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掌握“布置”“叮嘱”等重要词语,学习一些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给自然段分层次,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给自然段分层次,概括段意,有感情朗读课文为重点;理解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比喻的手法,了解其好处为难点。 教学思路: 以扶为主,扶放结合,总结教法,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讲读中,总结教法:“抓住重点,问题引路,读读议议”;在自学中,指导学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用具: 录音机,录音磁带,放大挂图,生字卡片,词句卡片,幻灯(片),小黑板,一幅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读书会,导入课题。 1.讲故事。教师把课文内容改编成口头故事,讲给学生听,注意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体现故事的趣味性。 2.导入课题,板书后揭题。提问:①大别山在什么地方?②千里指从哪里到哪里?③跃进是什么意思?抽两三名学生回答,师生帮助。 3.辨析,讲解,结合地图,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二、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读准生字字音和二类字字音。 2.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要求学生轻声读生字,并做书空练习。 2.轻声读词语,理解意义。 3.对重要词语,除理解意义外,还要会运用,做口头造句练习。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抽学生读拼音,说结构,组词。注意正音的字:“取”“据”韵母是ü而不是u;“嘱”“渡”韵母是u而不是ou。注意:“跃”“置”“析”是整体认读音节。辨形,容易错笔画的:遵,渡,嘱,揭,陪等。 2.出示形近字,辨析,组词。抽两三名学生完成。3.出示词卡,抽学生读,口头说说意思并造句。 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读课文,幻灯出示问题。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遇到了怎样的紧急情况?②刘邓首长来到先头部队做了什么指示?③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④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 2.抽两三名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帮助,补充完整。3.出示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图,结合地图讲一些当时革命的形势。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一个词语。 2.《思考·练习》4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1、2自然段。 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第1段。 2.提问:第1段仅一句话,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回答,补充,明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4.学生自读第2段。提问:①在千里挺进大别山中,突出写了什么?②先头部队到达了哪里?(汝河北岸。)自学,回答这些问题。 5.提问,抽两三名学生回答:刘邓大军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 二、学习课文3至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1)幻灯出示问题:①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遇到什么样紧急情况?②当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情况十分紧急?③在危机关头谁出现了? (2)讨论,分析,抽学生回答问题。 (3)激发兴趣,探究下文:怎样才能摆脱危险的处境?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怎样指示?能否带领部队杀出一条血路?学习后面课文,就知道了。 2.学习课文5至7自然段。 (1)学生轻声读5至7自然段。 (2)提问,解答:①刘邓两位首长首先做了什么?(打开军用地图,分析形势。)②然后作了怎样的指示?(采用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道。)③刘伯承司令员说了哪些话?④对部队下达了怎样的任务? (3)讨论,回答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4)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 ①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抽两三名学生回答,鼓励说,教师正确引导。) ②讲解明确:在狭窄的路上,敌我双方相遇,勇敢不怕牺牲的就会胜利。这是字面意思,还可引伸出许多含义。 ③联系课文内容抽学生说一说。 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细读第8自然段课文。 (2)提问:①部队是怎样渡过河的?②结果怎样?③作用如何?(抽几名学生回答,师生补充。抽学生说一说课文从哪里到哪里说第一个问题,读一读;从哪里到哪里说第二个问题,读一读) (3)依据所提问题、自学课文,思考:这段可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意思是什么? (4)组织讨论。抽学生说一说,课文可分几层?你为什么这样分层?有什么根据?并说说每层的意思。 (5)总结学法:回顾讲读前8段课文所用的方法(讨论,指名说一说)。 教师归纳:“抓住重点,问题引路,读读议议。”讲解明确:学习课文,我们必须首先抓住关键性问题,弄通弄懂,抓住了纲,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熟读课文,整体理解。 1.学生熟读课文。 2.指导理解体会课文段与段、层次与段、段与全文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领会“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1.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抽学生说说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可举一些例子,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作业: 1.完成《思考·练习》2题。 2.课外练习带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自学课文第9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9段。 2.回顾上节所教学习方法,抽学生回答。(板书:抓住重点问题引路读读议议) 3.依照这种学法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提问:“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这一段有什么作用?在全文有什么作用?(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是这段的中心句,也是对全文思想内容的概括,是我军战胜敌人的法宝。) 二、学习比喻的句式。 1.幻灯出示课后练习第3题。 2.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想想这些句子各是什么意思,怎样填空,把所填内容读一读。 3.思考、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启发引导:这里采用的不是直接说的方法。(1)题把“战士”说成像“猛虎出山”;(2)题把“大军”说成像“决堤的洪水”;(3)题把“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说成像“一把钢刀”,都采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一般把××比作×××叫打比方(板书)。 4.指名读句子。先不填空读句子,说说是什么意思;再把空加上读一读,思考有什么不同。(讨论明确:用打比方后,会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完整,更准确,更形象……) 4.学生练习运用打比方说一句话。 三、精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归纳主题。 1.提问:(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2)反映了什么思想?(3)我们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应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什么精神? 2.讨论,抽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3.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反映了我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念。 五、教师带感情朗读课文,讲有关朗读的技巧。 六、学生朗读练习。 1.先领会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提问、讲解使学生明确:全文体现我军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语调坚定,充满信心。 2.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