消失,那座山将显露出石头的狰狞而荒凉的面目。

⒄目光失去了这秘密停靠的地点,它变得更加游移而惶惑,有时,就找一本古书,在那些清澈、亘古、凛冽的句子里,让眼睛和心,获得片刻镇静和抚慰。

⒅在越来越热的世界上,我的心越来越躁,越来越慌,也越来越荒。

⒆生存的地址不断变成遗址,记忆的圣地不断变成废墟。

⒇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真不知道那么多的人,无数的人,在这不断毁损、灭绝的世界上,在这不断废弃、破碎的生存里,是怎样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停靠点?

(21)那么我呢?我的停靠点又是什么?

12.从全文看,题目中“停靠点”指的是什么?(4分)

                                                                            

                                                                            

13.统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可靠的、恒定的东西,来安妥自己的心”?请分条作答。(4分)

                                                                            

                                                                            

14.作者在第⑨自然段中着力描写自己停靠在那棵古树上的感受,有什么作用?(6分)

                                                                         

                                                                            

15.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有人说这样写使文章的基调太过灰暗,是不可取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作文(70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理解”的意思不仅仅是“了解”,还包括“了解”之后的认同或宽容等。
  我们应该理解别人,理解别人可以拓宽眼界,开阔心胸。
  我们需要别人的理解,也经常要面对不被理解。
  “理解”不只是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还是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
  其实,古今中外,天、地、人、事、物,无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对于“理解”,你有怎样的经历或看法?请以“理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第二部分  选考部分

    请从以下甲、乙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文汇报》2007,l1,l8)

17.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18.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19.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6分)

                                                                               

                                                                               

20.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两兄弟

                                                 林语堂

    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莱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婉劝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予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是他不是。我们论到苏东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说的“气”这个字。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与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东坡与子由及家人共度一个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颖州。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林语堂英文版《苏东坡传》,张振玉译)

21.选出下列对义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这句话形象地突出了苏东坡好辩、喜欢不顾后果发议论的特点。

B.“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中的“幻想状”惟妙惟肖地刻出苏东坡天真的一面。

    C.“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一句中的“这”指亨利·詹姆斯的心理推理小说为世界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D.最后一节的划线句运用否定句式,将词语叠用,同时“一个地方”和“三年以上的时光”对举,表达了对苏东坡命运的深切同情。

22.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A.文章第一节巧妙地借情况介绍将两兄弟性格进行了对比,这样不仅突出了两人的不同性格,更为下文作了铺垫。

    B.文章采用“点—面”相映的手法,既概括地介绍了两兄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往具体的事件中再现了人物形象。

    C.作者认为苏东坡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历史的背景下客观写出了苏东坡形象的丰富性。

    D.苏东坡之所以“生如飞蓬”,主要缘于他“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的性格。

23.两兄弟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两兄弟分别像文中提到的哪一位西方作家?为什么?(6分)

                                                                               

                                                                               

                                                                               

2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两兄弟各有什么样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苏东坡性格中“闲不住”的特性的?(6分)

高三语文文科班附加题

说  明:考试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答案直接做在本试卷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节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6分)(共6处)

白 石 有 格 而 无 情 剑 南 有 气 而 乏 韵 其 堪 与 北 宋 人 颉 颃 者 唯 一 幼安 耳 近 人 祖 南 宋 而 祧 北 宋 以 南 宋 之 词 可 学 北 宋 不 可 学 也

2、文中的“白石”和“幼安”各指谁?(2分)

                                                                             

3、王国维为什么说北宋词不可学?(2分)

                                                                            

二、名著名篇阅读(15分)

4、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家》中,觉慧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风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B.《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西蜀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西蜀诸葛亮

C.《欧也妮•葛朗台》中,到密室中拿一把金路易送给欧也妮的情节表现了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另一个侧面:狡诈。

D.《老人与海》中,老人尽管最终是失败了,但他毫不退缩,敢于斗争,充分享受到胜利者的欢乐,体现出人的尊严

E.《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诗集,诗歌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瑰丽的浪漫色彩,《炉中煤》《天上的街市》等均是其中的名篇。

5、“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的“停机德”说的是《红楼梦》中哪个女子?其命运如何?请简要分析。(5分)

                                                                        

                                                                        

                                                                        

                                                                             

6、请说说《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指的是什么情节?(5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8题。

近年来,有的地方发展没有同人们的生活改善联系在一起。表现在有的地方经济每年都在快速发展,但人民生活提高却不明显,有的地方由于物价增长等因素,人民生活可能还会不升反降。发展没有向生活倾斜。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每年以8%-9%的速度提高,但许多人的收入没有明显变化,并没有相应同比例增长。所以,尽管社会发展了,人们的幸福感却下降了。

这种情况也表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快,有的地方发展慢;有的人收入提高明显,有的人收入变化不大,从而导致,虽然发展的平均数提高明显,但绝对多数人提高不明显,因此造成幸福指数下降。打个比方,经济收入,你可以用个别地区、少数人的高收入,平均到多数人的身上,看上去平均收入提高不少;但幸福感却不能“平均”,个别地区、少数人幸福指数的提高,不能“平均”到多数人身上,所以才会出现“经济发展了,幸福下降了”的现象。

另外,近年来社会虽有发展,但不少人的生活负担也不断加重,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远不及负担增长的速度,因此也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下降。如教育、医疗、住房等,近些年费用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发展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增长,从而降低了幸福指数。这些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最直接,民众又怎能会感到更幸福呢?

经济发展同幸福指数不同步,值得社会警惕。文明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应该就是增加人们生活的幸福。如果有发展没提高,多数人享受不到发展实惠,这说明社会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发展出现了偏差。这种情况应该纠正。

7.试概括说明当前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的原因。(7分。不超过70个字)

(1)                                                                     

 (2)                                                                       

 (3)                                                                      

8.试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地增加人民的幸福感。(8分)

(1)                                                                     

 (2)                                                                       

 (3)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3分)D(D项shā / shà ,  sāng / sàng  , jìn / jīn 。 A项gǔ / gū ,juàn /juān ,jīng / jīng B项guì / jué ,màn / màn ,xuán /xuàn ,C项zhuǎn / zhuàn ,zài /zài , shǔ / shuò。 )

2.(3分)A(“盖棺论定”: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轻诺寡信”: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

3.(3分)B(A项成分赘余,去掉“不好好了解和读懂清史”;C项’“降低”和“环节”搭配不当;D成分残缺,在“动物测试”后加上“阶段”)

4.(5分)参考答案:语文教育(1分)的“人技”“人格”“人生”三重境界(2分)教给学生真、善、美(2分)。

5. (6分)①“挂”:一挂飞瀑(1分)。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2分)。

②“叶”:一叶扁舟(1分)。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飘荡在茫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2分)

6.(3分)选B(慷慨: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7.(3分)选B(①③⑥项不能表现种暠“好立功立事”, ①表现种暠不追名逐利,③表现种暠老成持重、为人谨慎,⑥写边境部族晏然无事)

8.(3分)选C(种暠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9.翻译(6分)

①(3分)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朝廷恩义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落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

②(3分)译文: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心意),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

(得分点:“沮伤”,译为“阻碍”或“挫伤”都可得1分;译出“纠发”得1分;译出“饰匿”得1分。)

③(3分)译文:羌人中原来有生口(俘虏)被扣押在郡县作人质的,全部遣散让他们回去。

(得分点:译出“见”得1分;译出“质”得1分;译出“悉”得1分)

参考译文: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县人,是仲山甫的后代。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暠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凡是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暠都不与他们往来。

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暠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暠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有何凭据知道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穷辞屈,不敢对答,另派人赶快上奏。诏书回复,太子才得以离去。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暠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种暠素来慷慨激昂,喜欢建功立业。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朝

廷恩义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落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那白狼、槃木、唐菆、邛、僰等几个国家,自从前任刺史朱辅死后就与汉朝断绝了来往;种暠到任后,(这些国家)才又举众向汉朝归化。其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梁冀,种暠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暠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暠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传诏逮捕种暠、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暠、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暠、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梁太后阅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了种暠、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暠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暠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种暠又留任一年之后,迁任汉阳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种暠才与他们作揖告别,这样步行千里不能乘车。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暠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暠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司隶校尉举荐种暠为贤良方正,种暠没有就任。又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暠担任度辽将军。种暠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羌人中原来有生口(俘虏)被扣押在郡县作人质的,全部遣散让他们归回。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恩信、赏赐分明,因此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种暠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了望哨楼,边境上晏然无事。

种暠入京担任大司农。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听说种暠死了,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匈奴单于每每入朝致贺时,望见种暠坟墓,就哭泣祭祀。

10.(4分)①不能换成“见”。(1分)因为“惊”字与首旬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②(4分)答案一: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2分),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

答案二:主要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2分),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

【简述】 赵鼎是宋代中兴名臣,此词作于健康(南京)上元(元宵)节时,表达了沉重的爱国感情.
【浅释】 金兵南侵,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为小桃到了上元节即着花。从开封到南京虽然不远,但总觉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里特别凄凉,不禁回忆起在汴梁时的繁华景象。花枝在皎洁的月光下是何等地婀娜多姿,宫殿晶莹剔透,云彩多么绚丽。往事晃如一场“华胥梦”。东风一吹像惊醒了似的,不禁潸然泪下。
11.(8分)

⑴黄发垂髫                    ⑵濯清涟而不妖

⑶辩乎荣辱之境                ⑷无以至千里

⑸奈何取之尽锱铢              ⑹沧海月明珠有泪

⑺岂因祸福避趋之              ⑻任重而道远

12.(4分)指的是能够寄托人类精神并能提升精神境界的事物,(2分)可以是给人类带来崇高精神慰藉的和谐自然,(1分)可以是给人类高尚灵魂提供依托的社会文明。(1分)

13.(4分)(1)商业化大潮带来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使人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从而导致精神迷失;(2分)

 

             (2)经济的高速发展破坏了和谐的自然和崇高的人类文明。(2分)

14.(6分)(1)从正面表明了停靠点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找到心灵停靠点的渴望;(3分)

(2)和古树、雪峰等理想停靠点的消失带来的困惑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3分)

15.(6分)示例一:同意。作者一味地列举社会负面现象,让人看不到社会发展中的亮点,(3分)容易导致人们对社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难以激发出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3分)

示例二:不同意。作者之所以列举了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就是为了充分暴露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警示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3分)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3分)(言之成理即可)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7.D(“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无中生有)

18.B(B项阐述无限夸大)

19.(1)西方的“节”含有神圣的意味,不如中国传统节日形象生动;(2)西方的“节”多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3)中西方节日都有和谐人的身心的特点。(每点2分)

20.(1)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2)和谐人事,对人情的呼唤;(3)和谐身心,对生命的关怀。(每点2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21.C(“心理推理小说”无中生有。原材料只说“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应指代威廉把写小说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亨利在小说天地中注人人性的思想和观察。)

22.A(开头一节没有涉及苏东坡的性格)

23.(1)外貌、性格、文学才华。(2)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3)相对而言,东坡没行把他的全部才气倾注到文学创作上,而更多地关注时事;子由虽然才华不敌东坡,但是他专注于一类文章而成大家。(每点2分)

24.(1)子由沉稳实际,恬淡沉静,才华不及东坡;东坡开朗天真,直言无隐,才华出众(4分)

   (2)作者高度肯定了苏东坡“闲不住"性格,认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2分)

 

附加卷答案

一、

1、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2、姜夔辛弃疾

3、因为北宋词的情韵、格调、境界,并非普通人轻易模仿可得。

二、

4、B:“刘备”应为“周瑜”E:《天上的街市》错)

5、薛宝钗。“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的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6、王子利用戏中戏——让向他献技的伶人演一本跟父王被害情节相仿的戏《捕鼠机》(3分)使亲临剧场的凶手露出马脚(2分)。

三、

7、答:①地方发展没有同人们的生活改善联系

②社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人收入提高不明显

③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远不及负担增长的速度。

8、答:

①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有机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感受到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②增加教育、医疗等投资,控制房价,减轻人民的生活负担。

③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连年增加生活水平较低人口的收入。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三上册期中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08-0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参考答案
    中学新校区高2009级第三次月考 参考答…
    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
    感悟性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成都七中2009—10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
    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参考…
    华师一附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
    北京二中2009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高考全真模拟试题 参考答案
    湖南省襄樊五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唐山一中…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上学期第一学段高三语文科试卷
    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
    山西省大同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
    高三语文每日十题精品练习
    山师大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参考答案
    2010年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浙江省…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浙江桐…
    安徽省丹阳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十一月…
    上海南汇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
    江苏省盐城中学200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题(厦门六中…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漳州八中…
    高中2009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第三次…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江苏省江宁高中08~09学年第一学期高…
    201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镇海中…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1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浙江…
    201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题答案…
    第三中学高三上半期语文试卷
    江苏省金陵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
    2010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答案(漳州…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答案
    湖北省仙桃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
    安徽省安庆、巢湖示范中学高三联考语…
    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考语文:压缩语段答题技巧
    心理门诊:高考失眠的分析和建议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襄樊五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高一上期末病句专题讲解
    江苏省盐城中学08-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 参…
    山西省实验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
    高中第六册: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
    高中语文第二册期中考试题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考试试题卷
    广东汕头金山中学2009上学期高三语文…
    江苏盐城中学期中考试
    2010年高三(上)半期考试
    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上海)
    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高考模拟
    泰安市高中语文高考模拟试题-高考模拟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湖南省湘潭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
    高中新课程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吉林省长春市137中2009-2010学年度高…
    高三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德阳市高中2009届“一诊”考试 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中第五册: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中学第一学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第五册期中试题 答案
    黄冈市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高考…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三年上学期语文科期中考试卷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