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湖州市)语文试卷分析
执笔:吕山中学 黄牛春
一、试卷整体概况
(一)命题指导思想及原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接受完整初中教育的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水平。学业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要求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中语文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状况的终结性评价。201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湖州卷)的命题,坚持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升学竞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促进湖州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命题严格贯彻《湖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段招生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和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据。基本意图为:面向全体学生,综合检测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并有利于今后初中语文教学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培养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学导向。
命题原则为:
1.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2.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3.坚持全部试题自创的命题原则,试题材料和语言情境具有人文性、时代性。
4.重视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5.控制试题难度,适当控制题量,杜绝偏题怪题,突出语文素养。
(二)试卷特色
1.试卷结构:遵循《说明》,突显主题,稳中有新
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湖州卷)秉承“遵循《说明》,突显主题,稳中有新”的基本思路。全卷满分为120分,由“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四部分组成。其中“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设6小题,22分,约占18﹪;“现代文阅读”设8小题,共25分,约占21﹪;“古诗文阅读”设8小题,共20分,约占17﹪;“作文”为50分,约占41﹪;“卷面书写”3分,约占3﹪。全卷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选择题设2小题,共4分,占3.3﹪。
与往年相比,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湖州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今年仍坚持立足教材的原则,有的直接选自教材,有的涉及所学课文基本内容,意在引导师生对教材的重视,引领语文教学的回归。②今年命题体现了《说明》的变化,例如第3题的第(2)小题改变句子和第5题的文学常识填空,意在引导师生认真研读《说明》,注意《说明》中的细微变化。③今年命题隐含着“感恩”这一主题,本卷的第1题根据拼音写汉字、第6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一)、古诗文阅读(三)和写作都意在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社会。
试卷结构简约、科学、合理,留给考生足够的思考、答题时间,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考生能较为轻松自如地完成考试,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业考试对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积极导向作用。
2.试题命制:内外结合,自主原创,开放有度
试卷的编制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重要命题范围,同时延伸至与课内程度相当的课外材料。明显来自教材的试题材料有22分,约占作文、卷面书写除外分值的32.8﹪。试卷仍按照四大块来出题,但考查方式趋于灵活多样,命题注重营造作答的人文氛围,体现出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积累与运用部分,立足教材的有:第1题根据拼音写汉字、第2题根据语境选词的材料或直接选自教材,或涉及所学课文基本内容;第4题要求填写的古诗文名句均源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5题文学常识填空涉及的《孔乙己》为九年级(下)课文,《简·爱》为课标推荐阅读的篇目,涉及到了作者、作品、人物形象三个方面。现代文阅读的两篇文章,在选材上都为课外材料。《一包花生》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第4期,属于文学作品阅读;《阅读杂谈》根据2010年4月30日《人民日报》中的文章《重构阅读信仰》改编,属于非文学类作品阅读。两篇文章篇幅字数适宜,文字难易程度适中。在设题上,主要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概括人物品质,评析人物性格,领会文章主旨等。对非文学类作品的考查,逐步淡化文体,加大对文本内容、句子赏析以及与社会实际联系的考查。古诗文阅读共三篇(首),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兼顾,注重阅读迁移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其中欧阳修的《浣溪沙》是宋词,改变了以往鉴赏古诗的形式,改为鉴赏浅易的词,意在引导师生在关注古诗教学的同时注重对词的鉴赏;文言文阅读(一)为《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教材九年级上册,是中华文化精典;文言文阅读(二)是两则主题相近的课外材料,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今年的中考作文仍采用命题作文形式,贴近生活,说真话,诉真情。
试题命制在坚持原创的前提下,力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感和语文味,在一定的限制下又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
这些命题特点,为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立足课堂、用好教材、注重迁移、联系生活、探究创新、追求语文味的教学导向;有利于矫正日常教学追求进度、复习阶段押宝猜题的不良教学行为。
3.试卷内涵:重视基础,注重积累,突出素养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高度关注语文积累。汉字、词语、句子等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展现语文能力的载体,命题时对此给予了较大关注。另外,对答卷的书写设置一定的分数,以考查学生常态下的书写能力,可以引导初中语文教学从七年级起就注重书写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继续淡化以往强调文体感的考法(如用考查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概念来区别不同的文体阅读),将重心放在文学赏鉴、信息筛选、理解分析、概括提炼、体验探究、语言品味等能力考查方面,试题在一定的限制下又体现了很大程度的开放性,真正体现阅读的特质。古诗文阅读避免考查艰深的词法、句法,强调常见字词理解的积累、迁移以及对文意的整体理解,课外文言文所考测的字词均在课标所规定的篇章之内;词的鉴赏,契合古诗词欣赏的要求和特点。
这里所指的素养包含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关乎语文学科的本质,所以试卷首先注重考查学生通过三年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而形成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面、语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积淀等,检测学生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并解决问题,引导语文教学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言语训练,汉字认读、词语运用、句子辨析、语言交际、语言品味、古诗欣赏等的设题,没有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的是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无不紧紧扣住语文素养。
同时,语文又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今年的试卷中,我们力求使试卷不仅有较好的学业评价功能,而且还体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审美功能,包容感恩意识、亲情意识于其中,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与人文熏陶。
二、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试卷满分值120分,全县均分为88.58,难度为73.8。
根据阅卷情况,现将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情况分析
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22分。
本题分别考查汉字认读、词语辨析运用、标点符号运用、句型变换、古诗文名句默写、文学名著常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知识点和能力点。寓知识、能力考核于语言情境和学习情境之中,使知识的掌握为言语能力的实际需要服务。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境中拼读拼音写汉字的能力。题中涉及的汉字均为常用字,难度不大。语境材料为八下课文胡适《我的母亲》中的一段抒情性文字,紧扣课文,三个字(“一丝一毫”的“毫”,“待人接物”的“待”,“宽恕”的“恕”)由易到略难,有一定的区分度。总体上看来,学生对这几个字还是较熟悉的,多数同学能准确书写出来。除了书写不规范外,其他错误较少。三个字中,“恕”字的书写错误率较高,主要是把“恕”写成了“怒”。其次是“毫”字,有的把它写成“豪”,有的写成“亳”。再次应该是“待”字,写成“代”或“侍”。此类问题的出现在于学生平时的基本功不扎实,或写字时因粗心没注意书写的细节。由于是网上阅卷,阅卷中发现的最多问题是学生字迹模糊不清,潦草现象较为严重。
第2题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词语。语境材料涉及到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七年级《伟大的悲剧》等课文,既紧扣课文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又考查了学生对“销声匿迹”“反映”“虽然”三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中两个实词一个虚词,并涉及到相关的近义词。本题采用选择题形式,备选答案的设置干扰性不大,更是降低了答题难度,因此得分率相当高,其中有少数学生选择“A”,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对关联词的选择与搭配这一知识掌握不扎实。第3题考查在语境中运用标点及变换句型的能力。标点考查的是省略号的运用。标点错误句用横线划出,降低了难度。但有部分学生未认真审题,题干中明确指出有一处标点错误,那就应该是对错误的标点进行修改。而很多学生在答题是却是答非所问,写成删去“等”字,严格来说这是不正确的。可能是学生把此题当成了病句修改了。第⑵题为句型变换,体现考试说明中的新变化,但考虑到是新的知识点,为降低试题难度特意给出了示例。主要错误是:有的少了“对于”两字,有的少了“中”字,有的把“中国”写成“国家”,有的把“巨大”写成“重大”,有的把“此举”一词置于句首了。主要原因学生在调整语序后,未仔细检查,不注意细节,随意性较强。
第4题考查学生古诗名句积累的程度。试题分布为6册课文,既兼顾到与前3年的试题不重复,又兼顾不同朝代的古诗,还要兼顾到诗和词。命题采用了两种形式:①②③④题是简单的识记题,学生只要根据记忆,填出上句或下句即可;⑤⑥除了识记,学生还需理解所背诵的古诗名句才能答出。这两种形式,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不同层次。⑤⑥设为选做题,意在降低难度。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识记、书写和理解的错误是造成频频失分的主要原因。如:“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为”写成“唯”“惟”“未”;“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写了错字;“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晴”写成“秦”,“历”写成“厉”“沥”“枥”,“阳”写成“杨”;“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与”写成“于”“予”,“郎”写成“朗”,“便”写成“辨”“辩”“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篱”写成“蓠”,部分学生理解错误写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最后一句有的学生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把“送”写成“赠”;有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敬”“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涯”写成别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的“兹”写成“此”“次”,“班”写成“斑;”也有部分学生理解错误写了一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类思念亲人的句子。
第5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状况。本题设置重在一个导向作用,即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引导教师少一些死记硬背式教学,另外今年的考试说明中对于名著的阅读范围有所扩大,涉及的《孔乙己》为九年级(下)课文,《简·爱》为课标推荐阅读的篇目,涉及到了作者、作品、人物形象三个方面。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记忆不准确,书写错误,错别字多。如孔乙己三字,为数不少的考生把“乙”写成了“已”、“以”,把“己”写成“已”;而《简·爱》及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很多考生漏了中间的间隔号“·”,“勃朗特”写成“布朗特”等。
第6题以综合性学习为设题点,主要考查根据活动情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本题为材料分析题,设三小题,满分6分。它不是常见的假设情境,“请君入瓮”的考查形式,也不是对生活中一些琐碎的语文现象的分析和整理,而是对现如今社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老百姓的感人事迹的分析、理解、感悟,非常贴近生活,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感。同时本题还有利于考查学生接收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所选材料是“平凡母亲陈玉蓉捐肝救子”的事迹。从该题材料中,我们读出了平凡人的伟大,善良人的可敬,以此弘扬了我们社会的真善美,让我们的学生能从中感悟“母爱”的可贵,更深层次地体会自己身边的亲情,并倍加珍爱。第一个小题的解题要点在于,要充分读懂材料中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去概括内容。第二个小题问题较为开放,但答题要点在于要切合材料内容去答题。第三小题为根据材料中的事情形成自己的感悟,设题目的在于有别于材料中母爱的轰烈,而是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更多的母爱的细节,相对来说题目开放,难度较低。典型错误:(1)审题不清。第一小题中需要回答的是“主要内容”,但部分考生却答成是“主要人物”。 如:“暴走妈妈陈玉蓉。”第二小题中需要提两个问题,有的只提一个问题。第三小题为对“母爱”的认识,有的回答成了对材料中陈玉蓉的认识。(2)粗心大意,有效信息识记错误。如:“陈玉蓉暴走7天,消除脂肪肝捐肝救子。”“陈玉蓉暴走6个月,减肥救子。”考生都将“7个月”这个有效信息识记错误,在答题时粗心地写成“7天”、“6个月”,另外还有部分考生将其写成“7年”或是“9个月”,看到这样的答案,看考生犯这样低级的错误,阅卷者无不感叹惋惜。(3)语言不得体,问题无效,无疑而问,多此一举。如:“陈玉蓉,当得知你儿子病情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爱你的儿子吗?”“你为什么要救你的儿子?”“如果你儿子将来不孝顺你,你怎么办?”(4)部分考生忽视题干中示例的引导作用。如第三小题示例引导对平凡母爱的感悟,而考生答题时则有些随心所欲。
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努力抓好语文基础。本次命题,重视对语文基础的考查,对字音、字形、标点、词语、句子、古诗文名句和文学名著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而学生却因识记和书写的错误频频失分。本试卷第4题“古诗文名句默写”,从学生答题情况看,不能说他们全然没有背出这些名句,可一出手便错字、别字连篇。此种情形,每年中考阅读都让人痛心疾首,可谓语文教学之痼疾。这实在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努力将语文教学拉回实地。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写字训练,可以利用在校课余举办一系列的写字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写字水平。注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感。增加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名著,不能仅满足于了解篇名和作者,而要真正了解情节和内容。
2.重视培养审题意识。第3题未针对标点符号进行修改,第6题三小题题干中分别有“主要内容”、“提两个问题”、“对母爱的认识”等信息,却没有引起部分考生的足够重视,已足以充分说明学生不仅审题能力不理想,更严重的是连最基本的审题意识也相当地欠缺。这跟平时的语文教学是不无关系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审题,一如行走,路面多有坎坷;学步之时,教师不可过多搀扶,应让学生有机会多历练。
3.加强语言应用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益探索,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本试卷综合性学习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考试暴露出的问题说明学生平时没有很好地参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语言运用意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并着力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时代,体味自己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感受。然而纵观近几年的浙江省综合学习考查的发展,有的地市已经不再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题型的考查,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突现综合学习的务实有效,真正起到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情况分析
现代文阅读,共两个语篇,满分为25分。
现代文阅读(一)阅读材料为《一包花生》(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第4期),系文学类作品。设4小题,总分值为13分。
第7题考查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捕捉主要信息进行概括提炼的能力。对叙事散文(记叙性)来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记叙文要素把握上,本题不同于以往笼统地要求概括故事情节的问法,而是给出了故事的3个环节,让概括其余3个环节,降低了难度。答题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情节把握的不够准确,如第一个情节应该是“学校被毁”,很多同学写成“请求资助”;第二处标准答案是“种植花生”,很多同学写成是“要来花生”,“得到花生”,“资助花生”等等;将第三处“建校准备”写成“清理废墟”;二是学生在填写的时候因注意到了字数要求,出现了很多的语法错误,不能准确表达情节内容,如“种花生地”等。也有极个别同学没有看字数要求,盲目答题,得分为零。出现此种情况,主要在于考生对选文的阅读把握上,选文在改编时已作了明显的改动,就是把相关事件都放在同一时间下,并以时间为顺序整合了材料。
第8题试题为:阅读第⑥段,按要求答题。(1)加点词语“这番景象”指什么?(2)请结合语境,在横线处补写镇长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让学生揣摩镇长的心理,真是一举两得。既考查了心理的描写,又让学生进一步整体理解故事情节、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然后结合文章主题进行答题。这题学生如果把文章仔细看过的话也不难,失分也不多。但第二问有点难度,这道题目主要考查的是揣摩人物的心理,这句话实际上在原文当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镇长看到花生地所发出的感慨,引起下文镇长带领孩子们所有的行动。很多学生只能答到一个方面,即:“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重建学校。”其实这个问题在第⑦段已经有所暗示,从镇长说的那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下定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重建学校,但学生没有意识到只用这句话过渡未免显得过于突兀,缺少一个过程,所以前半句应该补充上镇长面对“这番景象”时所发出的感慨,如“只要付出一点劳动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或“一包小小的花生生命力如此顽强,能够生长成如此繁茂的花生地”等等,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流畅。
第9题考查对选文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二选一“你最欣赏哪个人物”,问题常见。这两个人物身上都有很多的闪光点,学生在捕捉时,有点费力,概括不够到位,如:镇长是一个关心热爱学生,心系教育,四处求助,不怕困难,自力更生的人,这道题目是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很多同学会答出镇长热爱学生,为了孩子们有书读他费尽周折四处请求帮助,这种情况基本得满分,很多同学却答道他热爱劳动,这似乎与镇长这个人物形象有点偏离。学生对富翁这个人物的理解还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他们认为这个富翁好在他不是看不起穷人的人,没有歧视他们,而且是个知错就改的人,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方面的偏差,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此时脱离的文本,完全凭借自己的主管色彩去答题,没有读出富翁的所做所为是被镇长和孩子们的做法、精神所感动。
第10题考查是对选文主题的进一步升华理解。这是一道材料链接的题目,也是时下较为流行的题目,命题者的意图是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最后一段,谈谈对材料中受助者家长的看法,从文本到现实生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链接材料的事情确实引起了广大考生的愤慨,使得很多同学早已将题目要求抛之脑后,用各具“杀伤力”的语言来抨击这些受助者的家长。还有很多同学能够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答道:“有了困难不能一味的请求别人帮忙,真正改变命运的要靠自己的劳动。”忘记的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个别的同学还答道:“家长这样做是为了激励丛飞树立信心,战胜病魔。”这样的回答与命题者的初衷完全相反,背道而驰。
现代文阅读(二)阅读材料为《阅读杂谈》(根据2010年4月30日《人民日报》中的文章《重构阅读信仰》改编),系议论性语料。设4小题,总分值为12分。
第11题考查筛选、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问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阅读”。答题错误有二:一是能够找到这三点但是主要关键词缺少,如鉴别和挑选、选择适合自己的,批卷时视为错误;二是直接高度概括,如阅读的方式、工具、意义、种类等,批卷时视为错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提取不够准确、完整,没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提要性、概括性语句,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还欠缺,缺乏仔细阅读的习惯。
第12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文意的能力,稍微需要拐一下弯。问:纸质图书有哪些好处。而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说纸质图书的好处,而是说电子书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来突出纸质图书的好处。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转换角度来答题,但一部分学生审题不清楚,直接把原文三点抄下来,结果由于粗心大意而错误了。还有部分学生只能捕捉文中的两点信息,“能听到纸张翻阅时的悦耳声音,嗅到书本所特有的淡淡的墨香”和“能任意启阖,随意夹折,率性圈点”,而对“无辐射,对身体伤害小”则未谈到,说明学生在答题时不够仔细,造成了信息点的遗漏。另外有部分学生受“最主要”这一提示语的影响,仅答了“能任意启阖,随意夹折,率性圈点”这一点,造成了失分。本题失分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考虑问题不周全,忽略对文本内容的全面把握和比较甄别,导致答题不完整。这跟学生没有养成仔细阅读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第13题考查体味重点语句在语言情境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求回答引用欧阳修的话有什么作用,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表述意思,但是引用文句的作用不能答到要点。学生不能确定文体,混淆概念,答成“说明了……”、“生动形象的突出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等表述较多,而能抓住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说服力等答题要点的较少。此类学生的文体意识比较单薄,表述混为一潭,未能注重依据文体准确答题的严谨性。
第14题考查结合选文内容对生活实际认识、态度情感及感悟文本的能力。答题的要点是围绕读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吸收前人智慧,改变人的心智,让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肤浅走向深刻。典型的错误有①不能围绕读一本好书来谈,不够简洁,套话过多。②答题只片面注重了改变人的心智,获得精神熏陶的内涵方面,而不能注重增长知识,扩大见闻的显层理解,答题时未能体现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肤浅走向深刻的梯度。③部分学生分点表述,第一句话怎么理解,第二句话怎么理解,缺少整体和宏观意识,概括表述能力弱。④语言平淡,鲜有让人读了耳目一新的回答,有些学生直接从文中摘录语句来表述,缺少自己的见解。
对今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1.加强整体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是一种信息的吸收、处理和运用,所以它一切的基础都必须来源于原文,根植于原文。一句话,阅读要有原文意识。同时,文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内的各个段落、句子、词语都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才形成文章的一个意义整体,因此,阅读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而要把它放在整篇文章中去审视、观照。联系的观点很适用于阅读。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关注课文整体,在整体结构爬梳的基础上作综合的分析,从整体出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段读读议议,由学生自己深入文本,仔细体味,从而得出属于他自己的探究成果。而不是只是教师对课文做静态的分析。从本试卷第7题、第9题、第10题第14题等答题情况来看,学生整体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都不甚理想。这点急需引起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2.加强语言体察,树立文本意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现代文阅读要注重品味语言,并且要深入理解语言的用语环境,理解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意义,理解语言运用的效果。同时,通过语言理解文本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对象、色彩和特殊意义。只有我们了解了语言的真实意义,才能了解文章的真实,才能理解文章的真正的主题所在。语言,是我们阅读文章阐述思想的唯一依据。语文教学时万不可架空语言,或天马行空的“讨论探究”,或盲无目的的作秀式的“拓展延伸”,而应当踏踏实实的沉浸到课文语言中,领悟语文的真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阅读兴趣,也很关键。强调方法指导,树立文本意识。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关注课文整体,从整体出发,指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有理有据。尤其应注重说明性和议论性文体语言表述的规范性与措辞的严谨性。
3.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现在的“现代文阅读”几乎全部采用简答题题型,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语言表达上不到位、不够精准,明明是这个意思,在表达时却是太过拖沓,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时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手准确写我心。”本试卷第9题、第14题集中暴露了这一问题。看来,加强专项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能力从实践来,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表达。同时,还须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渐做到答题准确、规范,表达充分、到位、从容有度。
(三) “古诗文阅读”情况分析
古诗文阅读(一)阅读材料为宋欧阳修的《浣溪沙》,是宋词,设2小题,分值为4分。
语文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因此,语文试卷要“回归语文”,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古诗文赏析就成为必备考题,它保持并不断强化了中考语文试卷的审美性和人文性。今年湖州中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部分在选材范围和体裁方面较以往又做了新的拓展。没有沿袭前几年考查律诗(绝句)的思路,而是选取宋欧阳修的词作《浣溪沙》作为考查对象,在选材上进行创新。相比较而言,审美性和思辨性更强。它引导学生与密切结合文本,贴近文本的写作背景(关于其词其人的了解)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和有创意阅读。在问题的设置上,对考生个性化和有创意阅读理解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从一个侧面透露出湖州中考语文卷的新变化,同时也提升了我市语文试卷的文化品位。
第15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字词的能力。要求从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中,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学生答题存在:一是不得要点,泛泛而谈。如:“逐”字写出了游人热爱眼前美景、喜爱春天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赏析是脱离了“逐”字本身,即没有对“逐”字所描绘的内容进行分析,也没有对“逐”字承载的作用进行解说。二是审题不仔细,题干要求对“逐”与“出”两字进行赏析的提高,题干关键词是“任选一个”,考生没有注意。还有个别同学竞舍弃题中两词,另选其它词,如“拍”字进行赏析。
第16小题考查理解词作中的人物情态,有别于一般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从答题情况来看本题有一定难度。一是学生把“什么情态”理解为“什么心情、什么心态和什么思想”。诸如“喜悦、悠闲”等词或许可以模糊概念,然“与民同乐、积极乐观”等词严格意义上说是指向作者思想,与考题意图并不契合。二是脱离原文机械理解,完全根据所学的《醉翁亭记》将作者乐观,与民同乐的思想生硬搬套,却不无真正理解诗文内容,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读懂文本,16题答案中以“忧伤、悲痛、苦闷”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悲叹”为关键词的不在少数。
古诗文阅读(二)阅读材料为《唐雎不辱使命》(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系课内阅读,设3小题,分值为8分。
第17小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考查的三个词(“抢”“布衣”“谢”)在课本中都有注解。错误主要有三点。一是完全解释错误,比如将“抢”解释为其他的和“撞”根本无关的词语;二是写错别字,翻译“抢”的时候把“撞”的提手旁写成石字旁,将“平民”写成“贫民”,将“歉”写成“歉”等等;三是望文生义,根据现代汉语的用于习惯解释古汉语的意识,比如将“布衣”翻译成“穿布的衣服”“衣服”,将“谢”解释为“谢谢”“不客气”等等。
第18题考查理解常用文言句子意义的能力。本句得分关键在于三个点:“以”、“徒”、以”这三处的解释,缺一则要扣分。典型错误:(1)重点实词漏译或误译。例如把“徒以有先生也”译为“只是有先生在啊”。(2)句子翻译不通畅,语序混乱,句意不明。例如译为“那秦朝和魏朝灭亡了,但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保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在啊”。(3)学生在知道基本意思的情况下忽视对关键字的把握,因此也就无法做到翻译的“信”“达”两要求。
第19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与主题的理解力。对唐雎精神的理解,答案可以从唐雎的“正义凛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忠君爱国”等方面谈,应该说题目本身不难,只要写到其中的两点就可以给满分,但很多学生回答不全,也有的学生出现类似于“唐雎不拍死,很勇敢”的答案,看似两点,实际上只是回答了一个方面。还有的对唐雎人物形象理解错误,有学生回答成“胆小怕事”,“勤奋刻苦”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很明显,此类考生根本就没有认真学习本文,导致胡乱回答问题。
古诗文阅读(三)阅读材料为选自选自《韩诗外传》和《三国志·司马芝传》的二则小故事,系课外阅读,设3小题,分值为8分。
第20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题目设置不选择题。所设四个选项,两是对选文中实词的理解,两个是对选文中虚词的理解,理解难度不大,学生答题正确率较高,正确答案为D,也有少数学生选C或B,可能与审题不清有关。
第21题考查对重要语句意思的理解。学生答题问题主要有(1)部分学生对关键词理解错误。如将“他日”理解为“其他的日子”、“每天”、“常常”、“那一次”、“前几天”、“上次”等;将“是以”理解为“于是”、“只能”、“但是”、“这样因为”等;“痛”是词性活用,应译为“感到疼痛”,有些学生没注意。出现这些错误可能与这部分学生没有注意重要实词的积累有关。(2)不能结合语境理解句子,主语混淆。如“得杖常痛”有部分学生理解为“母亲拄着拐杖常常痛”,“是以泣”理解为“母亲只能哭”。(3)句子翻译后没有再通读一遍,导致因语句欠通顺而失分。(4)没有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重点字词忽视“直译”。
第22题考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理解,但也有部分学生答题出现问题。(1)对于伯瑜的孝部分学生理解不全面,没有抓住核心内容来作答。如有的只写到“母亲老了”而没有看到是对母亲年老的心疼,也有生认为“母亲老了,没力气了,打不动自己了”、“母亲打儿子不还手”,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伯瑜的哭是故意装出来,为了不让母亲发现自己已年老而安慰母亲。(2)部分学生引用原文回答,没有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从而导致失分,这与学生审题不清有关。(3)漏写其中一则或两则笼统来讲导致失分。不能扣住文章主要内容,只点到一些细枝末节。
对今后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1.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准确掌握实词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这是文言词语学习的重点。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主要为字词义的理解)。我们应该着重注意古代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如用法相同、相近,由于语言演变,古代单音节的词现在成了双音节的词。我们还要注意文言实词中词性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在复习时,可将其归类。当然,词法与概念不宜过于强调。文言句子的翻译,现在常见的表述为“用现代汉语写出文言句子的意思”,但依然须落实重点词语,须注意表述的通顺。应在课内文言文上多下功夫,确保落实字词的记忆与积累,语句的正确翻译,及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同时挑选一些课外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进行训练,能将课内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学习材料的学习中,并在课外材料的学习中强化巩固课内字词的掌握。句子翻译一定要落实关键字词,文章内容理解要准确,尽量做到“信”“达”“雅”。
2.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纵观近几年中考卷的“古诗文阅读”(或“文言文阅读”),均有来自课外的文言文材料。为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和依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词名篇,精选一些与较浅易的文言语段来练习。近年出现在各类试卷中的课外语段,多为对学生成长有积极引导作用的叙事类经典短篇,所考测的字词一般均在课内重点篇章之内。学生在练习课外语段时,要引导他们联想到课内已学的知识,以课内知识来解答课外语段的问题,做到课内外沟通,以培训学生对常用文言词语的迁移能力。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也应如此。
3.注重整体理解能力培养。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题,多为“概述内容”“说启示”“评人物”类的题目。这些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迁移阅读能力,意在让学生运用积累的文言知识读通文章、读懂文章,对每句话的含义及作用都有所了解。其实,即便是正确解释字词,也离不开对材料的整体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整体理解能力的培养:(1)能结合语境辨析词句的意义;(2)能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在归纳文章要点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其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
(四)“作文”情况分析及对今后作文教学的建议(另见长兴教研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专文)
(五)“全卷书写”情况分析
设卷面书写分,侧重检测毕业生常态下的汉字书写水平。分值不高,但意义重大。
大部分学生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今年是第二年施行网上阅卷,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要求规范书写,认真答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有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的书写态度,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卷面不整洁、写错别字等现象也比较常见。
对今后写字教学的建议:
教师平时应充分认识写字教学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写字教学。教学指导要到位,在日常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训练,重点加强用钢笔写字的训练,使学生能比较流利地用钢笔写字。特别要关注对学生认真书写的态度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注意学生对汉字基本笔画和基本结构的把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