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临场决断和教学艺术。
对于上面三点,我谈谈我这堂课做的不足的地方。
1、借班上课,估计不足。因为我原来任教的是普高,虽然我已经按比我们学校重点班高一层次来备课,但最终发现,我的估计还是低了,没想到余高的学生素质这么高,并准备得那么充分。所以,导致我在上课的时候,错失了一些把文章往深处发掘的良机,也就是在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上做的不够。
2、初次尝试,不够成熟。这种类型的课,由于高中学校还没有开始施行,我也是第一次上这种类型的课,上之前我心里没底,有点患得患失。同时,我作为一个新教师,个人专业修养还有待加强。所以,课堂中一些细节还不是很完善。
3、理论修养,有待加强。上这种类型的课,讲求“生成、探究”,我主张并实行的是“滚动生成”或者说“动态生成”,学生老师共同生成,且课堂是以合作探究为主,也没有过多的强调探究的形式;但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到底到哪一步?在哪些方面?这是我疑惑的地方,也是使我在这堂课中犹豫而错失提升课堂档次的良机的地方。
最后,上这堂课是今年4月份,当时我就做了个简单的整理。而详细整理是现在,由于时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些遗漏。但里面学生的话,都是他们的原话,我没有进行任何加工。
偏僻的小山村。香雪和她的伙伴们又说又笑地在新修的铁路轨道中间行走,相约傍晚去看火车。第一次进站的火车对她们来说可是件大事。香雪穿上新红格布鞋,凤娇用珍藏的香皂洗了脸,朵儿穿上花衬衫,变漂亮了的姑娘们一路上嬉闹着,兴奋得竟错过了火车进站的时间。从此,姑娘们每天按时来车站等火车。列车带来的现代文明气息带给姑娘们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同好奇、恐惧到大胆地靠近列车。日久天长,她们和年轻的列车员攀谈,并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久,她们又用自产的山货和旅客进行诚实的交易。每当此时,姑娘们的心里都充满了欢乐和五彩缤纷的遐想。文静的香雪羡慕新式书包和带吸铁石的塑料铅笔盒,打听北京收不收山村的学生;朵儿用新换来的装饰品,不断地“武装”自己;情窦初开的凤娇在和开车员“北京话”的接触中,纺织着自己美丽的梦幻。一次香雪突然发现车厢里有一只朝思暮想的磁铁铅笔盒,她不顾一切上车,用一篮鸡蛋换回了它,却没来得及下车。姑娘们惊慌地追着,无可奈何地看着列车逞着香雪远去。香雪拒绝了“北京话”和旅客的帮助,毅然中途下车步行回家。黑黑的夜晚,香雪有些害怕,但离家乡越来越近使她增添了勇气,她终于听到姐妹们深情的呼唤:“哦,香雪!”
1989年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儿童片创作生产的丰收年,当年共拍摄13部少年儿童故事片,出现了一批优秀之作,而其中的代表作品正是王好为导演的这部《哦,香雪》,即使在今天看来,该片也是中国儿童片创作中难得一见的优秀之作。作品改编自当代著名女性作家铁凝的同名小说,该小说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导演王好为用诗意般的影像语言完美传达出小说原作那清新隽永的笔调,具有浓郁的田园乡土气息。影片以香雪生活的山村台儿沟为主要地点,以少女香雪和她周围的朋友朵儿、凤娇为主要人物,以火车在台儿沟山村停留的一分钟为主要叙事结构点,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她们淳朴的心灵和对山外现代文明的向往。影片的摄影、录音、配乐都极为优美。王好为是第四代导演,而该片的编剧之一(谢晓晶)和录音师(陶经)都是当时已经占据国内影坛的第五代电影人,两代电影人不同的影像意识和艺术追求在本片中也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融合。《哦,香雪》不但在1990年度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拿下最佳摄影奖(李晨声),更作为儿童片荣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水晶熊大奖。
《哦,香雪》既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一首异常优美的田园诗,片中那些纯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欢笑、追逐在广袤沉郁的冀中山野平原,充满了宁静和谐的诗意。同样是表现新时代的现代文明气息对小山村产生影响的故事题材,导演另辟蹊径,没有进行直接介入式的表现,而是通过象征现代文明符号的进京火车每次在这个山村小站停留一分钟为叙事情节点,让香雪、朵儿、凤娇等姑娘们每天按时去车站等火车、看火车,真挚细腻的展现她们之间以及她们和同样象征山外世界的火车旅客之间关系的点滴来展开故事序列,从而传递出这样一个强烈的生活气息,新的时代步伐已经有力的向这个小山村走来。
火车符号(现代文明)带给了山村姑娘们一个全新的世界,带给她们五彩缤纷的遐想:香雪内秀淳朴,勤快好学,做为小山村唯一考到镇上上初中的学生,她羡慕带吸铁石的塑料铅笔盒,喜欢画家送她的画像,渴望将来能去北京上学,她是真正向往而且可以实际触摸到“知识-文明”的人;朵儿具有爱美幽默的天性,她用山货换来城市里的各种装饰品,并且用银铃般的笑声学说列车员的“北京话”;情窦初开的凤娇在和列车员的一次次一分钟的接触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丽爱情梦幻。现代文明在影片中只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但带给观众的是它已经潜移默化的走进小山村的人生角落。几位农村少女之间细腻真诚的友情和天真无邪的性格在镜头的刻画里与周围自然景物的诗意融为一体,特别是下河戏水和摘柿子等剧情段落令人动容。
王好为导演没有刻意回避少女的青春期情感微妙变化的现实,予以健康正面的表现,这在当年的少年儿童电影创作中是一重大突破。而且当片中现代文明强烈吸引这些农村少女时,她们并没有遗失自己诚实淳朴的优秀品质:香雪尽管羡慕镇上有钱同学的漂亮书包和塑料铅笔盒,但她仍然埋头于学习;尽管父母给她烙了鸡蛋饼,她还是将它留给了父母;特别是当影片最后香雪用一篮鸡蛋去换旅客手中的塑料铅笔盒,火车开动后她没来得及下车时,香雪拒绝了旅客要将铅笔盒送她和列车员带她去北京的帮助,毅然在夜晚中途下车步行回家。她决定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一切。结尾,在导演的精心设计安排下,漆黑的隧道、摇曳的火光、香雪奔跑的脚步、姐妹们深情的呼唤和画外动听的配乐将全片的情感意境推至高潮。在对香雪父母的影像塑造中,王好为刻意不使用过多的对白,在人物话语上极为节制,更多展现他们沉默的劳动场景和对香雪“无声无息”的爱,突出了角色形象生活化的质朴和勤劳,也与外面世界的喧嚣形成了对比,这些镜头段落丝毫不亚于日本著名导演新藤兼人在《裸岛》一片中所营造的“静默”劳动之美。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